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00后流水线女工的浪漫与不甘

当我们谈到一个20岁的姑娘,没有读高中和大学,在一所中专学校学服装,然后进了一家东南沿海的服装工厂,成为流水线上的女工。

你会如何预期她的未来?

在流水线工作直到被AI取代,抑或回老家结婚生子……?她是否还有机会逆转人生轨迹,她的生活是否还可能与知识、文学这些东西扯上关联?

近日,最人物采访到了阿素——一位在流水线上写诗的00后姑娘。她的人生,与机器和粉尘有关,更与星空和月亮有关。

阿素出生于2001年,刚满20岁。

她的童年经历和很多出生于贵州毕节山区的孩子类似:在村子里读小学,上学要步行40分钟,学校里一个老师教好几门课,放学回家还要帮父母干活、带孩子。

15岁时,她进入本地一家职业服装学院,读了两年中专,第三年跑到宁波实习,就再也没回去。因为家庭的变故,她不得不中止学业,把考大学的念头埋进心里。

17岁的阿素进厂了。她开始试着把自己当成一颗月薪5000的螺丝钉。

从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八点多,阿素在流水线上,一坐就是一整天。她机械化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承接上游传来的布料,把那些布料压成袖子,或者领子。

流水线是无声的。只有更换尺码的时候,她才和上下游的同事简短说上一句:“换码了。”其余时候,大家各自沉默,想些什么,或者什么也不想,以各自的方式度过漫长白日。

由她们加工的名牌服饰被装进集装箱,从北仑港运往欧洲,成为商场里被人们追捧的时尚单品。阿素的枯燥生活,与世界产生着似有若无的连接。

“每天都非常忙碌,非常疲惫,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她上午盼着午休,下午盼着下班,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刷短视频,一觉醒来又是往复循环。渐渐地,阿素觉得自己像一台机器,“无法思考”。

隔壁的厂房里,人工智能的生产线已经开始试运行。

她也一度以为,日子就会这样过下去,直到自己的工种被机器人彻底取代。

在工厂里,每天七点半上工,阿素们就需要把手机上交。当时间出现大面积空白,她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来的饥饿感。

小时候在老家上学,她从没觉得和同龄人相比,自己有更多的求知欲。到这时候,却突然很想学点什么。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喜欢的禅音歌手提到,喜马拉雅上有自己的全套专辑,于是阿素第一次下载了这个软件。

她先是听禅修节目,听到里面讲苏东坡,就去找苏东坡的节目,然后听宋词,听唐诗,听建安七子,听诗经。知识连成了串,她顺藤摘瓜,乐此不疲地听了三年。

每天早上到车间,阿素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蓝牙耳机,打开喜马拉雅上的音频,调成自动播放,再上交手机。

一只耳朵戴着耳机,另一只耳朵留给流水线上的协作指令。

她为此准备了两副蓝牙耳机,一只没电,另一只续上,给耳机充电成了无论多忙都不会忘记的事情之一。

阿素爱上了中国古典文学。从《孟子》听到《老子》,从《世说新语》听到《浮生六记》,诗词古文,都是最能给她带来充盈和平静的。

2020年疫情期间,阿素遇到了《红楼梦》全本有声剧,她反复听了两遍,称之为自己的“人生之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生活,是人情世故。”

文史不分家,阿素还在喜马拉雅上补全了中国古代历史课。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明清史,她全都听了一个遍。

耳朵打开,所有的感官也随之打开了。

过去,每天晚上下班,阿素拖着疲惫的身体,埋头赶路,只想快点度过20分钟的脚程,回到宿舍瘫在床上。现在,她爱上了风和月亮。

“过去常常觉得自己是没有感觉的机器,身边的东西看久了都是厌烦,自从喜欢上诗词文学,就很容易发现身边的美好了。”

下班路上,她慢慢地走,抬头仔细观察月亮,想着为什么古人对它情有独钟。

人们都说秋天的月亮最美,阿素却说,宁波的月亮夏天最美。沿海的地方,夏天风力大,风把云吹得流动起来,月亮在流云中时隐时现,尤其是弦月弯弯时,美得像画一样。秋天少风,月亮总是静静地停在那。

在她眼里,所有自然之物都有了生命。

在流水线上觉得厌烦时,她抬头看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心头就涌上一些诗句来。早上醒来,看到阳光洒进窗户,她挂在窗上的风铃,传递着风的声音,起床便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了。

