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叶永烈为之
文章千古事,叶永烈为之
11:53
月初,陪小朋友随机的逛本市的城市书房的时候,找了一本书架上的书,看上去很厚,书名叫 走进钱学森我花了一两天时间,把那本厚书仔细的看完了,那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叶永烈。
我回到家的时候,就想仔细搜一下叶永烈的近况,或者看看他最近又有什么新的作品。结果一检索才惊讶的发现,作家于2020年5月份就离开了人世。
这一次的现象又深刻的体现了,有些人虽然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的内涵。
叶永烈曾经说在他的墓碑上要刻着:到上海市图书馆来找我。
因为他把自己几十年收集的各种资料,5万册书,分门别类的整理好,全部都捐给了上海市图书馆。
这样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在他几十年的写作之后,留下了三四千万的文字,几百本书。
这也越发的印证了我的观念,人死了,真的就变成灰尘了,以后几十亿年的地球历史上不会再有这样一个人出现了。而他生前的著作,去仍然代替他活在这个世界上,延续着他的思想,承载着他的观念,彰显着他的生命在人类的世界上广为流传下去……可见35岁以后必须写作,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提上日程的事情。只是由于大家在这红尘中摸爬滚打,或者被生活锤炼毒打,在忙碌的生活中忘掉了自己的责任和初心罢。
人类的绝大部分人离开并没有给人类留下些什么,无名无姓,最后都成了空气中颗粒的分子或者原子。又重归于永恒的宇宙。
想来有多少值得欣赏的宝贵的头脑,宝贵的思想,文化,因为无文无言留驻,随着生命的消失而彻底消失,这是整个人类的损失。
为了少留遗憾,每个人都应该拿起笔进行记录和写作输出。
这个世界上,真的是这样的,人群里分不同的人,有的人先知先觉,在非常早的童年或者少年时,就已经开始发表作品了。
有的人,后知先觉,无意中写作文获得了表扬或者鼓励,然后就培养出了兴趣,从容的走在写作的道路上。
也有的人先知后觉,知道了,这件事情该做,却找出种种理由从不行动,等到人生的后期,悔之晚矣,徒留遗憾而离开。
还有的人,后知后觉,历经了生活的磨难之后,甚至在行将就木之前,开始写作之路。
更多的人是不知不觉,就像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烟尘一样,从没有带给世界任何可以记忆的文字。
没有像叶永烈这样的高产出的作家那样,著作了很多名人的传记,挖掘他们生前的许多不为人知的材料,让很多真相都不会被淹灭在历史的风尘中。
我不但从他的科普作品,也从他的纪实文学里吸取了很多的营养,让我能更好的前行,更自觉的珍惜时间。
我也从他的勤劳的,写作的一生里,体会到了一个奋勇前行人的力量。这力量让人不知不觉想要跟从他文学的脚步,向前迈进着。
12:03 11分钟写完
手机太满了,速度被严重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