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陈洪绶传世名画赏析(一)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工画人物,山水、花鸟俱能。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早逝,仗母抚养读书,二十一岁时曾考取县学生员,然自幼性喜作画。早年学画于蓝瑛,又据周亮工言,老莲儿时曾临摹过李公麟所画七十二贤的石刻拓本,由此也可以了解到他的画艺的渊源之一;清代毛奇龄的《陈老莲别传》又记载了他又曾临摹过唐、周昉的作品。可见陈洪绶能博采众长,后终自成一家。陈洪绶中年时曾赴京为国子监生,授舍人,被召为“内廷供奉”(宫廷画家)而未就。而正值此时,战乱频仍,他于1643年离开北京返乡。1644年清军入关,明亡后陈洪绶曾剃发为僧,并改号“悔僧”、“悔迟”、“迟和尚”、“老迟”等,以示难忘故国之意。但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风浪却并未影响他在绘画艺术上的孜孜追求。明亡之后,他的画艺更为精绝,身后画名益高。他的儿子陈字,女儿陈道蕴均能传其家学;弟子亦众多,如严湛、陈薪、魏湘、沈五集等人。老莲于1652年卒于山阴,享年56年。
公元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即明朱清初之际,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审美趣味的变革,始于徐渭(文长)和董其昌,成于陈洪绶(老莲)。他们把“笔情墨趣”进一步从所描摹的物象上独立出来,前提条件是先要把所描摹物象的本来面貌加以“变形”的艺术处理,遂有意识地背弃了写实的因素。这种造型奇特的艺术风格,在陈老莲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人物画)表现得尤为鲜明突出。
陈洪绶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复古与变异。他出身于明代末年,既经历了个人的不幸,也目睹了国家的衰败。他的期望值与现实形成了心理落差,导致了他充满压抑和痛苦的精神世界。他接受了“三教”的思想,又时时处于“三教”差异的困惑之中,造成了他复杂、矛盾、多变的性格。明亡,他再次遭受到精神上极大的打击,就他的行为而言,可以说到了崩溃的程度,而在这种精神极度痛苦的创伤之下,他创作了很多作品,从而达到了艺术的颠峰。
明 陈洪绶 举案齐眉图 绢本设色 北京荣宝2011春拍 成交价2184万元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浙江诸暨人。陈洪绶的人物画线条从早年到晚年经过了易圆为方到易方为圆的两次变化。这些变化使陈洪绶的人物画线描从学习别人到创立自己的风格,又发展自己的风格直至进入“化”境。此件作品创作于1651年,即陈洪绶去世前一年,绘画线条具有圆润简淡的特征。
《举案齐眉图》典故出自《后汉书·梁鸿传》:“(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人用“举案齐眉”一词形容夫妻相敬。画面绘梁鸿妻孟光双手托盘送茶饭以至眉间,身体前倾,眼睑低垂,神态恭敬;梁鸿同样身体前倾,双手接盘,神态安详。在这一敬一接之瞬间表现了夫妻的相敬如宾。孟光素裙窄袖,髻无钗环;梁鸿头扎软巾,小袖短衫,四周配以石案杵舂之物。画面右上题曰“云溪老悔洪绶画于翻经阁,辛卯仲冬”,钤“陈洪绶印”“章侯”二章。辛卯1651年即清顺治八年,作者晚号悔迟,老迟,传达出对旧王朝的复杂情感,此期绘画常见署此名号。此幅《举案齐眉图》亦被业内认为是其传世绘画木刻《博古叶子》的稿本之一。清初徽派版刻名家黄子立曾以此幅为蓝本作木刻画,作品见北京学苑出版社据北京首都图书馆资料影印出版《陈老莲木刻画》第二册138页。
观17世纪中国画坛,陈洪绶无疑是一位独具风格的画家。其山水、花鸟、人物皆长,且尤以人物画中的仕女、婴戏、释道、肖像著称。其所绘人物,大多体格高大超逸,衣纹细密清楚,细条流畅有力。论及表现技法,又可见灵活多变之妙,如用粗枯之笔表现好汉壮士,用细润之笔表现文人佳丽,用游丝之笔表现高古逸士等,极大丰富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技法。陈洪绶的人物画以“高古奇崛”之独特风格而居晚明画坛翘楚。
明 陈洪绶 炼花图 中鸿信2006秋拍 估价800万元
陈洪绶(1597-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早年受业於刘宗周、黄道周门下,崇祯十五年入京为国子监生,曾被召为舍人,明亡後一度出家,後长期在杭州卖画为生。工诗文,著有《宝纶堂集》。陈氏擅画人物、花鸟、山水,他的人物画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不拘成法,大胆突破前人成规,虽造形夸张,却能突出人物的内在精神,形成造型奇古,线条劲练,色彩清雅,风格雄健的个性特徵,被**称为“高古奇骇”。陈洪绶的绘画对近百年的画坛影响极大,任熊、任伯年等人的画风均受其影响。