她不再相信网上看来的苦涩鸡汤,说城市是一座孤独的迷宫,人再怎么努力也走不出去。在这里,风、雨、云、月,都是她的朋友。

每天晚上十点钟,阿素准时躺在床上,听着音频自然入睡,第二天醒来,看到健康手环上自己的睡眠质量高于90分,她就感觉踏实了。

阿素心里非常清楚,在工厂做工是一碗青春饭。

不仅仅是疲劳带来的脱发,车间粉尘对身体的伤害,她还知道,她还知道,长时间封闭在厂里,她无法获得更有价值的技能,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与世界脱节。

“我就像和时间赛跑。不学习,就真的没有出路了。”

阿素盼望着家庭的危机早日度过,这样她就能回去读书,参加高考,上一所全日制的大学。她想读教育或者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奢求多好的学校,只要有个安静学习的环境就好。”

这个贵州姑娘的普通话里还夹杂着一些乡音,现在她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朗诵诗词散文,练习普通话。

工作之余,每天摄入新知识成了阿素的生活必需品。“知识于我而言,不仅是增长见识,更是精神的慰藉。”

她学画画,学书法,还开始尝试自己写诗。她自谦说写得不好,只是自娱,只为写自己心中的风景。

阿素写的诗

从世俗的意义上,阿素的社会身份仍然只是一个没有拿到中专毕业证的打工妹,但是她精神的充盈,早已远远胜过很多人。

当阿素反复操作着手中的机器,动作变得熟练而麻木时,和她同龄的潺水东木正在以同样机械的动作,刷着高三的习题。

18岁的高三生即将迎来一次大考,而模拟考的成绩只够二本线。他想冲一本,这份压力每天晚上像潮水一样袭来,把他从头到脚淹没。

在几个月连续的失眠中,东木打开了喜马拉雅上的励志类有声节目。“就像摔了一跤的小孩子,爬起来,抖抖衣角就可以继续往前跑。”潺水东木把节目里的句子摘抄下来,当成座右铭。

在高考考场上,他把那些句子用到作文里,语文考到了120分。现在他已经在理想的大学读书了,听音频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他开始听金融类和情感类的节目,试图解决人生新阶段的新问题。

如何在庸常的生活中避免陷入沉沦,或许是每一个人的重大课题。

16岁的视障女孩非云,因为视力不好而遭到同学孤立,是《奥汀的祝福》、《三体》和《蓝色的海豚岛》的音频陪她度过了孤独的青春期。“我在现实中没有朋友,它是我的精神陪伴。”

40岁的上海律师王璐,在浩瀚的案卷资料中连轴转,导致亚健康和抑郁状态。每天抓住一丁点空余时间打开《易经》、《金刚经》、《心经》的音频,才能让她的身心回归平静。

王璐

86岁的老人孙根宝已经离不开轮椅了,儿女不在身边,半导体也越来越不好听,是刘兰芳的评书、郭德纲的相声,让他人生的最后一程充满快乐。

孙根宝

他们,都在喜马拉雅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食粮。

音频解放双眼,提供随时随地的陪伴,像空气般的朋友,提供知识,更提供心灵的疗愈。

当下我们发现,人正在变得越来越“空心”。

我们需要爆炸的信息,来填补时间的空白。

我们需要过剩的情绪,来填补精神的空虚。

我们吸猫、吸美食、吸颜值博主,光怪陆离的短视频轻易夺走几个小时。而汹涌的兴奋过后,只留下更大的空洞和一片狼藉。

我们总在思考一日三餐吃什么,有多久没有思考,如何喂饱自己的灵魂了?

下班的路上,也许《三体》广播剧可以让你抽离现实,扫空疲惫,仰望一下浩瀚的星空。

失眠的夜晚,也许助眠音乐和大自然白噪音,能帮你放松身心,感受几分静谧。

如果你正在经历知识的焦虑,或许可以试试王德峰的《中西思想必修课》,或者《中国通史大师课》,哲学和历史会使人开阔。

如果你正在困惑该如何过好这一生,或许可以从文学经典中找找答案。《平凡的世界》有声书、《红楼梦》全本有声剧……总有一本是你的“人生之书”。

在喜马拉雅这个平台上,有着丰富的声音资源,覆盖了历史人文、亲子情感、商业财经、娱乐等100个领域,几乎满足了不同年龄段所需的精神营养,为你提供「每一天的精神食粮」

随着内容品类的不断丰富,它越来越像一个大型的声音博物馆,不论你是谁,生活在哪,境遇如何,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你的精神食粮。

杨绛说,年轻人痛苦,往往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

身体饿了,胃会痛,精神饿了,心自然也会痛。

然而我们不必奔跑,不必倒立,更不必奢求谁的安慰和鼓励。

不妨试试,打开喜马拉雅,为自己的灵魂寻找一餐好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