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观音寺

(▲ 文中所有图片非即时所拍)

南观音寺地处剑川县甸南镇,建于发达新村南侧半山腰,与我家族墓地相去不远。记忆里,我仅去过一回,除只晓其所在,一切了然无痕。光阴荏苒,莫知南观音寺经多年风吹雨骤,是否如旧?我决计一人上山重访。

沿山是条碎石大道,爬时颇费力。其间一座山神庙下,有条小沟壑,儿时曾凑近,往深望,尤见牛骨、马骨,恐怕是当年山里人途经失足坠落的吧。时光从过去穿回,沟壑如初,大道也好走,铺了水泥路。

攀过一段上坡,山神庙遂至。庙前是由水泥墩夯成的排水沟,从山腰蜿蜒而下,可作灌溉渠。更南,是一片坟场,属明代以前剑川当地人的坟场。自南诏大理国以来,白族崇尚佛教,时兴火葬,亡人骨灰储火葬罐中,立梵文牌以超度亡灵。明代随汉文化的不断加深,才开启了棺葬习俗。云南直至明代以前,主要的流通货币是贝币,现在发掘的白族明代以前的火葬墓,都有大量作为随葬品的贝币出土。

小时候,我们常在附近拾着贝币,甚者将其带回家,家里人认为这是不祥之物,让扔出家。《尚书·盘庚中》载:“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贝币是一种原始货币,种类不一,以齿贝最为通行。

艰难举步,气喘吁吁的我,走到达南观音寺的唯一道路,与其称之为车道,毋宁说为坑洼不堪的山路,碎石当道,尘土飞扬。其路坡高弯急,行车不易,极考验驾驶者的技术。而我的喘息声开始变得愈来愈频繁,早已汗出如浆,湿透衣襟,幸好这时山风清凉一拂,稍驱热劲儿。
阳光耀染群山。山高耸万仞,漫山遍野的灌木花卉,绚丽多姿,常开不败。再驱步而上,在枝繁叶茂间尚能隐隐瞥见南观音寺的飞檐翘角,天上,鸟雀掠过,不时清丽鸣啭,回声如涟漪荡漾山峦,久久盘桓。
曲径通幽,顿感舒心,一劲儿大喜。前方平阔大路上散落三辆汽车,慢慢走近,四下无人。再往前走,路中有条山中小径,在松枝茂柏的掩映下愈显神秘与幽静,穿过它,仿佛可赫然耸现一方迥然不同的世界,寻着一位归隐山林的世外高人,更能与之开怀畅饮。然我的直觉隐隐指出,那定是南观音寺!
径直穿入小径,气温开始变凉,在绿意盎然的簇拥下,生命力迸发在小径尽头处,远远只望得南观音寺依着峻峭山势而筑,似空中楼阁,无声无息般普渡众生。
曲曲弯弯数十级台阶直抵寺门。此时已入孟秋,阶上覆落着枯黄的树叶,有些尚还青黄相间,却早早被风掳尽,其间,仍有垂挂树梢的叶片摇摇欲坠,簌簌飘落。拾阶而上,轻踩,叶片响着脆断声。阶南角伫立两面墙,因石阶的起落而显得一高一矮。墙体为空心砖所砌,挨石阶一侧嵌有大理石碑。两碑分别为《修缮功德碑》《修路功德碑》,以南观音寺《妙应庵》佛教管理委员会之名,差人刻字于其上,简记南观音寺修缮修路之始末,详记捐款人员名单及金额,一并存记。只不过二碑所刻时间隔有几载。
南观音寺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一直香火鼎盛,风景优美,是剑川风景名胜之一,更为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但因历时已久,所通便道没有得到合理修整,形成荆棘丛生的崎岖小路不便行走,不仅远近游人望而却步,即便是当地年迈体弱的老人均向往兴悲,深感惋惜。南观音寺佛教会有鉴于此,在以寺院负责人赵义仁老人为首的人员努力下,经半年多的奋斗,采取了广泛发动群众、献工投劳、四方募捐、征地捐款、拆迁等措施,在多方支持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2003年腊月十五日将羊肠小道改修成通车大道。

