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二题
大脑二题
渐新堂
之一:大脑的吞吐量
50年前读《沫若文集》,其中一句话至今难忘。
“大脑犹如一座高炉,能不能吐出优质的钢水,就看到底吞进了多少矿料。”
这也和古训“读万卷书,行万路路”的实质相同。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一说话,就能够知道(或判断)其书读到了哪一本,也就是读书读到了什么程度。也也与吞进矿料才能够吐出钢水的说法类似。
近些年,著书不立说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缺乏实地调研,缺乏足够的数据,缺乏最基础的阅读,缺少最基本的积累,说到底就是吞进的东西太少,吐出来的基本上都是水货,自然立不起“说”即道理来。
吞进矿料,是思考加工的第一步。掌握的信息多寡,考量视野的宽窄,思考决断的正误,常常取决于对世界情况对问题背景的理解与储备。
为什么我们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称为基础教育,我想大概也是作为人的成长,首先需要吸纳人类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要先吞进足够的至少是一定量的矿料,然后才可能去思考发酵形成自己内化出的东西,去工作学习与生活。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更加需要我们终身学习的理由,没有不断的大量的矿料吞进,必定难以与人交往,必定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难以获得思考的自由与快乐。
吞进矿料,首先是足够的量,否则是难以碰撞发酵内化成钢水的,信息掌握少,当然其结论的客观性就差。
其次是不同的类,优质钢水的构成,务必需要切当的配方。一些人成天也在不断刷屏,但是,信息类别单一,思考的内容自然单调,其思考多结果必然就容易狭隘,不同类别的信息进入大脑,才可能构成不同的思考维度以及不同的思考问题的层次。
再次是对矿料的选取,特别是信息时代,面对海量天量的信息,不能够被淹没其中,而是逐渐从中确定自己的所需以及所用,不能够做无脑人,被信息左右,被信息奴役,仅为不加分析的信息传播者,成为可悲的消息跟风者。
类与质是第二第三层次的期待,而进的现状是缺少最低量的矿料吞进,腹内空空的问题难以解决。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水货太多的原因。
之二:大脑的思维角度
冰箱除霜是一件苦恼的事情,大凡忙碌的家庭,常常都是冰霜厚到打不打开冰箱里的某一层了,才不得不被迫除霜。
有的使用开水烫,有的直接关闭电源,多数小心翼翼使用除冰铲。包括随带清理储藏的食物,一次除霜竟需要五六个小时。
生活在现代社会,为什么不使用互联网思维呢?
只要上网一查,一请教,热心人多的是,得到的方法也是多的是。大到治国理政,中到工作咨询求职答疑以及生老病死的新问题,小到一件玩具的购买,一本书的代购,都可以上网咨询。
电脑黑屏怎么办,牙疼该买什么药,中午到哪里吃饭,自己工作三年身价所值几何,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一定程度的指导认定与咨询服务。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我们的思维时时刻刻在利用在充分利用这一便捷的大百科全书吗?尤其是一些没有天天接触的问题,一些对自己而言新出现的问题,一些模糊不清有些淡忘的内容,或者一些比较棘手动问题。
当然,网络上众声喧哗,毕竟是自媒体时代。这就需要自己做出选择与判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用。或者来组合信息进行使用。
无论是大问题中问题小问题,还是专业问题生活问题时尚问题,也无论是科学问题文学问题工作问题生活问题,个人问题家庭问题社区问题,理论问题观念问题操作问题,都应该首先想到查阅工具书百科全书,也就是今天的网络。
借用《雷雨》中的一句话说,网络是个好东西。
长按或扫描此码方便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