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少阳经病——小柴胡汤(二)

附;李可老中医医案,发热待诊

刘某,男,31岁,1984年5月28日会诊。患者以“发热待诊”入院3日,从5月16日起,每日下午3点到8点,高热40度不退,已半月。滴注红霉素,服银翘白虎无效,请中医协治。询知患者于半月前感寒发病,初病全身骨节,肌肉酸疼,项背强急,不渴,打针服中药无效,各项检查无异常发现。1周后变为规律发热,过时便逐渐减轻。发热时眉棱骨疼,先寒战,后高热,有如疟状,烧退后头晕,夜间盗汗。口苦,咽干,呕逆目眩,便燥,舌灰厚腻,舌中裂纹,脉沉滑数,脉证合参,考虑今年夏行秋令,岁气偏凉,症本寒邪束表,初治见热清热,过用寒凉,致遏邪不得外透,渐入少阳,阳明,表寒未罢,里热初结,予大柴胡汤两解之;

柴胡125克,黄芩30克,半夏60克,赤芍、大黄、枳实各30克,鲜生姜30克,二煎混匀,准于正午12时顿服1剂,患者于11时50分服药,药后全身燥热,约10分钟后得畅汗,半小时后便通,热退痛止,诸症均愈,出院。

论;本条半月前伤寒发病,初病全身骨节,肌肉酸疼,项背强急,这是典型的麻黄汤证。其表失解,1周之后,变为规律发热,先寒战者,是太阳之寒,后高热者,是少阳之内郁,如有疟状,是往来寒热,每日下午3点到8点,此是日晡之时,对应阳明,太阳之外逼,少阳之内克,阳明胃腑之热盛,故见高热40度,烧退后头晕者,是少阳经气不疏,阳气不降也,夜间盗汗者,经热外蒸,卫不敛藏而外泄也。口苦,咽干,目眩者,少阳病之总纲也。呕逆者,胃腑不容,少阳欲传阳明也。舌灰厚腻者,表闭肺郁,津液凝瘀,填塞心宫也。脉沉者是阳明之大,滑数者,是表闭内热,经热不泄也。这个病就是小柴胡汤证,久拖而又见胃腑热盛与大便燥,加大黄枳实,泻胃肠之热燥,则变为大柴胡汤。太阳之表寒,郁少阳之经热。小柴胡汤,解和三阳之郁,加大黄积实,泻胃热通便燥。覆杯即愈,这是仲景方的功劳。不用等到正午12时准时服用。《伤寒悬解》卷末;凡人有疾,不时即治。心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

  柴胡汤的功能是和解,柴胡性凉,和解内郁之热与表伤之寒。如放血解表,血出卫泄,则全身汗出,表解人苏醒。表为阳而寒伤,里为阴而内热,柴胡少阳病,往来寒热,外热与内虚和解也。

少阳三

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1 少阳之风,外泄表寒,汗出而卫泄,往来寒热,则血弱而气尽。风泄而腠里开,表寒不解而邪气因入,二阳之经寒,内侵少阳,而少阳之卫气防御也;内侵之经寒与少阳本经之正气,两相搏战,经气郁迫,结滞胁下。少阳之经,自头走足,脉循胁肋,病则经气不降,横塞胁肋,此胸胁苦满,胁下痞硬之故。正邪分争,少阳之正来,二经之邪去,少阳之风虚,二经之寒来,少阳之阳弱,故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分争之久,正气困乏,精神衰倦,静默无言,饮食不思,故默默不欲饮食也。脾与胃腑,以膜相连,一被木邪,则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脾气既陷,则肝气不升,而克脾土,其痛必在下部,此腹中作痛之故也。胃土既逆,则上脘填塞,君火不降,浊气涌翻,于是心烦,而喜呕吐。邪高者,外寒之侵,少阳痞结也,痛下者,本气之虚,乙木贼克也。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大枣,补半里之虚,升乙木之陷,外发二阳之经寒,柴胡黄芩,清外感之经热,泻胃逆之相火,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少阳经病,不可发汗,不可烧针,不可吐下,以防亡阴坏入阳明,或亡阳坏入太阴。解于本经,是为和解,故用小柴胡汤。故少阳经病,禁下,禁吐,禁汗,禁烧针。

2 重点;邪气入内者,正气病而成邪,是即邪气之内传,非必风寒之里入也。此为黄师,“经典理论”。对比《内经》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此也同上条,人之经气,不“郁”则不盛之义。郁则气盛,郁则正也变邪。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0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上为注解,下为论述,写太多过于壅肿,读起来又要参考原著,不想看的可以忽略本条;

1 外感少阳之邪高,对比本虚之痛下。外感邪高,甲木之郁,里虚痛下,乙木之陷。

《伤寒》少阳甲木不降,横塞胁肋,胸胁苦满,胁下痞硬,《伤寒》六经体系论;

《金匮》虚劳乙木不升,横塞少腹,少腹弦急,腹痛里急,《金匮》杂病论。外感少阳经病,甲木不降,对比内伤杂病,乙木不升。

2 血弱气尽,血弱气尽者,少阳之风,外泄表寒,风泄卫寒,汗出卫泄,故血弱气尽。少阳之病,从太阳外感而来,太阳阳明,二阳经寒内侵,而少阳卫御;少阳位于二阳之里三阴之外,为阳之最弱,厥阴阴极阳生,阳从少阳而生,故为阳之始也,阳气初生而不壮旺,故为最弱之阳,致阳明乃为最旺也。