想不到南观音寺已逾百年之久,更让人心生敬畏。思之古人辟蚕丛鸟道绝已不易,今人又修得康庄大道,顿感古今人民群众皆是伟大的,穷尽诸力,只为让历史更好的走下去。

过碑,不过丈余外,是一条长约四丈的土路,其旁长满株株青草,只是路中央经长年累月的踩踏,形成别于两侧的红褐色,那便是土壤的原色,或许山本就潮冷,还带着水气的湿润。草上随意散堆着几块建筑实木板与几架银白色雕花铁栏杆。环视一周,目光在一片新房上停住,米白墙色颇为明洁,尚未完工,后来,听守寺人一说,方知是厨房。

身后正是南观音寺。大门所属建筑为重檐歇山式,门正中横额上镏金楷书“南观音寺”几个大字,气派壮观。寺门双侧,木质围栏中,两位金刚力士面貌雄伟,其神态威严,头戴宝冠,上身裸露,体魄健壮,手执金刚杆,两脚张开。左边的力士怒颜张口,为发出“哈”的“哈将”,右边的力士则忿颜闭唇,为发出“哼”声的“哼将”。“哼哈二将”尽职尽责,把守山门,他们也被当地人亲切地唤作“守门将军”。

瞧得大门虚掩,我慢慢眯眼从门缝间朝内窥视,视角受限,仅观得香火缭绕。轻推门,又细细寻思,若院中无人,恐多不敬,便将手收回。四下里,依旧杳无人音。后退几步,顺阶而下,西边尚有一条羊肠小道,那是一段下坡,正欲前往,忽然听见久违的喧嚣声,尽管声势微弱,却在静如止水的山中,已然清晰,仅有鸟儿啁啾响彻深山,繁繁复复,间可稍辨出秋天容易被人忽视的蝉鸣,周遭一切还算活着。趋身向前,无树遮拦,眼前开阔无比,此是一处绝佳的“好望角”。我侧身俯览剑川坝子,碧野万顷,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修的剑兰公路(剑川——兰坪)如蛇行般由东向西迤逦而去。高低错落、几近相同的高压线从山林俯冲直下,纵横原上,再一跃而起,直挥他山。天高云淡,远处山峦如同翠绿的波浪上下起伏,漾起重影。错落有致的白族民居似颗颗白珍珠,近在咫尺,鸡犬相闻。

“吃饭了——吃饭了——”一声声重复着,无需呼喊。小径尽头处,应是厨房,我半疑地猜道。缓缓走下坡,那声音愈来愈近,循声望去,两位中年妇女正从紧靠寺院西墙的小道间走下来,均头裹孝巾,恐是家有新故之人,入山祭奠,一人正唤另一人去吃饭。回程至寺前,再打量一番,又闻见叮叮当当的颇成节奏的锄挖声。凑近一看,西墙外俩人正在锄径上杂草。二者均上了年纪,着一身深色衣裳。他们无疑是守寺人了。之前,我曾去过几回不同的寺院,怕误触佛家之禁忌,惹人鄙夷。于是,总小心求得许可,才行其事。“我能入寺去看看吗?”言语间透着诚恳。得到应允,才欣然前往。

移步寺前,才瞧见朱红色大门右侧覆着斑驳成灰色的旧白纸张,上载南观音寺全年佛会公示,该纸贴于2013年正月初十,难怪残旧不堪。

厚重木门訇声一响,很快开了。入寺,院内松柏苍劲,花香飘逸,姹紫嫣红。十二级石阶直沿主殿,其上青苔疏落,双旁守着两头石刻蹲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步阶而上,或许是山势陡峭之故,惊觉主殿巍峨庄严,气势压人,直入苍穹。殿前是一排大理石护栏;再前,中央置一巨型三足两耳石刻香炉,成排梯状的供香层层排列,烟火萦绕,久驱不散。

