曾经的西域佛国于阗
曾经的西域佛国于阗
撰文摄影:远方
摄影:远方
古西域一直以来都被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史记》中的古西域是这样说的:“西域指的是汉朝统辖领域的“西北国”而“西北国”是对玉门关(现甘肃省敦煌市)地名始出以西地区的总称。“域”则指相当大的空间,简称为之西域”。
《史记》
正式使用“西域”一词是西汉第十位皇帝刘询,也称汉宣帝。公元前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正式任命西汉骑都尉(武官名),郑吉为“西域都护府”首任都护(最高军政官名),统管西域地区36国时所称,所以古西域大部份也就是指现在的新疆地区。
汉宣帝
在古西域就有这么一个地方,它座落在有中国神话般故事昆仑山的北麓,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这个地方也是古印度与古西域历史、文化、艺术、商贸、最早交汇的中枢。厚重的丝路文明,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俗风情,造就了备受瞩目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这个地方就是曾经闪烁着西域古代辉煌之一的佛国于阗国,也就是现在闻名遐迩的新疆和田地区,这片神秘的土地自古以来就一直在受到人们的极为关注。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摄影:远方
和田古称于阗,是著名的歌舞之乡,瓜果甜香,绢都名扬,美玉之邦。其地名也意为“玉城或玉都,玉石之意”。于阗地名最早见于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述西域诸国史实传记《史记·大宛列传》“东则扜弥,于阗……”有述。此后《汉书》《后汉书》《新唐书》到《法显传》等都有对于阗国地名的记载。唯独唐玄奘去天竺(古印度)国取经返回大唐(古时称大唐帝国,简称大唐,首都长安,现陕西省西安市)时,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将于阗国称之为“瞿萨旦那”。“瞿萨旦那”实为梵文语(古印度语),其意为“大地的乳房”。这个奇怪的名字,来源于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
司马迁
说的是很早很早以前,东土(指东方的国土区域)一个国家的皇太子,因严重触犯了国规,被迫带上随从被皇帝流放到古西域一个名叫于阗的地方,后来这个太子凭着自己的本事,号召闲散民众,修筑城墙,扩大军队,发展农植,加大生产,安定民心,统一了自已当权集中的巩固地位,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功能齐全的王国。当这个国王到了晚年时 ,因老年无子,又盼子心切,眼看着自已皇位无法世袭继承下去,国王经常食不语,寝不言,犹心仲仲,闷闷不乐。为了不至于绝宗后代,国王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就请教了一个著名的法师,他在这个著名法师的指点下,就向一个非常有名的庙宇虔诚拜祈了毗萨满天门(指:护法天神),并希望这个天神能够赐给一个儿子。国王的祈祷感动了天神,只见天神用法术在自己额头上开了一道缝,一个胖小子就跳了出来,全国上下欢庆,载歌载舞。这个儿子出世后并取名王子,由于王子不是王妃所生,也没有乳汁喂养,国王又一次祈请这个天神讨教养育之法。于是,这个天神就在脚下的地面上垒起两个像乳房一样的土堆,王子饿了,就在乳房的两个土堆上面吮吸着乳汁慢慢长大,后来就顺利继承了王位。所以于阗国很早就有了这么一个“瞿萨旦那”地名的故事。
和田河 摄影:远方
唐玄奘弟子慧立,彦综在《大唐三藏法师传》第五卷著述中详细说到“瞿萨旦那”这个地名的来历时述:“国王执政,久而无子,庙前赐地,地生奇时,甘香如乳,吸之有营,取而养子,逐至成长………)等等。
大唐三藏法师传