  外感病,若阳不虚,则太阳发之,而病中风伤寒;太阳不发,阳明腑盛,外蒸皮毛,而发表寒,二阳气郁,不发经寒,则少阳之卫,外发经寒,发则少阳经病,发则为少阳之风,不发则入三阴而为寒。故上条,五六日又中风,风泄表开,即为少阳之发也,少阳阳弱,故寒热往来;胸胁痞硬,心烦喜呕,为少阳经证,故知为少阳外发也。少阳之风,外发表寒,风泄其卫,则发热汗出。少阳为阳之最弱,血弱气尽,则又见寒。少阳经病,则寒热往来也。

寒热往来,少阳发则热,血弱气尽,则又见寒。黄师之解,真不易懂,此在三阳,还未入三阴,故寒热皆在阳分,故少阳之风,外发表闭之寒,汗出卫泄,血弱气尽,则又见寒。发寒热者,皆在少阳本经;少阳之经,血弱气尽,则见腹痛。寒热者皆在少阳本经,解于本经,是为和解。小柴胡汤,补血弱气尽之虚,泻三阳经郁之热。解于本经,阴阳和解。

3 太阳  阳明,少阳,三阳者,防护外寒之侵,寒伤则阳发之(三阳为表,抵御外寒)

  太阴,少阴,厥阴,三阴者,靠里阳之固护,阳损则寒伤之(里阳即肾气,虚则寒水旺)

  三阳在外,而根于里,阴平阳秘,里三阴之旺,外三阳必旺;太阳主皮毛,以外御天之寒,阳明之阳,以内堤之少阴之水寒;外卫固护皮毛,以防伤天寒,阳明内御肾寒,固护脏腑,故外不伤天寒,内不伤人寒(肾虚)。伤寒而生杂病,故先师经典名著《伤寒杂病论》,杂病论即后人名为《金匮要略》。

阳主阴从,阴平阳秘,是为阴阳之要,阳秘内温,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内存,腠理密实,外着其衣,则不会伤内外之寒。伤寒,无论内外之寒,必生风也,故《内经》言,百病生于风也。无论外感伤寒,里虚伤寒,风皆因伤寒而来,伤寒而生风,风皆内风,没有外风。因伤外寒,故先师经典名著,名为《伤寒论》。

购书,请加好友  (微商与广告——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0八)临证谈小柴胡汤

    我们上一节对小柴胡汤的来源和原文进行了简单的解读,这一节我们来看看小柴胡汤证的病机是什么? 一说到小柴胡汤的病机,可能大家都熟悉,邪在少阳.我们还是来看看古人对小柴胡汤是怎么解读的.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 ...

  • 《伤寒悬解》少阳经病——小柴胡汤

    伤寒悬解卷八 少阳经上篇二十二章 少阳经者,以手少阳三焦相火主令,足少阳甲木从化相火之气 足少阳之经,自头走足,经主下行,病则经气不降. 少阳本病腑病脏病连经 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经在二阳三阴之间 ...

  • 《伤寒悬解》少阳经病——小柴胡汤(三)

    附:李高君医案,小儿夜哭 李某,男,3岁,2019年8月26日,节气,处暑.初诊,其母代述,每晚11点至零晨1点,左右必啼哭,持续半月余.患者醒后不愿去原卧处睡觉,频换地方,伴食欲不振,舌淡苔白滑,地 ...

  • 《伤寒悬解》——暑病理论

    暍病三章 暍者,夏月而伤风寒,郁其表热.表热盛则内气虚,故不可汗下.以寒则伤形,故外闭而为实,热则伤气,故外泻而为虚.当内度本气之虚实,不宜外泥时令之热寒.汗.下.温针之法,所以伐正而扶邪,不可轻犯也 ...

  • 《伤寒悬解》脏病阴厥——阳回不死,热复太过症,白头翁汤,小承气汤、栀子豉汤

    厥阴阳回不死,热复太过症 厥阴四十六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阳回热过,肝气郁陷,泄利未止,而益以后重,宜白头翁汤,清其郁热. 1 热当利之,此是一定之理.热利下重者,此是热过伤阴.肝脾郁陷,肛门 ...

  • 《伤寒悬解》脏病连经——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医案

    少阴二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1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热为太阳之经,沉为少阴之脏,此为少阴,脏病连经也.表阳外伤,则见经热,沉为在里,是为脏寒,脉沉发表,必 ...

  • 《伤寒悬解》脏病连经——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甘草汤

    少阴二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1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热为太阳之经病,沉为少阴之脏寒,此为少阴病,脏病连经也.经阳伤寒,则见发热,脏寒里虚,则见脉沉.脉沉发 ...

  • 《伤寒悬解》——坏病提纲两条

    太阳百三十三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 伤寒,吐下后,而又发汗,阳虚生烦,脉甚微弱,至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疼痛,缘阳亡 ...

  • 《伤寒悬解》阴厥病——通脉四逆汤,干姜黄连黄芩汤,吴茱萸汤

    厥阴二十四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是少阴通脉四逆证,缘其阳弱而气郁也.少阴阴盛阳微,故面见赤色,阳郁皮腠,而 ...

  • 《伤寒悬解》类病——湿病

    湿病九章 湿有内外之殊,外感则入经络而流关节,内伤则由脏腑而归脾肾.湿为土气,土居水火之中,水阴而火阳,阴阳交感,水火相蒸,则生湿气.火盛则湿化而为热,水盛则湿化而为寒.湿热者,治以燥凉,湿寒者,治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