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律性,用到这几点就够了
培养孩子自律,主要是在学习上,能为家长省心。面临事物或学习内容,要培养感觉,这样才可以专注其中。在陪伴中,让孩子找到学习目标。而不是让家长,帮孩子找到或制定目标。否则,就会依赖家长制定,才能有安全感。当学习不在是为了家长,而是为了自己的时候,就会通过自身的感觉,有选择的安排时间。感觉的培养,并不是嘴巴上下功夫,需要身体力行,用心去体会,才能找到。希望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上身体力行,家长必然是要示范;行为了环境,营造了氛围,孩子就会想参与;参与就是培养动手能力的时候,更是思考和培养感觉的时候。辅导孩子学习,思考的源泉是实践。实践就像一泉水,在合理范围内,当水越多的时候,就思考就越容易。当水一定,知识越多,思考的路线就越远。
当孩子有喜欢的事,就会自觉去做;条件不够,会要求家长来帮忙,努力去完成。在学习中,孩子有没有喜欢的事呢?当然有。学习中事,不在方法本身,而在分享和沟通中。也就是在事上,锻炼输出能力。如果孩子不善于输出,就不太容易找到兴趣。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也会乐于和小朋友交流学习。当把学习上的内容,都说得出来,就会找到妥当的结论。对知识点的把握,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想法,合理的表现出来。培养自律性,责任感;家长能够示范,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当实践过一次,思维就有了指向。兴趣的培养,要建立在责任心上。否则,对玩游戏感兴趣,那就容易忽视学习。
体会到兴趣所在,就能感觉到其中的甜美。学习中有什么兴趣,就是在沟通上寻找。因为在分享和沟通中,孩子才能发现,学习是有用的,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帮助更多人。比如,从小给孩子阅读的环境,在一起讨论阅读的内容;从交流中,锻炼孩子理解能力。也可以在沟通中,培养和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如此,就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家长在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不要只顾着自己快乐,更要为孩子将来能力和兴趣培养,有所准备。当现在不考虑,可能将来会感到,孩子为什么只想着玩呢。其实,家长在教孩子玩的时候,也只是想着玩。有所考虑,学习的时候,就会让孩子有责任感,容易养成自律习惯。
智慧的父母,会让孩子把事情做完。不会养成半途而废,因为不喜欢就不做,因为喜欢就过多做。而是培养孩子,该不该做。只有当把事情做完,或做一个阶段总结。就可以把思路理顺,而不会经常出现中断,形成专注力不足的表现。养成习惯之后,当开始做作业的时候,就能全神贯注。当要上课的时候,就聚精会神。当要沟通的时候,就能心领神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在锻炼思路。思路理顺了,行为就一气呵成。在什么角色中,就要教孩子做到位。在一下儿童游乐,就有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情况。这样的话,就会逐渐做得恰到。而不会让家长一直看着,唯恐做得不到位或太过,对事物产生不正确的认知,从而情绪化,影响学习效果。
在家庭中,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家长就是父母的角色,要了解父母应该怎么做,如何沟通和交流。这样,就是在给孩子上生动的课堂。启蒙阶段,家长给予的是“不言之教”。有时候,孩子还不太懂语言意义的时候;就是在跟着行为,在逐渐模仿和交流。在学习中,对语言的理解程度,取决于行为实践中的体会和感觉。日常生活中,可以培养孩子收拾和整理的习惯。并不是因为怕乱丢玩具,把屋子搞乱,而是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