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Facebook被罚看大公司不作恶有多难
从Facebook被罚看大公司不作恶有多难
1 Media特约撰稿人|Coney
编辑|Lulu
熟知硅谷文化的年轻人一般都会把它视作一个理想的乌托邦。谷歌、Facebook等办公场所惬意舒适,完全打破了传统无趣的格子间;员工享受着加州最美好的风景和空气,以及公司提供的美食、健身、医疗等各项plus级待遇。更重要的,是这里蕴藏着美国最为进步性(progressive)的力量,它追求开放、平等的网络空间,倡导用智慧和创新去改变世界。与东岸华尔街那些精致利己的old money 相比,这里的氛围简直不能更正能量了。
可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孕育出的Facebook,最近却深陷侵犯用户隐私、售卖用户信息给滥用数据的公司、并可能对特朗普最终赢得大选产生重要影响等负面新闻之中。事实证明,不作恶(Don’t be evil),这个最初由谷歌提出、近期又被谷歌母公司放弃的口号,真正践行起来却无比艰难。
以近日的负面新闻为例,Facebook被指将5000万用户信息开放给一家名叫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大数据公司使用。而这家公司则受雇于彼时的特朗普竞选团队,负责分析、研究选民的政治偏好,确认关键选民,并通过精准地投放政治广告、假新闻等对对选民的政治行为、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一行为对民主带来的危机不言而喻,而Facebook对此并非一无所知。据报道,Facebook在至少两年前就已经知晓这一问题。可是,在这两年期间,它并未作出任何追究和补救的措施。
因为这样做,与Facebook作为互联网巨头的商业逻辑是完全违背的。人们爱Facebook,不仅是因为喜欢它希望连接起世界的愿景,还因为它让用户在网络世界也能与亲友联系,展现自我的同时也能随时知道别人在做什么。这几年,Facebook还承担起了一个新的职能,变成具有媒体性质的平台。据皮尤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45%的美国人会用Facebook了解新闻。
当然,不要忘了,人们之所以喜欢Facebook,还因为它是免费的!可是,天下毕竟没有白吃的午餐,Facebook也不可能仅靠虚幻的愿景来养活几万员工。不管扎克伯格对外如何包装这家公司,它的本质都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互联网巨头。
而其盈利来源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靠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并将其售卖给第三方机构。这其中的数据几乎囊括了每个人的方方面面:你的姓名、性别、年龄、有多少好友、你们如何认识、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买过什么东西等等。
所以,对Facebook来说,有两项业务是居于核心的:一是保证用户的稳定增长、提高用户粘性;二是通过售卖数据、发布广告等方式实现企业盈利。而在这两方面,Facebook都难以实现完全不作恶。
首先,要想实现第一个目标,就必须要想方设法地让用户离不开你。或者说,Facebook最好能做到让用户上瘾般地使用它。而前段时间的脸书属性之争,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
Facebook深知,现在的人越来越对传统、平衡的新闻报道不耐烦,而更喜欢阅读、传播立场性强、甚至是耸动性的新闻。Facebook通过程序推算,可以通过信息流为用户推送无穷无尽的类似新闻。很明显,这不仅会加深人们固有的成见,使社会更为撕裂,也直接造成了假新闻泛滥横行。
Facebook当然知道这其中的危害,可它在媒体曝光这一问题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选择对此闭口不谈、默默从中获利。用伤害用户的方式留住用户,Facebook已然践行了不作为之恶。
至于在盈利问题上,Facebook更无动力去自行改变,严格监控第三方机构对数据的应用。因为这不仅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还意味着这样就相当于主动放弃大量的客户。
Sandy Parakilas曾任Facebook的一名运营经理,在给《纽约时报》写的一篇文章中,她就指出:Facebook其实对一些潜在的问题早已知晓,可是只有当媒体大面积报道或是监管者介入时,他们才会寻求改变。而且,当一些媒体指出Facebook的问题时,他们最开始做的其实是把这些新闻给压下去。
我相信,扎克伯格在最初开创Facebook时的确是一个充满理想的白衣少年,也承认他想要连接世界的愿景十分鼓舞人心。但是当一家开创于车库、大学宿舍里的初创公司成为人们通往互联网的入口,并逐渐成长为行业独角兽时,它就必然被卷入以利益为核心的商业机器之中。当用户利益与股东、客户利益发生冲突时,坚守“不作恶”的信条十分艰难。
可以说,在这一点上,硅谷这些自视特别的极客们与华尔街那些old money们并无不同。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假设这些公司都是天使,即使是Facebook。
旧文重读 《帮英国退选、让川普获胜后,这家公司还要做什么?》
Facebook已经回答了我们一年前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