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启蒙运动(下)

文克尔曼

在近代欧洲,文克尔曼是最早对古希腊造形艺术开始进行认真研究,并且加以热情赞赏的一个学者,因而掀起了崇拜希腊古典艺术的风气,对文艺理论和实践以及美学思想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一七六四年发表了他的名著《古代艺术史》。

西方美学史中有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即美在内容,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后,经过新柏拉图派,文艺复兴时代探求美的比例的数学公式的艺术家们,到康德以及后来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派,美在形式的看法一直占据上风。内容与个性的侧重乃是近代的事,而且势力一直不很大,所以鲍姆嘉通对内容和个性的强调,实在是一种很重要的进展。

“一个美的身体的形式是由线条决定的,这些线条经常改变它们的中心,因此决不形成一个圆形的部分,在性质上总是椭圆形的,在这个椭圆性质上它们类似希腊花瓶的轮廓。”——文克尔曼《古代艺术史》

就文克尔曼的一般论调来看,他是倾向于美仅在形式的看法,“椭圆的线条”是组成美形式的因素。

当时德国知识界对于希腊古典的看法,颇近似我们过去对于陶潜的看法,仿佛陶潜也是浑身静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面,没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一面。

莱辛

德国启蒙运动到莱辛才算达到了高潮。

就美学领域来说,莱辛的贡献主要在两方面:首先是通过他的名著《拉奥孔》,他指出诗和画的界限,纠正了屈黎西派提倡描绘体诗的偏向和文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特点在静穆的片面看法,把人的动作提到首位,建立了美学中人本主义的理想。其次,通过他的《文学书简》和《汉堡剧评》,和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互相呼应,建立了市民戏剧的理论和一般文学的现实主义的理论。

他是从三个观点来考虑诗画异同问题的。首先是从媒介来看,画用颜色和线条为媒介,颜色和线条的各部分是在空间中并列的,是铺在一个平面上的;诗用语言为媒介,语言的各部分是在时间雕刻中先后承续的,是沿着一条直线发展的。这是第一个差别。其次是从题材本身来看,题材有静止的物体,有流动的动作:而物体各部分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因此画的媒介较适宜于写物体,诗的媒介较适宜于写动作。这是第二个差别。第三是从观众所用的感官来看,画是通过眼睛来感受的,眼睛可以把很大范围以内的并列事物同时摄入眼帘,所以适宜于感受静止的物体;诗是通过耳朵来接受的,耳朵在时间上的一点只能听到声音之流中的一点,声音一纵即逝,耳朵对听过的声音只能凭记忆追溯印象,所以不适宜于听并列事物的罗列,即静止事物的描绘,而适宜于听先后承续的事物的发展,即动作的叙述。这是第三个分别。

“身体美的表现就是绘画的目的,所以身体的最高美就是艺术的最高目的。但是身体的最高美只有人才有,而人之所以有这种最高美是由于理想。这种理想只以较低级的形式存在于动物界,植物界或无生命的自然界都见不出这种理想。”——莱辛《拉奥孔》

这种“理想”是指精神或“灌注生命于物质”的灵魂,以精神的表现多寡来衡量美的高低,这也正是新柏拉图派的看法。新柏拉图派因此认为精神克服了物质,才能有美。

“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黑格尔《美学》

莱辛所向往的是英国典范,是莎士比亚的浪漫型戏剧,在戏剧理论方面,莱辛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幽克里特的几何学一样颠扑不可破”。

“天才只管互相联系的事件,只管因和果的锁链。从果追溯到因,用因来衡量果,到处都排斥偶然机会,要使凡是发生的事都不得不象它那样发生,这才是天才的任务。”——《汉堡剧评》,第三六篇

这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近情近理”(“逼真性”,“可信性”)的要求所作的一段精辟的解释。

莱辛在德国文化界是扭转风气的人,也是近代德国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必须回到青年时代,才能体会到莱辛的《拉奥孔》对我们产生了多么深刻的影响,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幽暗的直观境界引导到思想的宽敞爽朗的境界。”——歌德《诗与真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