主殿坐南朝北,为单檐歇山顶,三间式,雕梁画栋,色彩绚丽。斗拱首端均雕成龙头状,构件施以彩绘。双柱楹联用繁体写道:“幽隐遼白雪列迎鹿鸣宴地鹰击长空采片云霞三岛天然蓬莱北阙宫,僻境半山岩面聚鸢飞丽天鱼跃深渊斜影湖光一鉴堪称人间南海岸。”前外檐正匾书之:“慈航普渡”,以红色覆底,边框饰有花纹,高贵典雅;里檐则是“旅顺居安”,佐以黑底,暗沉有力。

被誉为“仙窗”的古色古香、黑褐相杂的剑川雕花格子门窗,均分六扇依次置于明间、左右次间,算是殿门吧。每间以两道竖额联柱,使大殿愈显森严肃穆。其中,左右次间别无二致,上下横板是题为“繁花似锦”的浮雕;腰板饰以“喜鹊登梅”的浮雕,生动活泼;上裙板采用镂空雕,线条柔美,名曰“琴棋书画”;而下裙板则为“鹿鹤同春”的浅浮雕,栩栩如生。

明间则简略许多,朴实洗练,上下横板单嵌木块,未雕图案;上裙板为镂空菊花窗棂,古朴雅洁;腰板大致分两种,赋予二者“白鹤飞松”“百鸟同春”的诗意名称,仍采用浮雕;下裙板的图案在剑川各种格子门窗中鲜有所见,为“龙凤呈祥”,造型别致,寓意悠远,不做过多雕饰,却将龙凤之雄浑刻画得惟妙惟肖。三间格子门上下层次明晰,活灵活现,浑然一体。在剑川木雕师傅的雕刀下,一块块原先默默无闻的木头化腐朽为神奇,他们纤细绝伦的木雕技艺无不令人连连称赞。

明间两侧竖有木刻对联:“鸢鸟鱼跃水中天,穹岚僻壑月窟地。”跨过门槛,见得观音菩萨立像于神坛中央,手持净瓶、柳枝,慈眉善目,端庄优雅。正所谓“瓶中甘露常遍洒,手里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其左右两侧分别为善财童子与小龙女,面色清和,三神各立莲座之上。金黄长幡高悬,熠熠生辉。香案上,香烛长明,新鲜果品、甜点香糕,琳琅满目,香火旺盛。此间,我才发觉殿内实为一间而已,由外观之,颇似三间式,给人以错觉。稍作停留,我便出了神殿。

殿前站定,可遍览南观音寺。总体来说,南观音寺为四合院布局,除主殿外均采用连廊结构,左右各一厢房,皆为双层单檐悬山顶,其差别是左厢为守寺人的起居餐饮之地;右厢为斋厨,供佛会人员所用,桌椅板凳,锅盆瓢碗,一应俱全,洁净无比,墙上挂有几幅佛家语录,表镶玻璃框。主殿正对面亦是双层布置,似悬于山顶,不过寺门所辟之故,易生悬空的假象。

这时,独我一人,在偌大寺院里驻留许久,霎感时光飞逝。

出寺,恰巧两位守寺人已锄毕,少了一人,剩一约莫五十来岁的大汉,正端坐于石阶,怅然地眺望山下坝子,见我靠近,旋即扭头,断了沉思。

他有一张暗沉而略呈圆形的脸,前额宽阔,眉毛短疏,上唇的长须耷拉,显得松软而慈和,但那笔直的鼻梁、稍垂的鼻尖,则显着一种淳朴和稳重;线条分明的嘴唇有力地微微翘着,不是微笑,倒像无声地抿着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眸子中闪着乍现即隐的童真。他头发黑白参半,上身覆深蓝色带扣衣,下着灰色长裤,帆布腰带露着一截,脚踏黑色休闲鞋。

