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公司要求撤稿,彭博社导演的大戏何时落幕

最近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彭博社用一篇名为“The Big Hack: How China Used a Tiny Chip to Infiltrate U.S. Companies”的报道上刊之后,可谓是引发了美国科技圈的“一出好戏”,也更是让一众吃瓜群众有了看科幻片的感觉。

  • 带着火药味的撤稿要求

在这篇号称历时一年多,采访数十位专业人士的调查报道中,彭博社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中国有关方面通过在主板上安装“恶意芯片”的方式,来入侵美国公司和政府机构。其中指出,美国主板生产商超微(Super Micro)在中国工厂中生产的主板,被暗中加入了一枚米粒大小的芯片,使用这个后门,中国将能够轻易入侵超过30家美国企业的服务器,并窃取机密信息。

当然,对于中国意图窃取美国公司商业秘密的指责,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屡屡发生。但是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是,在中国方面还未表态之前,在彭博社报道中处于“受害者”位置的苹果与亚马逊,都极其迅速的根据文章细节做出了逐条反驳。

亚马逊在其官网的声明中表示,“无论任何时候、过去或现在,我们都没有发现过任何与修改硬件有关的问题、或在任何Elemental(这是一家被亚马逊收购的公司)和亚马逊系统中的超微主板中找到恶意芯片”;而苹果则是这么说的,“苹果从未找到在任何服务器里找到任何可疑的芯片或者漏洞,也从未就此事件主动联系过FBI或其他机构”。

这还不算完,在这一事件发酵近20天之后,苹果CEO库克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更是罕见的要求彭博社“撤回这篇报道”。要知道,苹果一贯对外的形象都是高冷而克制的,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要求撤下稿件的情况。而在库克起了个头之后,亚马逊高管Andy Jassy、超微CEO梁见也先后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要求撤稿。

现在看来,彭博社拉开的这次“恶意芯片”风波俨然成为了“罗生门”,尽管不断在重申对于这篇稿件有信心,还强调有17名未署名的消息人士已经证实了“操纵硬件和其他攻击因素”。但从与其相关几家企业对此的态度来看,可能并非如此。

  • 彭博社在写科幻故事吗?

回过头来看看彭博社的这篇文章,作为一篇与半导体硬件强关联的技术向文章,彭博相对单薄的技术论证给持有异议人士提供了足够多的弹药。在彭博社的口中,恶意芯片只有米粒大小,并伪装成信号调理耦合器,其内部包含的少量代码指示已完成的服务器对外部修改开放,并准备好远程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其他代码,从而为外部访问其所包含的信息创建后门。

但实际上,硬件层面入侵不同于软件,没有“肉鸡”、没有“僵尸网络”,一切都只能靠这颗小小的芯片。不谈彭博给出的芯片是淘宝上随便可以买到的滤波器,而想要实现硬件入侵,需要在如此之小的芯片上加入CPU、联网、存储和供电模块,同时还要有足够计算力的攻击设备。这一点,别说2015年的地球科技做不到,就算是放到2018年的今天,也同样不行。

除了要与这种带有丑闻性质的点名撇清关系之外,如果苹果、亚马逊、超微不及时做出切割,很容易让外界对于其内部的风控体系提出质疑。苹果、亚马逊等巨头在采购超微的服务器主板时,要么就是苹果工程师设计好图纸,超微只负责代工,要么就是OEM的模式,但无论如何,设计审批流程是要走的。而在真正进入生产环境时,苹果、亚马逊也是要例行检查以及更新固件,想要让“恶意芯片”进入生产环境潜伏,这得需要多么无与伦比的运气。

更让这家蜚声世界的新闻社尴尬的是,到目前为止,这颗神乎其神的“恶意芯片”并没有确实的出现在现实世界之中,没有实物、没有拆解视频。更难堪的还在后面,在彭博社文章之中仅有的几位实名出现的专家之一的Joe Fitzpatrick,在接受另一家媒体采访时,公开了他与彭博社记者Jordan Robertson交流的具体细节,基本上证实了彭博社记者采用了很轻率且不负责任的写作态度,相当多的事实都是“脑补”所得。

  • 事到如今,彭博社缘何死扛到底

不过面对种种不利的局面,彭博社表现出寸步不让的态势确实令人费解,为“Fake News”道歉乃至撤稿对媒体来说是并不罕见,有句话其实说的很对,“出来混,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鼎鼎大名的《纽约时报》就在2003年的“布莱尔事件”,在头版刊发了7500字的长文,其积极的态度也使负面影响得到减轻。

但是相比于动辄用户上百年历史的纽约时报和路透社,成立于1981年的彭博相当年轻,也造成了底蕴相对于其他有世界影响力的媒体显然要稍逊一筹。而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崛起,并成为一家权威资讯机构,则是因为这支2000名记者组成的团队以专业度、严谨度及深度著称。

彭博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就有过这样的表述,“错误会毁掉声誉、公司和我们的员工,甚至引发战争、夺去生命。撰写新闻报道需要时间而且必须谨慎。作为新闻机构,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不犯错误,即使有时这意味抢头条的时候落在别人后面”。

以“彭博社 道歉\撤稿”或者“Bloomberg apologize\retractions”等关键字在百度或者Google上搜索,除了最近的这次事件之外,进入千禧年之后,也就是只有一轻一重两次事故。轻的是在2015年因为旗下记者PS了一张希拉里的照片,彭博社选择在Twitter上道歉。而重的那次则是2013年彭博社被高盛曝光,授权记者接触一些被视为机密的数据,引发了客户大范围的恐慌,最终由时任彭博社总编亲自出面道歉。

事实上,新闻业务并非彭博旗下的核心资产,其核心业务是彭博终端机,也就是Bloomberg Terminal,其能够快速、准确、可靠的提供数据、分析、新闻和通讯这四大功能,服务的客户包括金融业的分析师、交易员、投资经理。而彭博终端机中提供的数据、新闻的专业和严谨,又来自彭博新闻社的保障,这份背书对于金融业来说很重要,因为一份虚假的数据或者新闻,极有可能会直接导致投资者出现误判。

正因为彭博一直以来的信誉和背书,这篇中国恶意芯片的报道一出炉,就引发了美股科技板块的集体暴跌,亚马逊和苹果随即就下跌超过1%,而主角超微则损失更惨,市值近乎腰斩。

如果说彭博社选择道歉撤稿是下下策,对其来说不亚于是“布莱尔事件”之于纽约时报,但是订阅彭博的客户很明显不会像纽约时报的读者一样宽容。因此对于彭博社来说,最好的结果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要么就死扛到底,继续用现在这种“我有证据但我不说”。

最终是“莫须有”还是“罗生门”,这场大戏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到落幕的时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不够“全新”但却非常接地气的骁龙675:真香!

高通推出的骁龙675表现如何,看完你就知道。

互联网的“泡沫数据”,是时候戳破了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马蜂窝数据造假事件,其实并不少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