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药的简单归纳

【附 子】 《神农本草经》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制成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盐附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以个大、体重、色灰黑、表面起盐霜者为佳。黑附片(黑顺片)气微,味淡;以皮黑褐、切面油润有光泽者为佳。白附片气微,味淡;以片大、色黄白、油润半透明者为佳。饮片炮制品有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亡阳虚脱,肢冷脉微: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草汇言》称“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2.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痹冷痛,阳虚外感:《本草汇言》称其“乃命门主药”,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阴寒内盛者,均可应用

3.寒湿痹痛:《本草汇言》谓“通关节之猛药也”,《本草正义》称其“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用法用量】煎服,3~15g;先煎,久煎,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孕妇慎用,阴虚阳亢者忌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生品外用,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干 姜】 《神农本草经》

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气香特异,味辛辣。以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切厚片或块,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

1.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感寒腹痛”,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2.亡阳证,肢冷脉微:《本草求真》所云:“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3.寒饮喘咳:入肺经,善于温肺散寒化饮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肉 桂】 《神农本草经》

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油板桂等。

香气浓烈特异,味甜、辣。以皮厚、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

生用。

【药性】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应用】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辛甘大热,能补火助阳,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正如《本草求真》所云:“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

2.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善去痼冷沉寒。

3.冲任虚寒、寒凝血滞之痛经经闭,寒湿痹痛,阴疽流注

4.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大热入肝肾,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故曰引火归元。

5. 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益气血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温运阳气以鼓舞气血生长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1~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里有实热,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鉴别用药】肉桂、附子、干姜性味均辛热,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然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热,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湿痹痛证,二者又能补火助阳,用治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肉桂还能引火归元、温经通脉、用治虚阳上浮及胸痹、阴疽、闭经、痛经等。附子、干姜能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此功附子力强,干姜力弱,常相须为用。干姜尚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

肉桂、桂枝性味均辛甘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证。肉桂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桂枝长于散表寒,用治风寒表证;又能助阳化气,用治痰饮、蓄水证。

【吴茱萸】 《神农本草经》

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以饱满、色绿、香气浓者为佳。

生用,或用甘草汤制过用。

【药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

1.寒滞肝脉,厥阴头痛,经行腹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肿痛: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2.脘腹胀痛,呕吐吞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于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

3.脾肾阳虚,五更泄泻: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4. 以本品为末醋调敷足心(涌泉穴),可治口疮,现代临床并用以治疗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

有热者忌用。孕妇慎用。

【小茴香】 《新修本草》

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

气微香,味辛辣。以粒大饱满、色黄绿、香气浓者为佳。

生用或盐水炙用。

【药性】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应用】

1.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痛经,少腹冷痛

2.脾胃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吐泻:辛温,能温中散寒止痛,并善理脾胃之气而开胃、止呕。《本草汇言》称其为“温中快气之药也”。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八角茴香】

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大茴香、八角。

生用或盐水炒用。

性味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能温阳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煎服,3~6g。

【丁 香】 《雷公炮炙论》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习称公丁香。

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以个大、色棕褐、香气浓、油多者为佳。

生用。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1.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正如《本草正》谓其“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

2.心腹冷痛

3.肾虚阳痿,宫冷

【用法用量】煎服,1~3g,或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不宜与郁金同用。

【母丁香】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又名鸡舌香。

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公丁香相似,但气味较淡,功力较逊。

【高良姜】 《名医别录》

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

气芳香,味辛辣。以色棕红、味辛辣者为佳。

生用。

【药性】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温中止呕,散寒止痛。

【应用】

1.胃寒脘腹冷痛:《本草汇言》云:“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本品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 

2.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煎服,3~6g。

【红豆蔻】

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辛温,归脾、肺经,功能散寒燥湿,醒脾消食。

适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腹胀,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煎服,3~6g。

【花 椒】 《神农本草经》

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

气芳香,味麻且辣。青椒以色灰绿、无梗、无椒目者为佳;花椒以色紫红、无梗、无椒目者为佳。

生用或炒用。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应用】

1.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辛散温燥,入脾胃经,长于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止呕止泻 

2.虫积腹痛

3.湿疹,阴痒

4.与茯苓配伍,可用于肾虚痰喘、腰痛足冷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椒目】

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种子。

性味苦寒。归肺、肾、膀胱经。

功能利水消肿,降气平喘。适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咳喘等。

煎服,3~10g。

【胡 椒】 《新修本草》

胡椒科植物胡椒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

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大、饱满、香辣气味浓者为佳。

生用,用时粉碎成细粉。

【药性】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消痰。

【应用】

1.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食欲不振

2.癫痫痰多

3. 作调味品,有开胃进食的作用。

【用法用量】每次0.6~1.5g,研粉吞服。外用适量。

【荜 茇】 《新修本草》

胡椒科植物荜茇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

香气特异,味辛辣。以肥大、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生用。

【药性】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应用】

1.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2.寒凝气滞,胸痹心痛,头痛,牙痛:以本品配胡椒研末,填塞龋齿孔中,可治龋齿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适量,研末塞龋齿孔中。

【荜澄茄】 《雷公炮炙论》

樟科植物山鸡椒的干燥成熟果实。

气芳香,味稍辣而微苦。以粒大、油性足、香气浓者为佳。

生用。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应用】

1.胃寒呕逆,脘腹冷痛:李时珍称其“暖脾胃,止呕吐哕逆。”

2.寒疝腹痛

3.寒湿郁滞,小便浑浊

【用法用量】煎服,1~3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