早期的于阗国是有历史文字记载在古西域非常有名的国家,这个国家也是“丝绸之路”著名的南中道。公元前三世纪,东土移民一万余人在皇太子的带领下,跋山涉水,越过沙漠,千里迢迢,一路向西,来到古西域南部一个名叫于阗的地方。不久阿育王(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王,奉信佛教)的宰辅耶舍(古印度阿育王的太子,奉信佛教),遭到阿育王妃的陷害后,太子宰辅耶舍有理难辨,欲说无泪,阿育王又听从馋言,一怒之下,将太子宰辅耶舍左右奉伺的所有人,驱逐出境,赶进雪山。太子宰辅耶舍无奈只好率领几千人越过昆仑山北上来到于阗,与少数伊朗人,汉人汇集于此,形成了最早于阗种族人群。三邦人士入阗后,强夺领地,经常开战,后汉人取胜,并协商建国,在汉群为主体地位在众人的推荐拥簇下,逐产生皇太子尉迟子嗣为王,这就是早期传说的“瞿萨旦那”国。
丝绸之路南道示意图
发源于昆仑山的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河在这里形成的和田河,浇灌在这片绿洲的土地,也滋养着这里世世代代勤劳,善良的世居人类。
于阗国在当年是古西域信仰佛教最早的地区之一,原本于阗国最早信奉的是小乘佛教,直到公元五世纪开始,才开始盛兴大乘佛教。公元前的232年(西汉时期)尉迟氏在此建立于阗国,其历史在我国现存古籍《史记》《于阗国授记》《汉书》《后汉书》等史记中多有记述。
《汉书》
于阗国在汉代时,属于大国,兵强马壮,疆域辽阈,经济富有,佛寺林立,僧侣众多。最强盛时有32000户,83000人口,3000多精兵。鼎盛时期其领地包括现在的和田、皮山、墨玉、洛浦、于田、策勒、民丰等县市。在汉代时期的“西域都护府”建立后归属汉朝,在唐代时期,属“安西大都府”的安西四镇之一。自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后,一直是古西域三大佛教中心的中心,当时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于阗国后,经过融合很快被当地接纳,执政的国王尉迟氏及大臣,也极度虔诚的信仰佛教,为了弘扬佛教,不余遗力在境内各地仿制古印度模式,大兴土木,建造佛寺,庄銮佛像,伫立佛塔,绘制壁画,定期法事,在佛教的感召下,佛教迅速成为全民各项领域极度精神的信仰。据东晋著名的翻译家,旅行家法显高僧在《法显传》一书中记载于阗国“有法乐有娱,僧众数万人,多学大乘……”。
《法显传》
唐代著名翻译家,佛学家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一书卷十二记载于阗国也是这样说的:“佛塔林立,僧众云集,境内有一百多座寺院,有五千多僧徒,大多研习大乘教……”。这个由尉迟氏最早建立起的佛国,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其经历了13个悠久的漫长世纪,在我国历史上勘称最长命的中原下属王朝,其延续之久在世界史上也极为罕见
《大唐西域记》
于阗国早期主要受古印度文化和中原文化传承的深刻影响,也是我国古代佛教西传东入最早地区的必经之路,凡从古印度传入古西域,中原地区的佛教经典,大部份都要经过此地传入,也就是说中原高僧到古印度取经,古印度高僧到古西域传经,都必经于阗,因此于阗国也是佛教在古西域最早传入中原地区的发源地。
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委派大臣蔡音等10人出使古西域到天竺国(古印度)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国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时,也就是现在著名的“白马寺”,一进一出都经过佛国于阗国。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2年)被称为中原取经第一人的法显大师,以65岁高龄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国取经,也在佛国于阗滞留。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玄奘从古印度取经归国途经于阗国时,国王尉迟伏阇信,还亲临边境,率领重臣,王子,法师,信徒,专程迎接,在国内举行最为隆重的仪式接待唐玄奘,唐玄奘在于阗国时,也在"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中,用大量文字对于阗国的由来,民俗,风情,寺庙进行过详细的描述,并在书中揭示和发现于阗国几件有趣的故事传颂至今。
