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语:审核完路垚老师的九则诗歌赏析,想跟大家说点什么呢?诗难作,诗也难懂,似乎成了当代诗坛一种普遍的现象。诗好像是阳春白雪,空中楼阁,只成为少数人的欣赏品,与广大的读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认知距离。而诗评人对诗歌的赏析、评论,不光将诗作的美妙的意境、独到的思想、独特的情感及精巧的构思和恰当的手法揭示出来,而且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的阅历,在诗歌的空白处作淋漓尽致的阐发。这种深入而浅出的赏析、解说、评论,就在诗作与读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使诗作的社会价值得到实现与延伸,所以这是一种诗歌的再创造。诗歌作者从诗赏析诗评论这面镜子中看到了自己诗作的影子,看到自己诗歌创作的优缺点,获得被理解的喜悦;广大读者则通过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诗赏析诗评论达到对诗作的理解,获得审美的愉悦,也提升了自己诗歌阅读与鉴赏的水平,所以,不论是诗歌创作者,还是诗歌阅读者,都应该对诗歌阅读欣赏的架桥者——诗评人的辛勤劳动致以敬意,心存感激。感谢路垚老师为以下九首诗歌写评,您,辛苦了!(刘军华)简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思恋、孤独之情,而只有诗人眼中的单宿,才能找到昼思夜想的亲情,享受独有的快乐和满足。诗人眼中的仅有九平方的单身宿舍,犹如快乐的宫殿和仙境,一天的劳顿,只有回到这里,才能真正拎回温情,施展笔下的抱负,做着清梦,拂去心中的烦扰,大有鲁迅笔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势。与其说诗人对单宿情有独衷,莫不如说是对内心寂寞孤独的解脱。从首句“进门之前,掸尽身上尘灰/脱掉沾有泥土的鞋”,说明诗人一天的劳顿很辛苦,且又是爱清洁的人。而常坐的“那把椅子”,便成了诗人“最忠诚/也最体贴”的伙伴,也让诗人感受到了“母亲的臂弯”的温暖,让诗人忘掉了劳累,做心所向往的事。是的,回到宿舍,才可以让诗人尽情地敞开心扉,无忧无虑。躺在双人床上做着清梦,回想儿时的趣事,用手中的笔,“将白纸涂抹成无烟的疆场”。诗人的心此刻,“无需谁来陪伴/故乡在远方之远/爱的人用最柔软的方式/在梦中以及心里相握”,只有这里,才是诗人眼中独有的追梦的地方。简析:粗看题目以为是写景的抒情诗,这类题材和写法毕竟还是很多的,但读下来发现,诗人的视野并未只停留在对冬景的徜徉中,也没有为心中的抒发着更多的笔墨,而是透过冬野的萧瑟,看到“一段比一段曲折”的抗争故事,运用拟人和意象等技法,让诗有了意境,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绽放的笑脸,也闻到了冬雪覆盖下散发的芬芳。首节以景拉开序幕。“又是一场大雪倒在乡路上”,既呼应了诗题,又为接下来的展开做了铺垫。从“又是”可以看出来,大雪已是诗人笔下北方景色的常见。雪之大“遮掩重叠去向不同的足印”,为眼前带来一片迷茫。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以树木作为意象,让我们看到那瘦骨中挺立的坚强。“伸展凌云的骨节指向天空”,并且“每颤动一次/便摇落一身雪花/寒流节节败阵 ”,让我们看到了严寒风雪中的不屈和无畏,也感受到诗人笔下,不畏严寒,迎风斗雪的胆肝豪气以及勇敢无畏的精神气概。