“几乎没有人来磕头……”一丝不易察觉的愁容在他眉宇间掠过。

“您在寺里呆多久了?”我问他时,山中鸟雀正悠徐鸣啭着。

他思索有顷,“十多年了……”我有些惊讶。

难道从未下山过?他接着说道:“除偶尔到街市上购些肉果蔬外,几乎不下山。”从他缓慢言语中可窥见其憨厚敦实。

他继垂眸,一言不发地望向石阶,间或拨弄手指。一片沉寂之后,败叶轻飘几片,远处的山风仍在呼啸着。而我已走向寺东尚无完工的新房那儿。少顷,只瞧他手捧两碗肉蔬拾阶而来,直入寺院,并客气地邀我共食。我还在纳闷,尚不见他进过厨房哩。

我仍处寺门前,他已从大殿旁顺阶匆匆而下,因体态微丰,行路之际,俨然趿拉着走,出脚悠荡。与此同时,我的身后慢悠来了一人,他便是另一守寺人。老人年逾古稀,双目失明,形体又干又瘦,脸额皱纹如刻,颌下的银须也只剩得疏朗几根微微翘着,头戴黑色毛线僧帽,通身深色衣裳尚残褐土,必是方才锄草时无意沾上的,穿着一双灰黑相杂的普通罗汉鞋。

声音粗犷的老人一一问我,家在何处,谁家子女……见我来此,恨是逢遇故人似的,异常开心,尔后,热情邀我吃午餐。

“将我拐杖取来。”他对大汉说。他取过杖,便又缓慢拾阶上左厢房。我想前去搀扶他,大汉说:“无需牵扶,他自熟悉。”

原来两人的午饭正是上山祭奠那家做的,都约我前往停定三辆汽车的宽敞山道处。我谢绝了,绝非客气,实乃腹中尚饱。那且留与寺中,当回不足几刻的守寺人。

再抵大殿,左厢房与大殿间尚有一陋室,室边有一大理石碑,碑中所记南观音寺初建始末。所书繁体楷书藏锋隐骨,虚尖不生,一气呵成。碑体暗晦,所刻文言文已稍浅。经过一番打量,碑名曰:《新建南山观音寺碑记》,落款时间为大清光绪六年(1880年)崴次庚辰仲秋月上瀚,再对比灰白墙色,更添沧桑。

自洪荒以来,南山原其不过荒径,岩壑幽深,奇岩怪石遍布,人稀地僻,历数千万年,登探其境者可谓罕有。清朝时期,有一红莲花常飘现南山,时隐时现,常被居于北部金华镇的邑人所望见,其群特为此而来,去山中寻觅,三番久寻不获。终在多次苦寻下,觅得红莲花所现之地。

至同治甲戍之秋(1874年,即清同治十三年),山中又偶现观音菩萨圣像,恰被一樵夫遥而望见,仿佛如现金身,周遭一切均沐其圣光。或许,钟灵毓秀的南山之地冥冥之中为神灵所佑,由是善男信女决议在红莲花出现之处建造寺院,却苦无资本。陈常宪、杨秀祉等人四方募捐,无奈地方频经兵燹,以致民匮财乏,建寺进程几乎中止。幸有赵复华游历迤南道(治所在今云南普洱市),率领在迤南之乡亲随缘捐助并广募四方之财。南观音寺终落成,初具规模。碑侧另塑一碑,名曰:《重建南观音寺碑记》。南观音寺在“文革”之初曾以“破四旧”之名遭全毁。后来,在邑人陈吉根、罗育静、李春发等佛教文化之士积极率众筹集下,经三载余,于1983年2月19日,竖柱上梁,后又因时随势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扩建。石碑刻于1985年。

正入神儿,倏忽,寺门一开,多了一位老媪。我又误以为是守寺者。后得知她也是入山祭奠的那家人,从两位守寺人口中,听闻我在这里,放心不下,亲自入寺邀我一起吃饭。听我说碑文一事,老媪又继续补充:上世纪80年代。因交通不便、资金微薄的缘故,重建起的房屋基础不牢,时间一长就出现到处变形、房墙断裂、大门破烂等状况,急待重修。如不及时修缮,将严重威胁人身安全。

