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愤怒的当前诗歌怪现象(1)
马新朝,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报编委会主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中国诗歌报★有温暖有情怀
愤怒的七大诗歌怪现象(1)
一、口语化
口语诗像白开水一样毫无一点趣味和品位。诗是最有悟性,最有想象力,最有思辨性,最有语言特色的一门艺术。古往今来的那些杰出的诗,无不是在各个方面都值得精心品味的,如韵律节奏、语言词汇、风格气质、人生情怀、思想深度、审美趣味以及形式结构等。而口语诗正好与这些背道而驰。什么是口语诗,我想,就是把传统和现代这些高贵部位都扔得一干二净的诗就是口语诗,像说话一样直白干瘪。诗人的悟性和想象应象巨峰傲于群山,其精炼的语言应象大海纳于百川。诗应有使精神为之振奋,心灵为之愉悦的思想感情力量和人格精神魅力。
二、亵读诗歌语言
我们一直对诗存在着极大的误解,以为什么都可以入诗,以为深入生活就能写出好诗来。绝对不是这样,在诗中出现英语,有些甚至直接写出人的隐秘部位。我真不知在诗中突然谈到这样的词语时,能有什么美感审受。就象我们一直难以接受在国画里出现银行大楼和电线杆一样。诗是一门精炼的语言艺术,它的语言是非常纯净而高雅的,对于诗,不管有什么标准,但有一点是真实的,诗可以有许多名句出现。这是散文、小说难以比拟的。也是诗最值得炫耀的地方。什么是名句,我想,把语言艺术发挥到一种极致的精炼、自然、高雅、美感和深刻的壮态的句子就是名句。对于诗人一定要有这样刻克的要求。不只是精炼在句子上,还精炼在每个词每个字上。一首真正杰出的完美的诗,你是无法改动其中的任何一个词的,这是对诗的最高要求,诗是语言艺术的精髓,其高超而大气的语言风格,应是处处闪耀智慧的光芒和人格的力量。
三、越看不懂越显示水准
以前北京大学有位教授说:“连孔夫子再世也看不懂这些分行排列的排泄物”这话说得很多尖锐多真实。看看现在的诗坛上,一大堆的无病呻吟,骄柔造作。我认为不论是什么艺术创作,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真情实感,艺术就是艺术,一个真正杰出的艺术作品它是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形象装点的,它需要的只是内涵,一切附带着非艺术的目的而从事于艺术行为的,那样不是一个好的艺术作品,艺术本身应是剥除了艺术之外的一切非艺术的装饰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本义就是回归于艺术的真实。精彩凝炼是诗的特色,自然流畅,平白朴实,朦胧含蓄也是诗的特色,但看不懂绝不是诗应有的特色。
四、诗人的空架子
当下诗坛上的诗人,大多是拿着诗歌牌子,戴着诗歌幅子,站着诗歌位子的有名无实的存在。诗成了一些人随意玩弄的东西,歌颂德的途径,沽名钓誉的手段。如果谁在我的博客上发现有任何一首诗是种空架子的存在,没有思想深度,艺术价值、美学意义和语言特色,请在回贴和留言中对我狠狠的责骂。我认为艺术家都应是很单纯的,真正杰出的艺术作品是容不下任何杂质,容不下任何虚伪、任何丑恶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纯净壮态。
五、诗歌评论的空泛
现在的诗歌评论,大多没有真实的艺术见解,一大堆的空话、套话,不实事求是。明明不是一首好诗,也能说成“他的诗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艺术启子”只要是有邀请,总能说出一大堆的赞扬话,记得以前有位女诗人说过“应整体反思当下的诗歌创作”说得多好,多真实。可惜这样清醒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六、诗歌刊物的自我迷失
重名气,只要是名家写的,就能美其名曰“名家新作”,在他们的审美标准中习惯选用那些歌功颂德的宣教诗,平平淡淡的生活小诗,直白的口语诗。好诗和差诗的区别是什么,一首好诗是可以从比喻、象征、结构、韵律节奏、审美趣味、哲学意味、崇高的思想,语言特色、文体的探索等各部位加以品读的,而差诗就经不起这些品读。
七、诗歌评奖的泛滥
以每四年一届计算,国家级的、省级的、大型刊物的诗歌评奖加起来不下20项。其中诗集就有十几部。而这些奖项中,我们也看到了,能有几首杰出的为人经久传唱的诗呢?诗歌评奖一定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门槛一定要高,必须具有高层次的参照标准。比如说:是否有凝炼的被人传唱的名句;是否有思想深度、艺术价值、美学意义和语言特色;是否达到自然完美的语言壮态和淋漓尽致的情感壮态等。
诗歌为什么会泛滥到今日这个程度?其中的原因就是构筑诗歌艺术长河中的几个堤坊垮塌了。首先垮塌的就是诗人的创作堤坊。他们拿着诗歌牌子,毫无顾忌的遭踏了这一灿烂的生命形式。紧接着垮塌的是评论家的鉴别堤坊,他们为这些遭踏方式、手法、语言、行为等给予了一系列术语概念的肯定。并给他们(同时也是给自己)戴上炫耀的帽子。他们也良知迷失,审美颠倒了。接着垮塌的就是诗歌刊物的审选堤坊了,诗人们写的到处都是这样的诗,不刊登这样的诗那刊登什么诗呢?何况他们也提倡着,有了这个遭踏的场地和舞台。最后,赞歌评奖的堤坊也只好垮塌了。总不能不评奖吧。于是,那些奖项又给那些诗提供了高高的位子。这样,刚开始写诗的人,并不怎么明白什么是诗,看到那样一些诗,不仅能发表,而且得到好评,还获奖了,就以为是所谓的真正高水平的诗了。于是,也跟着模仿起来。就这样,写模循环,环环不断,诗歌的艺术长河终于彻底的泛滥了。唯一没有垮塌的一道堤坊就是读者的接受堤坊了。他们没有跟着一起泛滥,诗歌的读者越来越少越冷清,就是一个例证,只有读者的堤坊从来都是最坚固的,读者们接受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艺术灵魂,真真切切的艺术感受。
文学是民族精神最深厚的积淀,诗从来都是代表着文学的最高艺术水准,如果这些怪现象继续这样发展下去,诗将越来越被边缘化,读者只会越来越冷清。在这一点上,诗人的责任最大,只有写出高水平的大气而崇高的诗作来,诗歌的本来形象才会振作起来。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删除,向作者致谢。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平台
中国诗歌报属下天安门文学平台
中国诗歌报下属中诗报朗诵中心平台
中国诗歌报下属中诗报诗词创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