以景抒情是常见的写法,但诗人的视野并未停留,而是意境更远,眼前的旷野尽管不见“环绕的山川”,但是有流淌着“大大小小河流的坚韧和痴情”,这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又何尝不是情牵的乡愁?雪并没有让大地一片迷茫,那“播下的麦子像一块绿毯/捂在冬天风口上/把土地当作母亲”,让诗的意境也达到了升华,并映射出汗水下的喜悦和希望——“当季节扬起收割的刀刃/粒粒麦子咀嚼出土质的芬芳 ”,对土地的痴情,终于让我们看到笑脸的绽放。诗语言朴实,有意象有意境,正如诗人结尾揭示,冬野表象下的萧瑟,是上演着“一段比一段曲折”的“抗争故事”。
简析:初春为大地带来了暖意,也带来了清新。寒冬渐去远,万物复苏,到处荡漾着万象更新的暖人景象,是历代文人雅士所垂青的题材。正如余亚飞《初春》诗云:“出土新芽叶细裁,山间漫步畅心怀。休言冬后萧条景,温暖春风送绿来”,真是别有一番好景致!这首写初春的抒情感怀诗,字里行间透着对春的渴望和赞美,诗人的笔蘸着春露花雨,尽情抒发着内心的情感,以情抒怀,让人感受到情真意切的质朴和温馨。写初春自然少不了鸟语花香,正如诗人开篇所发自内心的感慨——“喜欢空气里喑哑的香气/喜欢云朵里缓缓落下的鸟鸣”,更憧憬着“芸薹里起伏的潮汐”。香气、鸟鸣和油菜花的笑脸,让诗人迷醉,情感迸发层层推进。在诗人眼中,仿佛徜徉在一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醉人意境之中。如果以上只是诗人内心所想,那么接下来诗人以溪水为意象,更是心中所向——“溪水流过人家/却依旧向往走进三月的江南/安心放芽去做成一簇绿团”。诗人此刻的心境,宛如王安石笔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急切之中,初春已飘逸出诱人的香气,还有什么能“让这青叶抖落的荒天/依旧泻影在波心的熟眠”中呢?正如诗结尾“一起等春风/将未来开到一个满艳”,既是诗人的心声,又使诗的意境达到了升华。全诗语言质朴,让人读来温馨中透着向往,犹如一种从冬的疲惫中解脱,置身舒展放松的愉悦之中。简析:一位诗人说得好:“诗是跳跃的、富有想象力的,它可以没有逻辑、没有故事,但不能没有思想,思想是一首诗歌的灵魂。”这首《怀乡》写出了对故乡的情怀,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透着家乡裹挟着泥土的芳草清新味道,让人读了仿佛嗅到,那流淌在血液中的“稻草味/紫云英的香味/以及牛粪味”。情感真挚,感受到诗人在思念的夜里,坠入了对家乡的情思中。古往今来,写故乡题材都绕不开情感抒发,但这种抒发不是用词堆砌,靠华丽取宠,能够真正打动人的,都是用心声,是那骨子里流淌的血,所发出的拳拳之声。《詹言》云:“诗贵出奇,摆落一切,冥心独造。”归乡的路上,由于“流云向晚”,诗人不得不耽误行程。“隔着夜色看故乡”,一个“看”字,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情牵,这里的“看”并不是指眼中的视野,而是诗人对家乡难以忘怀的情,是内心发出的思念之音。诗人所眷恋和期盼的是“村口的古朴树还在守候/那一盏孤灯微弱地亮着/与母亲相依为伴/小黑狗警觉地卧在门槛旁”。夜色难眠,期盼的心紧紧相连,此刻诗人激荡的心无法释怀,情牵的缕缕乡愁,让诗人心荡的涟漪“不敢撩开夜幕/叩响小村/怕坍塌的土坯墙和生锈的锁/不是梦里乡愁”。到这里诗人的情感释放已达到极点,诗的意境也达到高潮,正如诗的结尾所言“隔着异乡的夜色/看故乡轮廓/任凭眼泪打湿今夜月光”。诗虽短小,但诗人笔下的浓浓的乡土味道以及娴熟的笔调,让人倍感亲切久久回味。
