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陕西 || 邢渭林:我所见识的涎水面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光”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这里会让你舌灿莲花,满嘴噙香。厚重的内容,飘逸的笔触,背后流露的是恬淡如水的心境,字里行间悠远的文化意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与这种意味相交织、缠绕的,是人间烟火味——是氤氲其中的亲情、乡情,和对故乡、往事的追怀…
我所见识的涎水面
文 | 邢渭林(陕西丹凤)
过去,听人说山外有一种面食叫涎水面(通俗讲叫口水面)。不知是咋回事,心里纳闷,那可能是缺水地方的吃法;也估摸着是流水席上,前一轮席碗不撤,后面的人坐上加面条接着吃,才叫涎水面;直到最近去永寿县,才真正见识了这种传统面食的做法、吃法,完全不是自己以前的想当然。
这种涎水面是咸阳北部永寿、彬县、淳化等地的传统面食,在关中一带也很普遍,只是因地域差别,做汤汁子时用料稍有差别而已,吃法完全一样,“只吃面,不喝汤”。并不是我想象中的缺水,甚或是席上碗不撤接着吃的那种。
他们过红白喜事时,除了过事当天正席外,前后几天的主要饭食便是涎水面。别看说着只有三个字,却是做起来麻烦,吃着很香很可口的特色面食。初吃像岐山臊子面,细品起来,却有较大不同,尤其是涎水面的酸味、辣味,可以根据自己口味来调,不像岐山臊子面把酸辣一次调好,没有照顾众食客的口味。像我这种不喜欢酸辣口味的,是吃不了它的,对喜食酸辣味的,又不失为上品。
听当地一位76岁的婶子讲,自她记事起,村子人过事就吃这种涎水面,而且,方圆百十里都是这种习惯。她介绍,若要家庭制作,需选好西红柿、土豆、黄花菜、韭菜、花椒、辣椒油及所需调料。土豆洗净切丁,黄花菜洗净切段,豆腐油炸后切条,把鸡蛋烙成薄饼子,切成菱形小块备用。
将花椒、切好的姜、葱一起爆炒,放入土豆丁、西红柿翻炒出味,加入豆腐条、黄花菜,再放适量辣椒油,倒入肉汤烧开,把备好的鸡蛋饼、韭菜撒在上面,最后适量加盐,用味精、鸡精提鲜,汤汁就算做好了。老人强调,一定要用原汁肉汤(即高汤),有了它,汁子才能调出香味,但主要还是要醋和辣味出头;再是不用大蒜,用了串味。其实,过事上席的涎水面汁子,做法和家庭的大同小异,只是备料数量多少不一罢了。
面条是在另一个锅里单独煮好,捞出晾凉,分成若干小份,开席时将每份面放入碗中,浇上锅里备好的汁子,首批涎水面就做成了。他们的面条,比较讲究,要求是很细的那种,与龙须面差不多,这样吃着入味;且筋道要好,能一次用筷子挑起,少有断节,吃起来有弹性和整体感。
吃席时,你要是外地人,帮忙端饭的便会提醒“只吃面,不要喝汤。”不等你吃完碗里的面,帮忙人就面前给你放上另一碗,待你吃完面,将碗连汤一起端走。这样循环往复,你只管吃,他们就一直端,千万别害羞吃多了,那天我们坐席,一位战友一口气吃了8碗,我吃了3碗面,两个馒头,真有点不好意思了。其实,人家山外就这风俗习惯,根本不在乎你吃多少碗,据说,有人一顿吃了75碗。我很惊奇,他们却说这是很正常的事。出于好奇,我吃完馒头,悄悄喝了几口汤汁,你甭说,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不去坐席,你根本尝不到那种特有的味道!
再看他们把碗收回后,逐碗把剩汤倒回盆里,盛满了一盆,就端过去,将汁子慢慢回到汤锅里预热,盆底稍稠的则要倒掉,然后从锅里舀出预热的汁子,浇到新放面的碗里,这碗也是收回再用的。这样将汁子浇上去,又收回来,周而复始,于是,名副其实的“涎水面”之名,由此而得。直至这场席结束,才将汤汁全部倒掉,第二天再坐席重新制作新汤汁。
9月7日,在宝鸡市麟游县,有幸也吃了一顿涎水面,这次是宽面条,汤汁味道略有不同,但吃法一样:“只吃面,不喝汤”。
第二天,返回路过永寿县时,又特地停留,去饭店吃了涎水面,店老板就称“一口香”,这可能是对涎水面时尚的叫法。我一口气吃了五碗,却没有吃出坐席时的味道,证实了老婶子说的话,没有原汁肉汤在汁子里面,便没有香味!看来要做好这涎水面,还真不是顺口说说那样简单,不掌握其中关键点,还真做不出那种传统的味道!
邢渭林,竹林关人,1961年出生。生活、工作未离开过农村,对农村、农民颇有感情;有从军经历,现供职某镇政府,业余爱好写作,报道、文章刊发于《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商洛日报》《陕西文学界》《商山》等。
启 事
〈嘉年华时光〉“最好的风景在路上”全国有奖征文大赛第三期获奖名单已公布,“我的扶贫故事”近期内也会公布评奖结果、邮寄奖品和证书。
美陶瓷砖——商洛东方建材总经销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