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五):圣人为何要以百姓为刍狗?

大家好,我是神经蛙,今天我们接着来讲《老子》。

首先,我要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随着我讲《老子》的篇数越来越多,我受到的批评也是越来越多,其中呢,对于大部分指正我的意见,我都是欣然接受的。

因为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建议,不管是对我观点的补充还是反驳都是有理有据的,也让我的思想得到更大的启发与开拓,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与局限性。

但是,对于那些单纯的为批评而批评的言论,我已经都删除了,希望大家不要效仿。

在批评的同时,希望各位能合理论述自己的观点。如果只是单纯的因为心情不好、心中郁闷,而随便找个发泄口的话,我觉得在解读《老子》这样的文章下发表,大可不必。

毕竟,老子认为“以弱胜强”,言论越是凌厉越是显得失败。因此,我们最好还是保持着一颗谦和的心来阅读我的文章。

我在文章中所论述的所有观点,全部都是我个人之言,我并没有集各家之所长。如果大家想要去看更精辟更深奥的解读的话,可以在网上买到很多不同版本的《老子》,我这里所讲述的都是我个人简单、朴素的观点。

言归正传,我们今天来阅读《老子·道经》的第五章,来一起走入那个深邃的哲理世界吧!

我们先来阅读一下原文:

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一开头就抛出了一个观念--“仁”。众所周知,“仁”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儒家学派的核心观点,而以老子、庄子代表的道家学派并不崇尚“仁”。

“仁”是怎样一个意思呢?“仁”多指对人友善、对人和气,大家互相亲近,相亲相爱。后来,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也逐渐变成了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是一种非常优质的价值观念。

而这里老子为什么要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呢?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刍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刍狗”就是古代用稻草扎成的,具有狗的外形,用来祭祀的物品。它在祭祀的时候非常重要,大家都对它非常的崇敬,但是一旦祭祀完成之后,这把稻草就对于老百姓来说一文不值。

老子认为,天地就是把万物当成了像刍狗一样的东西,圣人应该效法天地,也把百姓当成像刍狗一样的东西。

因为老子所遵循的“道”,是指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而这种发展是没有任何外部条件来干涉的,全凭万物自由发展。所以老子认为圣人治国也应该是这样,任由百姓自由发展。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当作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不需要横加干涉。

为什么要秉持这样的一种观点呢?我们可以来回顾历史,从大自然发展的角度分析。

在人类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改造十分有限,大自然是否因为自己自由发展而灭亡了呢?

没有!

大自然一直保持着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花开花落、生老病死、春去秋来。冬季,植物枯萎,动物们因为缺乏粮食也都失去了生命。但是到了春天的时候,万物又会恢复生机,大自然在没被外物干预的情况下,它就是这样一直存在着。

但是人类进入到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大量增加,对自然的干预能力也越来越强,反而使大自然中大量的生物灭绝,自然灾害不断,这种危害逐渐反噬了人类,这就是不遵守“道”的结果!

同样,我们也来可以来看一看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

我们先来看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一直都是朝代迭代流传下来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其正常的发展规律为:治世→乱世→治世→乱世……(循环往复)

一般一个大一统朝代的开国皇帝他都会励精图治、大赦天下、减免赋税、鼓励生产,那么就是治世。到了乱世,那么这个皇帝必然昏聩无能、任用奸臣、苛政徭役,那么就是乱世。

但是不管是乱世还是治世,都是在循环往复,交替而行之中逐渐进步,就像是太极图中的那个圈一样。

直到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中华文化的自然发展被外来势力所强行干预,而这换来的结果是什么?

换来的是中华民族水深火热的100年,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人们一直在遭受着无尽的苦难,这就是强行干预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果没有西方的接船利炮,中国的文化应该还是以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流传下来,直至内部孕育出新思潮的,然后温和地、顺其自然地改革。

西方文明的新思潮就是在其自然的发展中孕育出来的,所带来的改革也是比较平和的。

西方文明的发展跟中方文明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是不断从治世到乱世交替往复的向前进,只不过西方文明相较于东方文明更倾向于科学发展而不是人文发展,因此科学技术方面、军事方面领先于东方。

本来顺应着这种自然的发展规律东西方文化会在合适的时间以一种温和的方式交融,但是人类的欲望打破了这种规律。

欲望,让西方人以向外侵略、向外扩张的方式,获得了自己本不应该在那个发展时期就能获得的资源,这种强行干预人类自然发展规律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军国主义的诞生和向外掠夺的殖民主义的诞生,这也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一战、二战也就是在这种人类强行干预自然发展规律的情况下爆发的。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子的这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多么的正确!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三句话:“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龠”就是古代用来烧火进风的风箱,老子认为天地之间的状态就像是风箱一吸一吐,空气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如八卦图一般的圆。

天和地之间看上去虚无缥缈,但实则充满着空气,你越去鼓动它,风就会越刮越大,它产生的能量就会越来越多。

小风吹拂,舒心悠然,但是狂风来袭则是地动山摇!

老子认为统治一个国家也应该像是天地之间的这种空气鼓动,小风即可,无需狂风。

所以最后一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说国家发布的多余的政策越多,国家就会加速衰败。

中国历史上,但凡是乱世的出现,大多数都是苛政徭役、民不聊生,老百姓没法生活,才混乱起来的。而这些苛政都是逐代往上加的结果,刚成立一个国家的时候并没有这么多政策。

国家大一统的初期,多为治世。它的政策非常倾向于人民的,越往后,统治者的欲望越来越多,政策就不断的倾向于统治者,随着统治者的欲望越多,政策也就越多,直至民不聊生。如果一个治世之时,让这些政策一直保持原样,那么这个社会不就能一直保持治世了吗?

读完全文,我们再来总结翻译一下:

天地没有所谓的仁爱,它把万物都当成用来祭祀稻草扎成的刍狗一样。

圣人治理社会,应该也要像天地一样,没有仁爱,把老百姓当成刍狗一样。

天地之间的状态,不就像是一个风箱吗?

虽然中间什么都没有,却又无穷无尽的。你越是去鼓动它,它的能量越大。

就像是一个国家,如果颁布的政策越来越多,就会加速国家的灭亡,还不如不颁布多余的政策,守着原有的政策,国家就会一直安定。

纵观整个第五章,老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唯物主义价值观,他认为世界万物是为没有所属的,万物都是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发展。没有外来因素来干涉万物自由的发展,反而能发展得更好。治国应该也是这样的,在颁布一些利民的政策以后,不要再颁布多余的政策,任凭老百姓自由发展,他们会自己发展的得很好。

这一章更加深刻地传达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也展现了老子忧国忧民之心。

谢谢大家的阅读,我是神经蛙!喜欢可以点个关注,有其他观点可以在评论区论述,我会积极与各位探讨,我们明天继续遨游老子的精神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