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汁淤积食疗与用药
1. 肝内胆汁淤积方剂
(1)复方茵陈赤芍汤(基本处方)1 号 其药物组成为:茵陈30 克,赤芍30 克,蒲公英30 克,大黄10 克,牡丹皮12 克,郁金15 克,车前子15 克,车前草15 克,小蓟15 ~ 30 克,白茅根30 克,枳壳10 克。水煎服,每日1 剂。宜煎3次,每次煎沸半小时,合并煎液,分3 次空腹温饮。可用至黄疸消退、胆红素接近或恢复至正常范围时减量,逐渐停药。或遵医嘱对症加减。
(2)复方茵陈赤芍汤2 号 其药物组成为基本处方加瓜蒌15 克,黄连10 克,半夏10 克。水煎服,每日1 剂。适用于肝内胆汁淤积伴胸膈满闷、按之不舒者。
(3)复方茵陈赤芍汤3 号 其药物组成为基本处方加蔻仁、草果仁、藿香等各5 ~ 15 克。水煎服,每日1 剂。适用于肝内胆汁淤积伴腹胀、苔厚腻、湿浊重者。
(4)复方茵陈赤芍汤4 号 其药物组成为基本处方加炒栀子10 克,淡豆豉10 克。水煎服,每日1 剂。适用于肝内胆汁淤积伴心烦欲呕者。
(5)复方茵陈赤芍汤5 号 其药物组成为基本处方加黛矾散(硝石12 克、矾石10 克、青黛30 克,共研细末)。每日1 剂。基本处方每日煎3 次,每次煎沸半小时,合并煎液,分3 次温热送服黛矾散(每日3 次,每次送服2 克)。
(6)复方茵陈赤芍汤6 号 其药物组成为基本处方加制附片5 ~ 15 克。用纱布将制附片包好,水煎3 次,每次煎沸半小时,合并煎液,分3 次温饮,可食纱布中的制附片。适用于肝内胆汁淤积伴黄疸色晦暗、脉缓而弱或舌质淡暗者。
(7)复方茵陈赤芍汤7 号 其药物组成为去掉基本处方中的大黄,加炒白术15 克,干姜6 克。如疗效不理想,改用党参(或太子参)、炒山药、白扁豆各5 ~ 15 克。水煎服,每日1 剂。适用于肝内胆汁淤积伴大便稀或泄泻者。
(8)复方茵陈赤芍汤8 号 其药物组成为基本处方加金银花、连翘各15 克;高热患者可再加大青叶、秦艽。水煎服,并给予羚羊角粉1 克冲服。适用于肝内胆汁淤积伴发热者。
(9)复方茵陈赤芍汤9 号 其药物组成为基本处方加柴胡、黄芩各12 克。水煎服,每日1 剂。适用于肝胆汁淤积伴寒热往来、咽干、胸胁苦满者。
(10)复方茵陈赤芍汤10 号 其药物组成为基本处方加桃仁10 克、凌霄花10 克;或蝉蜕、地肤子、荆芥穗、防风、蛇床子等各5 ~ 15 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肝内胆汁淤积伴身痒甚者。
(11)复方茵陈赤芍汤11 号 其药物组成为基本处方加北黄芪10 ~ 60 克。水煎服,每日1 剂。适用于肝内胆汁淤积伴身黄日久、神疲乏力者。
(12)复方赤芍生地葛丹汤 其药物组成为赤芍60 ~ 80 克,生地黄15 克,葛根30 克,牡丹皮15 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毒热瘀滞的肝内胆汁淤积。若皮肤瘙痒重者,加防风、地肤子、白鲜皮各5 ~ 15 克。若胃脘胀满者,加莱菔子30 克;若便秘者加生大黄10 克,元明粉4 克。均水煎服,每日1 剂。汪承柏用此法治疗毒热瘀滞的195 例重型淤胆型肝炎,治愈185 例。
(13)加味膈下逐瘀汤 其药物组成为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赤芍、牡丹皮、乌药、延胡索、香附、甘草、红花、枳壳、栀子、败酱草、黄芩、黄柏等各5 ~ 15 克,茵陈30 ~ 100 克。水煎服,每日1 剂。适用于肝内胆汁淤积伴顽固性黄疸且湿热证明显者。当黄疸消退后应减少茵陈用量。虚象显露时去桃仁、大黄、败酱草,酌加黄芪、白术、茯苓等。
(14)复方茵陈茯苓汤 其药物组成为:茵陈20 ~ 60 克,茯苓15 克,猪苓12 克,泽泻5 ~ 15 克,苍术、白术各10 克,炮附子(制附片)10 克,厚朴10 ~ 15 克。水煎服,每日1 剂。适用于肝内胆汁淤积属寒湿困脾的阴黄证者。
2. 肝内胆汁淤积中西医新方
其中药物组成为当归30 克,赤芍30 克,生大黄10 克。水煎服,每日1 剂。同时用西药酚妥拉明10 毫克,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毫升,按每分钟30 滴静脉给药,每天2 次,连用14 天后血清胆红素降到正常范围(如无效则停药)。
本文摘自化工化学出版社出版,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主编的《常见病用药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