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树立榜样,但不能树立假像
前几天几个家庭吃晚餐,有一个家庭缺一个大女儿,一问,说是是去了学习钢琴,吃完这顿饭还要马上要过去接她,我说怎么这么累,请个假也可以啊,反正可以补的啊,他说不行,吃饭以后还有机会,这次请假,补课就会跟其他课程有冲突了,算了。我说不就是才上初二啊,反正你也没有打算让她学钢琴专业什么的,懂点就可以啊。他说:多个技能也好啊,已经很好的,她的同学谁谁画画很好,谁谁的毛笔字还获奖,谁谁的作文获得什么奖,我这个女儿都没有他们好。我笑一笑也就过了,一来他夫妻都是文化人,是老师;二来这个现象也见怪不怪了,从小学开始也就这样。什么舞蹈歌唱画画钢琴的都没有停过,反正他自己也承认,每个暑假就是送女儿去不同的兴趣班。
这种现象在我接触的家长中其实很有代表性,无论是家长会上还是与家长的个别交流,基本情况是:自己的孩子怎么的不好,你看(给我看朋友圈):谁谁的画多好,谁谁的钢琴多好,谁谁的足球多好,等等,但自己的孩子好像没有一样好。遇到这个情况我就马上说:且慢,请问钢琴好的足球好不好,足球好的画画好不好。这个时候家长就会说:不知道,朋友圈都没有发。
其实这就是很多家长的通病:“朋友圈焦虑症”(本人创作的,不构成诊断建议哦!)但我觉得各位家长自己对比一下是否符合:在自己的朋友圈(微信朋友圈看到的,或者自己和家长一起交谈的)发现,A的画很好,B的钢琴还考级,C的书法很好,然后是D参加外语提升班,E参加写作提升班,然后到担心自己的孩子比不过他们,于是就让自己的孩子参加画画,钢琴,书法,外语和写作。
有问题吗?有!家长只是把孩子好的那一面展示出来,但你却把这些好的一面组合成一个假榜样:隔壁家的孩子画画,钢琴,书法,外语,写作都很好,于是自己的孩子就要全部都学习。关键是:这个隔壁家的孩子还不存在。
我们考虑过事实吗:画画好的那个孩子可能不会钢琴,书法好的那个可能数学不好,外语好的那个可能不懂画画就不行,这才是真正的大多数情况,但我们家长更加倾向于:自己的孩子要具备全部的优点,这个可能吗?
还有更主要的问题是:具备那些优点的孩子,是你身边每一个家长的孩子都有吗?还是很少一部分家长,你天天看到的可能就是那几个家长发的朋友圈,天天听到的也就是那几个家长谈论的话题,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发,没有谈,只是他们的活动和言论频繁,你选择性的关注了他们,就觉得代表了这个世界。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就:焦虑了
你看到确实是真的,是你身边世界的各个方面,但你不要选择性地构造一个虚构的空间,把他给你的孩子,而且在这个空间里,你的孩子还是一无是处。
我们是要树立榜样,这一点我从不反对,谁谁的成绩好,是的,但你更加要告诉他的:为什么他成绩如此的好:上课专心,作业认真,还看很多课外书;谁谁的书法好,是的,但你更要告诉他为什么书法可以如此好:爱好书法,每天坚持练习书法一个小时;等等
树立榜样,是学习榜样身上的优点,吸取他们坚持的力量,家长一定要冷静的认识到:没有一个高手是一天长成,没有一个有点不是通过坚持很长很长时间才养成的。所以,不要看到隔壁家的孩子的优点就焦虑了,你要看到是的,既然隔壁家的孩子那么厉害,你可以现在开始训练,而不是企图一个月就把他灭了。因为你同时要看到,对方也是在进步的。
但还有一点:你的孩子不能打败整个世界。我从来不反对孩子发展兴趣,除了学校的学科外,懂点棋艺、懂点书法,懂点乐器不是坏事,但我反对的是:必须精通学校的学科学习,精通棋艺,精通书法,精通舞蹈,精通乐器,天啊,现实吗?问题是,我们很多家长就是这个要求,希望这些都是自己孩子的特长,一旦参加必须考级,但一个人能有那么多特长吗?那就不叫特长了,都一样长了。
所以,请家长记住:参加兴趣班是好事,关注点是拓展视野,除非你已经确定知道你的孩子将来专业是什么,否则不要逢级必考;身边确实存在很优秀的孩子,但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可以学习,但不是学习全部。打破你为孩子虚构的假像,多给孩子谈谈真是中的那个谁谁是如何学习的,而不是说谁谁的什么好,谁谁的什么好,而你没有一样好。如果这样,说实在,能在你虚构的世界里活下来,已经是最好的了。
最后想问问家长,如何孩子问你:你看看马云、比尔盖茨的财富,你看看爱因斯坦的智商,你看看奥巴马的事业,你看看达芬奇的画,你看看贝多芬的音乐,怎么没有一样行呢!你会怎么提升你自己呢?(注意,我是要你提升你自己,不是解释哦,因为你也没有让你孩子解释,就让他提升自己了)
好好想想,或许焦虑会少很多!能说没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