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三河|三江汇聚千年古镇,红色种子在这播撒!

看乡村振兴,走美丽乡村。来看由保利发展控股特约播出、瑞山天泉协助制作的《民生820》美丽乡村行。今天要前往大埔县的一个千年古镇——三河镇。一听到三河镇,您是不是就想到了三河坝战役?其实,在大埔县三河镇的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事件,留下了不少的文物古迹。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时光机”,在历史的长河里穿梭一次。

三河镇地处大埔县西部,距梅州城区74公里,距大埔县城17公里,总人口2.1万人。三河建制于北宋开宝年间,为千年古镇。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三河驿站、递运所、巡检司,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筑三河城。

摄制组一行从梅城出发,驱车一小时来到了大埔县三河镇。还未下车,就已看到在韩江边上屹立着一座8.8米高,用花岗岩石雕铸而成的客家妇女石雕像,面向东方,背男牵女。这是大埔三河的标志性建筑韩江源,顾名思义是韩江的起点,因梅江、汀江和梅潭河由此经过,大埔三河镇也因此得名。

三河镇地处韩江上游,梅江、汀江、梅潭河在此汇合成韩江。沿汀江上溯可达福建上杭、长汀等地,沿梅江而上可达梅县等地,沿韩江而下可至潮州、汕头等地。摄制组一行站在“韩江源”石雕前展望,眼前的水面波光粼粼,河边白鹭戏水,河畔翠竹婆娑,水光山色,景色如画。而不远处的一座古城墙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三河的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便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有句话这样讲“控此得闽赣,失此失潮汕”,那这句话从何讲起呢?带着疑问,到一座恢弘大气的明代古城墙里去一探究竟!

明代古城墙建于1563年, 为粤东水路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上通闽赣,下抵潮汕,城墙长1547米、下宽3.3米、上宽2.4米、堞垛918个。开四门:东曰“永清”门、南曰“宣和”门、西曰“镇宁”门、北曰“拱极”门。现仅存南门和西门及560米残墙。镇干部介绍到,因当时倭寇较多,此处又是经济中心,有三、四百家店铺在此,为了保护村民,防止倭寇便建了一座城墙。

如今,古城墙已经不再具有防御功能,取而代之,成为了当地独特一景。1985年,被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当地政府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南门、西门进行全面修复。如今成了汇城村的景点,一到晚上也会有村民来此跳广场舞、休闲。

从明朝穿梭而来,摄制组一行又乘着时光机来到了民国时期。在三河县汇城村还有一处景点,一定要来打卡。这个地方就是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兴建于1929年,经过专家考证,是迄今为止全国已发现的最早兴建的中山纪念堂,通过镜头,可以看到中山先生的雕像挺拔屹立在此,纪念堂为何在此兴建,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中山纪念堂暨中山公园,位于三河西岸汇城村的虎形山下。1917年秋,国内南北分裂,军阀混战。1918年1月,援闽粤军屯兵于大埔三河坝一带。当时,滇、桂军阀一方面阻挠北伐,一方面利用恶劣手段迫使孙中山辞去大元帅统兵权。当年5月,孙中山先生从广州赶赴上海途中,从汕头乘船逆水而上来到大埔县三河坝。

中山纪念堂内一个蜡像场景再现的是1918年孙中山先生从广州抵达潮汕,然后从潮汕乘坐协和号的货轮逆水而上亲临三河坝,敦促粤军的总司令陈炯明援闽护法的场景,孙中山先生此行到三河坝一共是停留了六天左右的时间。

广告时间

广告时间

为了纪念孙中山亲临三河敦促陈炯明援闽护法,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徐统雄先生倡议筹资兴建这座纪念堂。如今的中山纪念堂暨中山公园,面貌一新、设施完善,成为大埔县又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胜地。而在这个纪念堂还有“三最”的说法,这“三最”又指的是哪“三最”呢?

  1. 是全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兴建的一座中山纪念堂;

  2. 这座中山纪念堂的规模大概是500平方米左右,是最精致的;

  3. 这座中山纪念堂整体结构建筑框架是从1929年建到至今一直保存原貌,有91年历史,也是保存最完整的。

在三河这片红色热土上,不断涌现出一批批的爱国革命斗士和英雄。93年前,这块土地就发生了一场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激烈战役,那就是三河坝战役。1927年,朱德率领八一起义军在三河坝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为革命保留了有生力量,便有了“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这一句话。

来到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园,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两旁松柏苍翠耸立,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93年前,这块土地究竟发生了一场怎么样的激战呢?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后,根据斗争形势,起义军决定从南昌撤退,向南进入广东,恢复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9月18日,起义军进入大埔县后,执行长汀军事会议部署兵分两路:一路由周恩来、贺龙、叶挺等率领主力部队向潮汕进军;一路则需要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关键时刻,朱德临危受命,他与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共同指挥起义军。在十多天后,打响了著名的三河坝战役。此时,国民党钱大钧率领三个师约两万人,从梅县松口一带,气势汹汹向三河坝扑来。10月1日半夜时分,钱大钧部队乘二十多艘船开始偷渡。由于当时武器并不发达,所以朱德军长下令采取半渡而击的战术来阻击敌人,此战术也成功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为坚守三天的阻击战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10月2日,朱德、周士第、李硕勋、陈毅等在三河坝前沿阵地竹林中召开军事会议,紧急进行军事部署。10月3日凌晨,江面浓雾弥漫,敌人利用浓雾在火力掩护下,兵分多路强行渡江,利用猛烈炮火攻击起义军阵地。经过三天三夜的顽强阻击,指挥部决定撤退。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讲解员说,当时一个营两百多名将士是由蔡晴川带领着留下来掩护、断后,整整激战了数个小时后,成功掩护了朱德军长的转移,当时留下来就意味着牺牲,但并没有任何一人后退。

在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第三营营长蔡晴川带领下,全营官兵奋力迎敌,直至弹尽粮绝,他们跳出战壕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全营200多名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英雄的鲜血映红了起义军转移的征程。朱德率领起义军撤退到饶平茂芝,召开了重要的茂芝会议,果断作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正确决策,实现了正规战到游击战的重大战略转变。这才有了1928年4月,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军部队的胜利会师。

带着对革命先烈的敬意,我们走进了三河坝战役纪念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颗颗锈迹斑斑的弹壳,都在向参观者诉说当年那场激烈的战斗。展柜里所展示的当时在建纪念碑时,从笔枝尾山挖出来的起义军使用的弹药,有些还是没有发射出去的弹药,可以看出当时战况的紧急。

讲解员告诉记者,在三河坝战役中,当地农军积极配合起义军一同作战。当地的群众也纷纷捐资捐物,筹集粮食;自发组织成立运输队,搬运担架等等积极支援前线。但是起义军当时并没有直接要当地群众的帮助,而是打下欠条,以后以等价的金钱或者商品归还。

走出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在笔枝尾山山顶,一座高15米、宽4米的烈士纪念碑静静地伫立着。碑身上,是由朱德元帅亲自题写的15个正楷鎏金大字——“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历经多年的风雨浸刷,依旧熠熠生辉。在烈士纪念碑前,我们带着对英雄们的无限追忆。致以对革命先烈最崇敬的敬意。

如今,三河坝烈士纪念园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海外同胞,来此凭吊革命先烈,聆听那些年的红色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