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罕见的东周青铜短剑

一把罕见的东周青铜短剑

江苏南通吴明珠

东周时期,贵族盛行佩剑,视带剑为体现身份地位的标志。《老子》称贵族“服文彩,带利剑”。《吕氏春秋.侈乐》说:“世之人主,皆以珠玉戈剑为宝。”《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允常聘欧冶子作名剑五把,三大二小:“一曰纯钧,二曰湛卢,三曰豪曹或曰盘郢,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又记:风湖子曰:“臣闻吴王得越所献宝剑三枚,一曰鱼肠,二曰盘郢,三曰湛卢。鱼肠之剑已用杀吴王僚也。”

上述五把宝剑,已发现一枚,即湖北荆州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被世人称之为剑中之王。2004年6月6日,中央电视台10频道特作介绍,展现了剑中之王的风采:精美,锋利,光华绝伦。同时还报道了民间刚刚仿制成功的越王勾践剑,几能乱真。本人甚为感叹,想起自己三十几年前收藏的一枚短剑与越王勾践剑在工艺上极为相似。收藏时间在仿制工艺未出现之前,当属一件真品。一种责任感驱使我把这枚短剑介绍给专家和广大读者,请大家共同鉴赏。若确能认定为真品,当属国宝。

这把青铜短剑(见图)通长29.5厘米(不包括剑首),剑身长18.7厘米,宽3厘米,剑首已失,剑身满饰黑白相间之方格纹,白光熠熠,光华尤存,只有小部分生薄薄的铜锈,刃薄锋利,但有损伤,说明曾被使用过。其锋利程度一次仍能切开十几层纸。窄格,隆脊,剑把中空,呈扁圆形,两面各饰蛟龙7条,近剑格两面饰兽面纹,非常精美,剑格的一端补以一小块红铜,也已生锈。可以判断,该剑传世时间很长。

这枚短剑与湖北荆州出土的越王匀践剑,铸造工艺极为相似:①纹饰相似;②锋利程度相似;③防锈性能相似。区别在于:①纹饰不同,前者为方格纹,后者为菱形纹,而这样的几何纹饰均为工匠用化剂画好后烧造而成的。据专家考证,黑色的部分应为黄色(仿制品为黄色),因埋在土里时间长发生了化学变化而成黑色。白光依然如故,均具有防锈功能。越王勾践剑通身无锈,笔者认为是墓葬埋藏环境好,加之出土后又得以有效保护。而这把短剑是熟坑出土,存世时间较长,流传过程中保护不善,致使小部分面积生了薄薄的铜锈,且微有退光现象。②剑把不同:前者中空,外有装饰纹,后者为实心剑茎。据考古发掘报告,吴越地区出土的西周青铜剑就有中空剑把外饰装饰纹的。所以,这两种剑把是同时存在的。至于带鳞龙纹,据考古发掘报道,早在公元前300年前中山国王璺墓铜器就发现有细鳞纹龙饰。专家鉴定越王勾践剑为欧冶子所铸,笔者认为此短剑也应为欧冶子所铸。

《吴越春秋》记:秦客薛烛善相剑,王取豪曹示之。薛烛曰:“非宝剑也。夫宝剑五色并见,今豪曹五色黯然无华,殒其光亡其神矣。”王复取巨阙示之,薛烛曰,“非宝剑也。夫宝剑金锡和同,气如云烟,今其光已离矣。”王复取鱼肠示之,薛烛曰:“夫宝剑者,金精从理,至本不逆,今鱼肠倒本从末,逆理之剑也。服此剑者,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王取纯钧示之,薛烛瞿然而望之,曰:“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芙蓉始坐于湘。观其文,如列星之芒,观其光,如水之溢塘,观其色,涣如冰将释,见日之光,此纯钧者也。”王曰:“是也,客有买此剑者,市之乡三十,骏马千匹,千户之都二,其可与乎?”薛烛曰:“不可,臣闻王之初造此剑……欧冶子曰:因天地之精,悉其伎巧,造为此剑。吉者宜王,凶者可以遗人。凶者尚值万金,况纯钧者耶?”取湛卢,薛烛曰:“善哉!衔金铁之美,吐银锡之精,奇气托灵,有游出之神,服此剑者,可以折冲伐敌、人君有逆谋,则去之他国。”

从上述文字,我们可以分析,豪曹五色黯然无华,殒其光亡其神矣;巨阙其光已离矣;纯钩、洪卢当比此短剑更精美。显然,上述四剑与此剑不符。唯有鱼肠剑被藏在鱼肚里用来杀吴王僚,定是一枚锋利的短剑,该剑刃一定已有破损,与笔者收之短剑极为相似。此短剑虽光华尤存,锋利无比,但剑把14条蛟龙被握于手中,其理不顺。因为龙代表帝王,有人能将龙紧紧握在手中,自然比龙还要强大。笔者认为薛烛说鱼肠是倒本从末,逆理之剑,其原因就在于此吧!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此短剑极可能就是当年的鱼肠剑。有待专家、学者,收藏家进一步考证。此剑若是鱼肠剑,就相当珍贵了。正如薛烛说:虽凶者,尚值万金。可见其贵重。此剑若不是鱼肠剑,也是类似鱼肠剑的宝剑,具有此工艺的短剑尚未发现有第二枚,亦是罕见之物。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更何况它的工艺与剑中之王越王勾践剑相似呢,所以仍不失为一枚稀世之宝。(此剑已经北京文博学院的有关教授鉴定认为是一把好剑、珍品。又经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先生对实物鉴定,确认为东周稀有之好剑。)

【合作共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