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捉的不是知了,是有趣的回忆

自从前两天写了《记忆中那些抓知了猴的夏日》之后,只要听到外面知了吱吱吱叫,心里就痒得很,有闲又又兴致,不如再体验了一把吧,于是,重温了儿时粘知了、捉知了的趣时光,内心甚是欢喜和满足,粘知了的时候一直咧着嘴笑。

记忆中那些抓知了猴的夏日

套用那句“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我的行为可以理解为“姐捉的不是知了,是回忆”,而且带着趣味的回忆。

前天早晨,家里没有白面(小麦粉)了,让老公买菜的时候给顺便买了点,下午开始洗面筋,为啥要洗面筋,嘘,别让知了听到,面筋可是抓它们的利器之一,为啥叫利器而不是诱饵呢,因为知了根本不吃面筋,仔细看,下文会有答案。

洗面筋也是很美好的回忆,滑滑的面团,两手或捧或搓或捏,一层层洗掉白白的淀粉,最后出来一坨揉不碎扯不断的面筋,20多年前的有趣记忆倏地一下温暖20多年后的身心。

洗面筋的过程是有趣的:

白白的小麦粉,北方人的主食,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个面缸,自己种麦子、捞(淘洗)麦子,晾在用长凳和木棒搭起的一张或者两张大席上,晾干之后再麦子用小推车推到村里的磨面坊磨成面粉。

面粉取适量,加水,每次少量,不够可以再加水,当然,水多了可以再加面,不过尽量控制好,不湿不干正好,太湿粘手,太干不成面团。

团成面团,这个蒸过馒头烙过饼的人都会,即使没蒸过馒头烙过饼的人也很容易学会。

准备一盆水,一只手托面团,另一只手撩水到面团上,白色的淀粉就会顺水流下来,刚开始洗的时候尽量慢点,撩水之后双手捂住面团,轻轻挤压冲洗,避免面筋和面粉一起被水冲走。

洗几个来回之后,可以把面团揉捏开,继续撩洗。

随着盆里的水渐成奶白色,越来越浓,手上的面团慢慢变成面筋。这时,不用担心面团会散掉,揉捏力度可以加大,洗到这里是乐趣最多的时候,左右手攥着面筋来回调换,可以直接对着水龙头冲洗,面筋会紧紧地抱成一团,用力攥紧手,柔滑的面筋伴随着淀粉渣便会从手指缝里钻出来,像个调皮的孩子,水冲过之后,淀粉渣啪啪掉落盆里,面筋却不掉。

几番揉捏冲洗之后,淀粉彻底被清扫出去,剩下一团好玩的面筋。就是这团面筋可以用来粘知了,相比口嚼麦子嚼出来的面筋,这个可以算是大规模生产了。

把洗好的面筋装到塑料袋里备用,记得要再加一点水进去,防止面筋变干变粘,不好操作。

有了面筋之后,接下来是寻找粘知了用的利器之二——长竹竿,竹竿越直越高就越好,多高的知了都够的着。大棚里找不到太长的竹竿,于是两根绑成一根,粗的在下,细的在上。

竹竿头最好细细的,上面缠上棉线,防止头太滑面筋会脱落。缠好棉线之后,撕一小块刚洗出的面筋,包裹在竹竿头上,面筋表面水分蒸发掉之后,就会粘手,能粘手的面筋当然可以用来粘知了翅膀了。这两个利器准备好之后,急不可待地就开赴到有知了停靠的大树底下了。

发现知了后,变慢慢地、轻轻地、悄悄地把竹竿往目标方向托举,快碰到知了的时候,一定要稳住手,别手抖,稍作喘息,然后以稳准狠的行业基本准则,直戳知了背部稍靠下的翅膀中部,这个完全是小时候从多次成功和失败中自我摸索自我总结很靠得住的经验。

记得我们小时候语文课本上学过一首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我那个杆子快靠近知了的时候,心情和那个小牧童是一样一样的。

果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儿时的经验至此非常有用,首战告捷,一戳就戳中一只。看到吱吱吱扑棱扑棱的知了粘在了高高的竹竿头上,真是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那种感觉,太美妙了,没体验过的人不会明了。

虽然是下午,但是因为知了都在柳树上,不是很高,所以很快粘了21只,天就快黑了,只好作罢。

知了最好粘的时候其实是太阳最大的中午,天热知了会从高处退到低处的树干上乘凉,这时候知了警惕性很低,有时候戳几下都不会飞,实在是热的不想动了;而如果气温凉爽的话,知了就飞的很高,停靠在树顶端,并具有很高的警惕性,有时候竹竿还没伸上去,它就跑了。

昨天,手里还有剩下的面筋,想再去耍一番,不巧的是,刚下楼就开始有零星雨点飘落,车开在去大棚的路上的时候,就成大雨了,最后变成瓢泼大雨,下的时间也够久,呆在大棚心想,雨停了,去看看能不能捉到知了猴。

瓢泼大雨过后,必有知了猴出现。

昨天下午捉到的知了猴都在大柳树下,一共捉到7只就再次下雨,作罢回家,其中1只在洞口,2只是在窝里,其他4只都已经上树。

第一只就是在洞口发现的,被雨水灌出来之后,还呆在洞口,不知道是故意藏在那里,还是灌的它没缓过神来。看到就捡起来了,兴奋的忘记了拍照。

第二只,一只脚挂在树上,早爬出来上树,只是雨水太大,冲得它都抓不住树干了。即使只有一只脚还抓着树干,也不会放弃,下面可是会淹死自己的大水,一定要抓住,别松手。

第三只,还在洞里,只露一点点头,这个不仔细看是看不见的,只有具备实战经验的捉猴人才会发现。下过雨的土很松,用手一抠,就把满身是泥的猴子给抠出来了。

第四只,这个洞口开的很大,这个露着整个头部,真像猴。“聪明的我就不出去,出去会很危险,呆在窝里伺机而动吧。” 我去碰它的时候,快速往后缩,但是既然被发现了,就在劫难逃了。