由于于阗国是西域佛教传入的中心,在一千多年的峥嵘岁月,与中原王朝联糸不断,朝贡不绝,虽历经尉氏家族前后38位国王世袭,但全民一直保持笃信佛教,崇尚佛法的理念,佛教已成为至高无上的地位,佛教文化非常发达,因此也留下了许多佛教内容极为珍贵的文物。
摄影:远方
在19世纪末外国探险家在这一地区佛教遗址中,也进行疯狂的盗掘,大量早期于阗国古文稿及翻译后的梵文经典、佛像、壁画、木简、法器等早期佛教文物被偷偷掠走,现收藏于多家国外博览和学术机构。
从80年代以来和田地区策勒县陆续发现的哈德里克、克科吉格代、丹丹乌里克等著名佛教遗址里,通过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严挌保护和勘查,在方圆100公里范围内,先后又发现20多座大小不等的汉、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建筑遗址,仅大型佛寺遗址就有10座,也相继出土了一批有一批非常珍贵的早期佛教文物。权威专家认为,现这一地区的佛教遗址群,是目前为止,我国保存古代佛教寺院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最为集中,保存状况最好的区域。
新疆壁画 摄影:远方
这又是一次意外的的发现,也是一次惊人的发现,它的发现不但轰动了我国文物界,也引起世界文物界极大的关注。这是因为它是我国乃至世界至今为止,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部的和田地区,发现第一个保存比较完整最小的汉代小佛寺,面积仅有4平方米,小巧精致,静穆端庄,属一座单独建筑,据专家认定,系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遗存,距今约1600多年。
摄影:远方
这是在2000年3月的一个下午,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乡一位牧童在外放羊。走着走着,天穹已经蒙起了一片晚霞,黄昏迈着轻盈的步子悄悄走来,夜幕很快降临大地。因不能及时回家,这位牧童就准备在一个土包上露宿,当他整理夜宿场地时,意外发现胡杨树下有一个泥塑佛头。第二天,这个牧童将佛头抱回家叫人观赏。因佛头年代久远,土质松疏,在众多人的传看中被毁,其中一个经常外出做生意的当地人,看完后感觉认为有佛头的地方,极可能藏有金银财宝。于是,他就召集一些人,骑着摩托车来到发现佛头一个叫托普鲁克墩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挖掘后,并没有找到想象中的金银财宝,只发现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小佛寺,墙壁的左右有彩绘图案的人,还有一座泥塑佛像,在绝对的失望之中,这个人一气之下,并将佛腿毁坏,悻悻而回。当他骑摩托车过河时,不巧被摩托车摔倒,砸坏一条腿,因对佛像动粗导致受伤这一事件流传后,当地乡政府才获悉这一重要情况,及时上报当地文物部门并实地勘查,从此揭开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托普鲁克小佛寺及周边寺院的真实面幕。
达玛沟1号小佛寺遗址 摄影:远方
这座小佛寺,虽然仅有4平方米,但佛寺安祥恬静。佛像坐北朝南,残高约1.5米,底座则呈莲花状,佛头及双手缺失。佛像雕塑实为曹衣出水(曹仲达,艺名:曹衣出水,南北朝北齐著名画家,擅长佛画及泥塑,尤为人物画中衣服褶纹两种不同表现)雕像的莲花座小,且花瓣向下,金刚座及菩萨像皆大,与中原地区唐朝,西域地区的雕塑风格皆有差别,由此证明此遗址早于唐朝,具有典型的我国南北朝时期雕塑风格。此外小佛寺四周也绘有精美佛教壁画,其中一副为女性,体态优美,身披红衣,色彩艳丽,充满佛性,佛寺内正方坐佛左侧对应地绘有和田守护神毗萨满天王画像,右侧对应为毗萨满天王王后画像。尤为突出的是佛像后面的壁画特别多,分别有抓鸽,作揖等画面,有明显早期佛像特点,保持着从古印度传入古西域的风格。其绘画体现出古于阗画派的“屈铁盘丝”手法,线条清哳,格调高雅,艳而不俗,质感极强。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尉迟已僧这位画家,是于阗画派的杰出代表,他出生在于阗,师从其父尉迟跋质那而闻名,而他本人好学典艺,绘画独特,用笔苍劲,特别擅长绘画佛像,色彩重于晕染,所画人物,生动传神,富于佛性,有浓郁的凹凸感,被称为当时的凹凸画法,也指“屈铁盘丝”于阗画派。不仅如此,尉迟己僧还将古西域和中亚绘画风格技艺,中原绘画传统艺术相结合而带进中原。现西安大慈恩寺、南京光宅寺、山西兴唐寺、安国寺等都有尉迟乙僧的画迹。