这件《炼花图》轴,描绘的是道家酿花的故事,一老者抱琴倚石而坐,身後的童子持仗侍立,二人凝神观注於煮花的炉火,若有所思,场面安逸高古,整件作品拘图简练,用线圆劲细秀,不同於早年粗重多方的用笔,当属晚年精心力作。此作曾入藏青岛市博物馆,收录《青岛市博物馆藏画集》(文物出版社1991)。文革後落实政策发还原收藏者。
明 陈洪绶 红叶题诗图 西泠印社2009秋拍 成交价705.6万元
陈老莲一生坎坷贫寒,但他画中却处处流露出他的倔强与高贵,古貌古趣,初视平平,越读越觉其趣味之淳雅古厚,越读越觉其迥不犹人的艺术取向的超越时空。因此,三百余年后的今天,大家才会如此热衷他的作品,轻而易举地感受到它的艺术冲击力。
《红叶题诗》写的是唐宣宗时宫女韩氏题诗红叶抛入御沟流出,后竟与拾得者卢訯终成眷属的故事。其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才女佳缘,其诗、其人必为“好酒好女人”的陈老莲所熟知所羡慕,《爱日吟庐书画录》所记陈氏《御沟红叶图》与本幅画的应当都是这一题材。
本图题为《红叶题诗》,但他既不画执笔题诗的动作,也不画抛叶御沟的场景,更不画卢生得诗后的向往,只画韩氏摘叶赏菊的瞬间。而这瞬间,却把韩宫人“秋思”的孤独和对自由生活及爱情的向往牢牢地抓住并凝固在画面,简炼而又生动传神。画上未写宫苑高墙,未写霜树御沟,留下一大片空白,这空白之中是无限的天地,永远讲不完的凄美故事,是读者驰骋想象完善情节的不尽空间。大艺术家超乎凡庸处正是充分利用并拓展了这样的空间。
此图仕女丰颐修目,广额樱唇,衣纹瘦劲圆转,设色淡宕古雅,是老莲晚年典型画风。曾收入当代陈洪绶研究权威翁万戈、黄涌泉所编的各种画册,并著录于有关陈洪绶的研究文集中,是他可靠的传世真迹。陈老莲生前贫困,所用绢大多质地较差,传世画迹黝黑破损者甚多,如此幅这样保存完美神采依旧的诚难一,识者必能宝爱之。
明 陈洪绶 清供图 立轴 设色绢本 成交价605万元
陈老莲画艺的独特个人风格,亦可说是前不见古人,后亦乏来者。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花鸟或山水,均以遒美的线条、艳丽的色彩,奇僻的造型。以警世人之眼目。虽然他用的是一般所谓“工笔”设色之法,但就其精神实质而言,与徐渭的水墨粗简的“泼墨”大写意画风殊途而同归,异曲又同工——两者都是由数个世纪以来的文人画的“不求形似”的“写意”原则和精神臻于完成的形态。本文介绍的《清供图》系年“乙丑”(公元1625年),陈洪绶时年二十八岁,为早年作品。虽然这幅作品和他中年以后成熟之笔有所不同,但细察它的艺术水平并不低。尤其是目前存世的陈画中早年作品十分稀少,因此更是值得十分珍视的。(徐书城)
徐邦达边跋:陈老莲于天启五年乙丑作古铜瓶中插寒梅月季数枝,勾勒精劲,传彩浓丽,旁侧更佐以盥水圆■,高矮相应成趣。时年只二十有八,询为难见妙品,毋以早笔而轻视之也。戊寅冬月晴窗奇暖,友人出此相赏,漫识数语如此。东海徐邦达书。钤印:徐邦达印(白文)
明 陈洪绶 寒梅小鸟图 水墨绫本 西泠印社2011春拍 成交价240万元
陈洪绶虽不以书法名世,但他在书法艺术方面取得的造诣也是相当惊人的。陈洪绶作书严循中锋用笔之法,他深谙掌竖腕、平执笔的奥秘,其间虽小有以侧锋取妍处,但他能立即将笔调调整过来,如此高超的控笔功力,是一般书家所不及的。著名书画家、鉴定家谢稚柳先生就对陈洪绶情有独钟、颇有研究,其书法就学之陈洪绶的。
此幅书画合璧的画轴,一幅花鸟尺寸虽小,简意、然精致可爱,画中一只小鸟倦缩在一棵梅花半开、枯枝无叶的寒树上,表现出寒冬腊月的萧瑟意境。再配以书法,委婉地体现出画家当时的心境。
明 陈洪绶 酿桃图 绢本设色 南京经典2010春拍 成交价336万元
陈洪绶的绘画形式简约而内涵丰富,意境婉约而不失刚健,表述平淡而不失灿烂,构图疏放而不失严谨。他的绘画是艺术天资、人文修养、社会阅历、时代环境、个人痛苦、人格特质的交叉碰撞所形成的结果。他的绘画艺术和审美理念在明代晚期绘画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而独特的一页。
明 陈洪绶 泛舟抚琴图 上海嘉泰2012秋拍 成交价78.2万元
明末清初画坛上以山水画为最盛,人物画除陈洪绶外无有匹敌者,其高古之风,在明清无与伦比。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评:“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可见赞誉之高。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旷世奇才,却也是屡屡碰壁,多次应试而不中,及至捐钱入了国子监,又是看不惯官场那一套,遂归乡入“青藤书屋”写字作画,是以技艺大进。陈洪绶的人物、山水、花鸟俱佳,其中又以人物成就最高,影响最广。
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学习传统,力追古法,且能融古开今,融会贯通。既学周昉的人物和李公麟的白描,又能吸取五代贯休之夸张怪诞,且熔于一炉,兼收并蓄,时人“讶其怪诞,不知其笔笔皆有来历”。此画题材为老莲清顽之景,特别之处是画面中心人物一改往昔高士男宾之惯例,转而变为老莲侍女中的一位。该侍女头大于身、有颈无肩,其造型形式可比周昉、张宣之丰肥。此变形和夸张的路数,使陈洪绶在明末清初画坛上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