2008年,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帮助下,南观音寺虽已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并做出了具体的修缮方案,因物价昂贵,资金欠缺等诸多因素限制,修缮方案一直无法实施。直到2010年初,天马村董德彪先生来寺观光,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现状后,深感惋惜,即当场决定,要为家乡这一名胜古迹修缮工程捐献点功德,尽一份心意。没过多久,承诺兑现,加之各界人士及信友积极捐献的功德,使得南观音寺修缮扩建之工程顺利启动,并迅速得到改观。我在旁听得感慨万千。

与老媪相谈甚欢,他们同属甸南镇发达村人。四下里,我便将旁侧略略环视一遍。守寺二人所憩处,前为厨房,后是居所,从二层廊楼长望,才可见守寺人的卧榻。无门厨房内,置几张方桌,几把方杌。地面松柴散乱,提壶下枯枝未燃尽,有的早灭了,剩一堆白灰卧在盆底。长年烟熏火燎,墙面褐中泛黑,上覆一层薄薄的晶亮的油。墙下物品杂多,老式灯泡上早结了蛛网。

我又继续问老媪南观音寺的佛会情况。确切来说,南观音寺由以甸南镇发达村为主的附近村落共同打理,负责人和法人代表为发达村的赵义仁老人。每月农历十五,除八月十五在自村庙院举行外,剑川全县的佛教信友均来此参与佛会。因邻近,甸南之地的信友大多步行而来,其他乡镇的信友则包车,或直抵寺前,或至南山脚、公路旁,再渐次沿山达寺。当然还得考虑年老体衰之况,众人须灵活安排。

在畅快的聊天中,我发现所拿的午食中有一个肉包子,守寺老叟不食荤腥,只吃素食,便将肉包递与大汉。闲谈中,才得知老叟的境遇。从小因祸致盲,早早到这寺中来,老人耳背严重,旁人若不高声言语,便闻不着,于是,他的话音也经年变得高了。老媪先我之前走了,家人要下山了,不一会儿,我也挥别了这对孤独的守寺人。

一路上,我的心情久未平复。守寺人除了很久下趟山,除了每月的农历十五外,便终年孤独地与山作伴,以寺为家,当几株青草死去后,陪伴他们的,只有南来北往的风,以及南观音寺终年不绝的钟磬梵唱,一半喧嚣,一半冷清……

(文章载于《大理文化》2020年第3期)


-End-

篇幅所限,如想更多了解南观音寺,请点击以下文章

山行集:南观音寺

南观音寺里的中秋故事(图片集)
(0)

相关推荐

  • 漢隸《西嶽華山廟碑》(雲南郭定君通臨)

    漢隸《西嶽華山廟碑》(雲南郭定君通臨)

  • 《写给故乡》系列散文丨游龙山县佛教圣地太平山杂记/李红成

    龙山县县城除旧时八景(注一)外还有佛教圣地太平山,在离龙山县城于向东过东门河8公里处.这里十分的优美而宁静,不愧佛家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他一山叠翠,万山小.常年薄雾环绕,不是仙境胜是仙境. 记得2014 ...

  • 端午南普陀祈福,遇见佛光

    五老凌霄 普陀黉府畔,背倚五云峰. 岧峻苍崖立,绵延朱阁重. 莲池清映塔,松壑静传钟. 不尽氤氲气,和光入味浓. 转眼已是端午节. 在这个不平凡的庚子年,似乎承受了太多.幸好,听说南普陀寺终于开放了, ...

  • 先秦贝币鎏金贝

    战国· 三晋系 大型鎏金铜贝(通长31.9毫米,厚7.2毫米,重15.3克),器形硕大,胎体厚重

  • 游广州越秀公园

    苍莽秀美的越秀山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山,它位于广州市的北侧,以山水秀丽.文物古迹众多.风景优美而著称.越秀山是因山上有越王台故址而得名的,早在秦汉时期越秀山就是广州的风景名胜地,西汉时南越王赵佗 ...

  • (原创)南寺V雪

    -------------------------- 阅读更多游记图文,请点击上面蓝色字"阳光户外"添加关注. -------------------------- 南寺V雪 摄影 ...

