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署杂记》背后的沈氏

沈廷璲,字国瑞,号月湖。湖南图书馆《解读湖南家谱·沈》说“沈廷璲,明末藏书家”,虽然没有注明凭什么给他贴了个藏书家的标签,但应该是有来历的。在清同治七年世德堂木活字本湖南临湘《沈氏宗谱》中,发现了一篇《国瑞先生列传》,因才一百余字,不妨录一下全文:“国瑞先生即月湖公,邑庠增广生,寻以例入太学,节侠好义,耻以矫矫自名,趋人之急,则甚其私。明嘉靖己丑岁大饥,前后赈饥不次。创修族谱,著有《答或及原始》等篇。男德妇顺,诸传赞性至孝,为母吮疡,养父出妾。藏书万卷,属纩时,命献之学宫。以子榜封文林郎,直隶、东明县知县,年七十二卒。雍正六年旌祀忠义,七世孙士瑗等呈请入祠。”
这段文字中,说他赈灾、修谱、孝顺父母,都不是重点,我认为“藏书万卷,属纩时,命献之学宫”才是藏书史上最有意义的一句话。在明代晚期,能藏书万卷的人,肯定能算得上是历史上也排得上号的藏书家了。而“属纩”的意思,就是指临终。他在临终之时,命令家人把自己的藏书献给学宫,也就是说,他要把自己的藏书献给公家单位而普惠于更多的学子。不知道历史是不是还有明确记载类似的例子,也没有考证过,他是不是中国藏书史上第一个要求把自己藏书捐献出去的人。但不管怎么,他都是藏书史上了不起的人物。
一般来说,家谱中记载的真实性,跟修谱时间相关。如果这件事情跟修谱的时间相差过久,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为了考证这件事情的真实程度,就罗列了一下这个家族历次修谱的时间。第一次,不用说了,这里已提到沈廷璲“创修族谱”,就是说他们家族自沈廷璲自己开始,就有了家谱。然后又有康熙庚辰、道光辛卯、同治七年等续修,很显然是一直在绵绵不断的修谱。正因为传承有序,所以这段话是很具真实性的。
关于沈廷璲,还想说说他儿子沈榜的《宛署杂记》。沈榜(1540—1597),字二山,今湖南湘临市羊楼司人。明万历十八年,沈榜上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这宛平县和其他的县城可不一样,处于京畿重地,制所在皇城后门的地安门附近,管辖范围广,涉及到今北京市的西城区、丰台区、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上任之后的沈榜事无巨细,勤政为民,很快就把全县的政务打理的井井有条。不过,当他要查阅宛平城的历史资料时,往往会陷入困惑之中,因为宛平没有县志。自己以前在地方上做官时,查阅历史资料也没这么费劲。于是,他就开始留心收集历史资料,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把宛平县城的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等情况,一一记录下来。由于他写的不是官方志书,所以文字相对活泼一些,因此命名为“杂记”。《宛署杂记》成于1593年,即万历二十一年,是一部记述明代北京地区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也代表着史学编撰的最高水平,但在当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以后的几百年里,虽有《顺天府志》《帝京景物》《春明梦余录》等书转载了《宛署杂记》中的一些文字,却无人能出示其原著,此后三百年间,《宛署杂记》在中国似乎彻底消失了,直到1940年傅芸子在日本东京尊经阁发现了此书的副本,这可能是当时存世的唯一版本。1961年,北京出版社根据日本尊经阁文库的摄影胶片对该书进行标点断句,重新出版,受到了当时学界的极大关注。
沈廷璲的父亲沈锦,字仲华,号同硚,好读古秦汉文,但对于功名,却看得很淡。有人就跟他开玩笑,你不求荣华富贵,读书又有什么用?他就认真的回答道:“下士晚闻道将以自修耳,学岂专为青紫设哉。”就是说读书闻道是为自己修身养性,哪里是为了做官而读书的。
沈锦的妻子姓周,给他生下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第三个儿子取名叫八孙,是他们夫妇两个最为爱惜的,只是可惜,到了八孙四岁的时候就夭折了,当然是痛彻心肺。然后过了十几年,他的大儿子沈廷玘娶了老婆刘氏。沈锦的老婆周氏夫人,家谱中叫他“太婆”,这个周太婆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一个神仙抱着八孙,自云端下至黄家庄屋脊上,大呼曰:“善视之。”太婆吃了一惊,就醒了,然即就听到外面来报儿媳刘氏生了一个儿子。正因为如此,沈仲华和妻子周太婆对这个孩子特别疼爱,因为是他的三儿子八孙重新投胎到他们家里,做了他们的孙子。每次对别人说,此孙生下来的时候就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徵状,以后肯定会光大我们的家门。这个孩子就是沈植,《宛署杂记》作者沈榜的堂哥哥,沈家的长子长孙。
沈植后来官做到广东按察司佥事,是正五品的官员,任内廉政秉公,对自己和下属要求严格,在他的努力下,他的辖区全境肃然,盗贼屏息,老百姓安居乐业。万历十六年(1588)当地发生了大饥荒,他跟堂弟沈榜、沈栻(沈榜的亲弟弟),三个人各捐了一千石的谷子赈灾。当时的巡抚上报朝庭,然后万历皇帝赐给他们家“佐国济民,世德之家”八个大字,在乡下建立石坊,把这八个字刻在上面,荣耀一时。
思绥草堂所藏的《沈氏宗谱》,为同治七年世德堂木活字本,不分卷四十一册,应该有所残缺。很显然,这个堂号,来源于万历皇帝的御笔“佐国济民世德之家”中获取。上海图书馆有此谱递修的民国十八年《沈氏六续宗谱》,不分卷五十一册,此谱封面上有毛笔书“共计全本大成伍拾柒本,又支谱五册”字样,知亦为残本。据《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载:“始迁祖志仁,明前期自吴兴迁湘。传衍三分,即爬关、县关、尖关。此谱为三支统谱。谱存明代沈植年谱、契约、世宦录、列传、墓志、坟图、寿序及世系。”但《提要》作谱籍为“湘乡”,则误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