第五只,趴在树干的底端,不再往上爬,隐藏的比较好,不仔细看,看不见。

第六只,这只最招摇,爬在水泥柱上的不高不低处,大老远就被我发现了,你也太不会躲猫猫了吧,不过却是我喜欢的类型(偷笑)。

第七只,也不知是哪个捉猴人在树干上缠上的胶带,挡住了知了猴的去路,既然上不去,那就呆在原处吧。

还有一只特别的,远处看像又不像,走进一看,原来是只蜗牛,安全地呆在那里吧,就给你拍个照。

把七只知了猴带回家后,放在小包包上,发现他们表现也有不同,有的就趴在下面,有的停在中间,但也有那么一直会不停的爬,直到爬到没有去路为止,据说这样分散开来是为了生存,不至于一下子都被人抓走。

白天被水灌出来的早,结果蜕皮也早,8点钟就有两只已经完成蜕皮,终于不用等到半夜才能看到知了蜕皮,小朋友也有幸观看到蜕皮的整个过程,高兴得不得了。

最后再分享几个小视频关于知了猴爬行和蜕皮的:

满满的都是有趣的回忆,这一刻都被我捉进口袋里啦!

(0)

相关推荐

  • 蝉儿的前世今生

    "金蝉脱壳"是一条军事妙计,其实还是一种美丽的生命现象.在夏天的夜晚或清晨,如果你能亲眼目睹一只蝉猴蜕变的过程,你一定会为蝉儿奇特的蜕变方式而感叹. 蝉,俗名"知了&qu ...

  • 姜广富:高树蝉声入晚云|散文

    蓝蝶轻歌:仲夏|散文 文/姜广富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童年时光,一进入盛夏,村南河堤的柳树行里,成了知了的聚集地,原来知了特别爱伏在杨柳树.榆树上,它们用尖细的口器刺入树皮吸食树汁,这些树种的汁液 ...

  • 李同书丨捉爬擦猴

    家乡方言中对蝉的幼虫的叫法再贴切不过,爬擦猴,爬和擦都是动词,那小虫又酷似一只猴状,因此老祖宗冠名爬擦猴,即生动又形象,唯有此种叫法,方显示幼虫的精髓和精彩.曾经去过很多地方,那幼虫也只有在家乡繁殖成 ...

  • 捉蝉记事

    友情提示:本文2020字,阅读约需5分钟 当地人把蝉叫jieliu(节流),其幼虫就叫节流鬼,在夏天的晚上,看到有捉节流鬼的人,他们手攥着手电筒,钻进树林子里,就不肯出来了,撅着屁股,用手或小铲,抠着 ...

  • 家里养1种网红小植物,夏天能捉苍蝇、蚊子,真有趣

    家里养1种网红小植物,夏天能捉苍蝇.蚊子,真有趣 夏天家里的苍蝇.蚊子也越来越多,很多花友都在家里养盆网红植物捕蝇草,当然目的并不是为了观赏,也不是靠它来消灭所有的蚊虫,只是觉得植物捕食小虫子很是有趣 ...

  • 《了不起的盖茨比》主题曲,打雷姐深情的歌声,是多少乐迷的回忆

    《了不起的盖茨比》主题曲,打雷姐深情的歌声,是多少乐迷的回忆

  • 【名家新作】有趣的回忆(外一篇)

    少年时代,我是俺村河北梆子剧团中年龄最小的演员.青衣行当的唱腔板式和表演程式,我一点就通,用不着"吃熏鸡儿". 一些戏迷朋友夸我的嗓子好,清脆而甜润,"气死小金刚钻儿(亦 ...

  • 电影《刘三姐》,阿牛哥和刘三姐的爱情故事,勾起太多回忆

    电影《刘三姐》,阿牛哥和刘三姐的爱情故事,勾起太多回忆

  • 佳作展示:有趣的捉知了比赛(邵其烨)

    每到夏天,听着树上的蝉的鸣叫声,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和姐姐比赛捉知了的快乐往事. 记得小时候,门前屋后长着许多树,夏天,浓荫蔽日,我们一家常在树下乘凉.暑假到了,太阳炙烤着大地,热的树上的知了也& ...

  • 【三江文学】诗人 贾邦雨 : 捉“姐龟”

    [三江文学] 顾问:周渔 总编:天高云淡 执行副总编:且歌且行 [原创作品]总第二百八十四期 主编:狂哥 投稿邮箱:top_001@163.com 投稿微信:185 5026  0199 投稿QQ:3 ...

  • “男、女、爷、父、母、娘、姐、妹”的汉字来历,原来也这么有趣

    在古代,对人的称呼有很多.造字者根据社会关系里的不同角色,在当时的环境下,发明了种种不同的称谓.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沿用至今,一些发生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 ...

  • 从前的暑假|叮知了、捉蜻蜓

    叮知了.捉蜻蜓,这是五十年前小孩子们在暑假里最喜欢做的事,是小把戏们的最佳娱乐项目.不仅是小男生,就连女孩子也会有几位个中高手呢. "叮",是方言,我们家乡小镇的方言.家乡的方言中 ...

  • 夏日捉知了

    徐成文 年过五旬,依然喜欢台湾校园歌曲<童年>里那句"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每当情不自禁哼唱起这首老歌,我就会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起自己童年夏日捉知了的情形. 上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