  • 山西大同:观音堂·关帝庙

                  离开云冈石窟返回大同途中,距城区约7.5公里,有一座小山岗,此处建有一座古寺"观音堂",而且在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七),我们路过当然 ...

  • 忻州金洞寺|打破旧藩篱,所爱在转角

    忻州古城夜景 山西忻州,古称秀容,为晋北锁钥,太原之门户藩屏.距秀容城西北五十里,西呼延村对面,有山名为龙门山,自古以来多有佛迹.龙门山脚下土梁上,隐藏着一座山野古寺,即是金洞寺.寺院原本规模宏大,有 ...

  • 初游七星岩

    初游七星岩 蔡汉以 2021-01-19 七星岩,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宝南村.奉祀观音菩萨等神尊.目前主殿已落成,其它尚在基建中.2021年1月15日,初游七星岩. 坂仔宝南七星岩, 观音巨尊 ...

  • 剑川南观音寺:一半冷清,一半喧嚣

    无论您远走何方 01 南观音寺地处剑川县甸南镇,建于发达新村南侧半山腰,与我家族墓地相去不远.记忆里,我仅去过一回,只晓其所在,一切皆了然无痕.光阴荏苒,莫知南观音寺经风吹雨骤,是否如旧?我决计一人上 ...

  • 山行集:南观音寺

    摄像工具:iphone11pro max 已连续晨起散步一星期了.八点半出发,到集市吃毕饵丝,估摸九点.再渐次前往附近的山林,或是儿时常去玩耍之地. 返程至家,大约中午十二点,不过最近几天剑川天气晨夕 ...

  • 走进南楚名家卢氏家庙…

    距离县城6公里的汝城县土桥镇金山卢家,有着保存比较完好的古祠堂.冬日暖阳的早晨,怀着一种对本地祠堂文化深深的敬仰之情,从金山荷塘穿过后,我顺便到卢氏家庙前逛了一圈,走了一走. 走进卢氏家庙,还有几个从 ...

  • 错埠岭于姑庵到青岛观音寺,前世今生里的岁月沧桑

    错埠岭于姑庵,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基本不知道了.但从福州北路经过,都会看到路旁那一座崭新的庙宇--青岛观音寺,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其实观音寺的前身就是于姑庵. 曾经的青岛于姑庵位于错埠岭村东南的半山坡上, ...

  • 从写生到创作——应邀为南郭寺制作大型国画《南郭寺》

    <重游南郭寺> 南山寺北古秦州, 雨过烟花气色稠. 老柏扶生支瘦骨, 残龛佑世接荒丘. 军爷系马刀长啸, 诗客栖身韵更愁. 莫问沧桑多少事, 枯荣依旧复春秋. 周逢俊2021.3.29于秦 ...

  • 木门月:在南郭寺偶遇杜甫和王了望

    本来是要看古柏的 进来之后才发现 你俩才是这里的主角 穷得连饭也没得吃的诗人 因寄居这里讨了碗饭吃 成了寺院的荣耀 历史总是二律背反 那些现世飞扬跋扈的 脚印,也被风吹得一丝不剩 这,好像也是佛的意思 ...

  • 【拍摄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 南郭寺杜少陵祠

    公元759年,唐军与安史叛军战事胶着,关中恰又大旱.立秋后,48岁的杜甫,为躲避战乱和饥荒,弃官携家,取陇关道,从关中前往秦州,即今甘肃天水,投靠友人. 以上是我们制作的九集纪录片<陈仓道> ...

  • 观音寺见闻

    本文作者:杨拴平 说起寺庙,大家可能多少有点神秘感,因为那里毕竟不是普通民众常去的地方,对其了解亦或所见甚少.今天闲来无事,跟大家聊一聊在卓资山观音寺小住了七日的所见所闻. 那年刚刚入冬的时节,妻子的 ...

  • 初到青城,探访呼和浩特的佛教寺院(上):五塔寺、观音寺及宝尔汗佛塔篇

    第195篇 [心尧爱溜达] ✈️ ▎呼和浩特微历史: 元代称丰州. 明万历九年(1581年),阿拉坦汗和妻子三娘子在此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 之名由此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