1号小佛寺泥塑佛头 摄影:远方
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库车库木吐喇千佛洞、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吐裕沟千佛洞等很多佛教壁画都采用尉迟乙僧“屈铁盘丝”的绘画风格,充分说明尉迟乙僧在古代西域地区绘画中占据的特殊地位。小佛寺四周精美的壁画,经清理后发现同一色彩不一,绘制手法略有不同,极有可能是分几次绘制而完成的。但从整体来看,丝毫没有影响“屈铁盘丝”绘画的严谨画风。还有就是整个小佛寺佛像虽然在正中,佛像显得也比较大,仔细观察后发现佛像与整个小佛寺仅有面积不太相符,这说明小佛寺可能是先造佛像,后建造小寺,然而再绘制壁画,这是佛教在鼎盛时期,一个极度信仰佛教的家庭供奉佛祖殿堂式的小佛寺。经考证小佛寺使用一百年以上,其废弃为自然灾害所致。
1号小佛寺泥塑佛像
这座小佛寺,保存完整,壁画优美,雕塑精湛,佛堂典雅,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佛教艺术境界,实为罕见早期佛教现存精品。2002年10月份发掘结束后,被命名为达玛沟托普鲁克敦1号佛寺,简称1号小佛寺。
在这以后,2006年和2010年,文物部门在小佛寺周围又先后发现了别的佛寺,取名2号佛寺和3号佛寺,通过清理发掘,这些佛寺遗址至今还残留着精美绝伦的壁画。其中2号佛寺还遗存比较好的佛教内容木版画,国宝级文物飞天三弦琵琶琴等众多佛教遗物。3号佛寺还残留一副比较完整的千佛壁画,长约2米,宽约一米,佛像面目生动,美丽慈祥,色彩艳丽,绘制细腻。
2号佛寺三弦琵琶琴
三座佛寺应属一个大型佛教完整的寺院组成,其中1号佛寺建寺较早,旁边还残有佛塔,为2号3号佛寺打下了基础。2号佛寺建筑面积较大,是寺院僧人,信众重要礼佛,举行佛教法事的场所,实际就是一个完整的佛殿。3号佛寺是住持,僧人起居,讲经,藏经,聚会的僧院。三座佛寺中大量的佛教内容,也充分折射出于阗国佛教艺术高度发达的水平,这也是绿州早期佛教寺院最独有的建筑形式,这些遗存的佛教遗址群和遗留下来的文物,向现在的人们充分展示出了古代于阗国佛教艺术最真实的现状。
1号小佛寺壁画 摄影:远方
策勒县在西域36国时称渠勒国,属“西域都护府”管辖,魏晋以后属于阗国管辖。达玛沟名子中的"达玛",属梵文语和古于阗语的结合,其意为“佛法汇集”,在这个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大量古代佛教最原始的文物,集中体现出古罗马、波斯、中亚、中原最原始的早期文化,是现在和田地区佛教遗址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这对于西域历史文化,特别是对佛教文化艺术传入的研究弥足珍贵。
达玛沟佛寺遗址
佛教艺术是一门非常讲究的综合艺术,它历经岁月,经久不衰。其建筑,雕塑,壁画,音乐艺术是佛教艺术最为典型的精髓,在世界享有美誉,而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佛教遗址群的亮点正体现在这里。
达玛沟佛寺遗址
现这个庞大的佛教遗址群,已被当地政府建成有规模的佛教遗址博物馆,文物部门也在启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国务院批准“达玛沟佛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正是:
磋砣岁月古于阗,
丝路漫漫话长安。
当年张骞凿西城,
大乘东西高僧传。
汉家风范唐家现,
一千余年国佛安。
入耳声声梵音吟,
眼前焚香徐徐升。
如今遗址在眼前,
史籍记载中原管。
一座座古西域遗存的古代佛教遗址,向人们展诉着过去的历史、文化、艺术。它至今仍然保留了曾经鲜活文明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已经消失于阗佛国的综迹,不得不让我们对古老西域久远厚重文化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