选自《当代诗歌地理》春之歌 | 蝴蝶每煽动一次翅膀,花便盛开一朵简析:诗贵言志, 好的诗歌都是作者情感所发,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诗人常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正如清代学者王国维先生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寒夜路灯》很短,诗人借用“路灯”和“风”两种物象,极尽所要表达和抒发内心的情感。路灯作为寒夜中默默职守者,彻夜坚守岗位上,既燃亮着城市,又是忠诚的卫士,可谓是兢兢业业;而风在诗人笔下,既有“夏风的热烈/春风的柔美”,又有冬的“嚣张”,让我们隐约看到在季节变换中奔波于城市中的影子。路灯可以说是城市中千千万万默默坚守岗位的代表,你可以理解为是城市的守护神——公安干警,亦或是环卫工人,也可以理解为是其他坚守岗位的人们。他们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他们的坚守,城市才有安全,夜晚才有安宁,他们是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而风尽管人们多有非议,然而城市并没有冷落它,新年来了,在外奔波的影子的艰辛,回家是抹不去的情怀。“早点订个回家的座位”,既是路灯的劝告,也是诗人的心声。简析:读了这首《雪花的背影》,让我想到了宋·卢梅坡的诗《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美妙诗句中,同样有梅和雪。卢梅坡的笔下,梅雪争春互不相让,都不肯“降”,而一个“争”和“降”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中的深意。本诗中诗人以柔和的笔调,突出了雪的情操,让我们看到,雪花的悄然离去,带走了冬的寒冷,万物复苏,春在笑声中走来。诗人笔下没有了纷争,雪花和红梅是“在一场烛光晚餐后吻别”,彰显了雪花的磊落,也为千年前的争执“平了反”,不知卢老先生闻之作何感想。雪花走了,而且走得“不动声色”。当然本诗中诗人并没有写风,但我们仍可从首句的“吻别”中,感受到雪花的不舍和留恋。诗人明写雪花的背影,实际是在讴歌春的到来。诗中处处是春的影子——“大地从冰封王座上下来了/满地奔跑的竹笋/小溪荡漾着你绿色的背影/一个个春娃娃/追着你的浪花”。正如余亚飞《初春》云:“休言冬后萧条景,温暖春风送绿来。”真是别有一番好景致!雪花离去,春风送暖,正如诗的结尾“一切根的乳房/渐渐地丰满起来了”。诗虽短小,却也透出妙笔生花的情趣,春的脚步催生着万物,笑脸正绽放出醉人的满艳。简析:这首《放牛》唤起了童年的记忆,生活的情趣中,也伴随有太多的艰辛和无奈,正如尤金·奥尼尔说:“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缝缝补补。”童年本应是无忧而快乐,但现实的生活却又不得不让美好时光,过早地染上了岁月的沧桑,将快乐洒在了父亲的背影中。诗人的笔下让我们看到,父辈勤劳而又艰辛的生活影子,毫无保留地被传承下来。每天的“第一声鸡叫/黑暗中摇醒黎明”,此刻正是睡梦中正香,童年的心便被这黎明前的黑暗,伴随着父亲一声声乳名的呼唤醒来,这声音刺痛着父亲的心,也“喊痛了我的梦乡”,不得不“接过他年少时用过的牛鞭/抽开黄牯牛惺忪的眼”。这里不由得让我想到,小时候曾看过的《半夜鸡叫》木偶电影,每天鸡尚未摇醒黎明,地主周扒皮便学第一声鸡叫,催长工下地干活。当然,地主的狠心和父亲的无奈,是不能相比的,毕竟“父亲跟着记忆一同衰老”,家中的牛还是要有人放的。尽管艰辛但也充满着童趣,且身后有“母亲的炊烟”相随,仿佛看到母亲在招手,荡漾的心随着“牧童的笛声/顺着山势一起悠扬”。岁月的时光伴着童年快乐成长,而时光也让“父亲跟着记忆一同衰老”。生活的呼唤,“每天早晨/木杖邀约牛蹄”依然如故,然而“日渐消瘦的村庄”,却“再也找不到那袅袅炊烟”,看不到母亲在招手,随着诗的意境升华,也让泪水悄然流淌。全诗语言朴实,充满了童年的快乐,感叹时光的流逝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简析: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首《眺望》,诗人以柔情的笔调,运用借喻和意象,将母亲的牵挂和担忧跃然纸上,寄予了深深的母爱和情思。诗中游子“离家二十余载”,母亲的泪和期盼,时时缠绕。“朝朝暮暮多少个黄昏”,泪伤的母亲“依着斑驳的老墙/用满脸皱纹/收藏了数不清的眺望”,母亲的心中,在那“眺望极处/是难以掌控的未知”,母亲牵挂的心,早已追寻着思念和担忧而远去。二十余年前诗人“一双羽毛未硬的翅膀/呼闪着哗啦啦的叮嘱/飞出乡村最高的视野”,“那里有朝霞的绚丽”,是事业发展的起点和摇篮,却也让母亲魂牵梦绕,难以安眠。为了能让母亲心安勿念,多少个不眠之夜,诗人用“温柔的谎言”安慰着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然而母亲的牵挂之心却有增无减。“抓不住的忧虑/松松手又长出一寸”,道出了母亲的无尽的忧伤。思念之切,让母亲“每当暮色降临”,牵挂的心便“攀上那棵老树的高枝/了却一桩心事”,母亲的爱,让诗人心中增添无穷的动力。诗写得非常含情,读了让人禁不住眼中闪着晶莹的泪花,温暖心扉。
▎走进冬天
古月(湖南)
落地生根的大风,翻动着
岁月的书页。缓缓走入冬天是谁?
大风穿过谁的额头,犁沟般
深深的皱纹,像我的母亲苦难深沉
鸟的飞翔不可阻挡。它收拢的
翅膀,覆盖了沧桑的家园
谁打马而过。在一些诗的
褶皱里,谁找到了谁的影子?
一束宁静的火焰,照亮了从前的
道路。谁?手提灯笼穿过黑夜
神圣的钟声,吹响每一寸土地
谁?在它的寓言里醒来
进入冬天,我必须选择坚强
正如高潮过后选择沉默
《当代诗歌地理》(下卷)【乡村题材】(八)
简析:一句“缓缓走入冬天是谁”,既拉开诗题,也拉开了诗人积压内心的思绪。整首诗让我们看到,诗人穿插着疑问的形式,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自问,难以掩饰心中的忧伤。这声音裹挟着岁月沧桑,久久回荡。
全诗共出现五个设问句,将情感层层推进,也让诗人心境逐渐敞亮,学会了坚强,勇于面对。从风吹皱了岁月,也将沧桑“穿过谁的额头”,引出这第一问。诗人笔下,风穿过“留下犁沟般深深的皱纹”,在诗人的内心深处,这“像我的母亲苦难深沉”。岁月留下的道道沧桑,让诗人想到了亲人,想到了母亲一生的艰辛,能不引发感伤?尽管步入寒冷的冬天,但生存的驱使,让万物皆一样。“鸟的飞翔不可阻挡/它收拢的翅膀/覆盖了沧桑的家园”,是的,它的家中或许还有嗷嗷待哺的雏鸟,也暗示了无论游子身处何地,乡愁永远是抹不去的泪。接下来一连串的自问,让诗人的思绪飞得更远,在懵懂的记忆中,找寻那依稀的影子,似乎让它们在“神圣的钟声”里,从它的“寓言里醒来”。
记忆的闸门,剌痛着诗人的心灵,让诗人觉醒、坚强,并发出灵魂深处的最强音,“进入冬天/我必须选择坚强/正如高潮过后选择沉默”,也将全诗推向高潮。
诗评人简介
路垚,江苏人,诗歌、诗词和散文爱好者,作品散见《湖北诗歌》《安徽诗歌》《山东诗歌》等平台和纸刊,诗观:用心声去追索诗的远方。
本期主持:刘军华,现任齐鲁福建文学社社长助理及诗评员。
本期审编:刘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