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融合,真相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作为整个民族被灭种了,剩下的人变成了汉人!】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其实就是儒家士族门阀制度下的血淋淋的屠杀!】
【而儒家史官眼中的”五胡乱中华“,准确地讲,应该是:“五胡农民大起义”】
公元304年到公元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也就是儒家分子眼里的“五胡乱中华”时期。
从最终结果来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来讲,从此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永远地消失了。
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真仔细地分析了它们灭亡消失的原因,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儒家士族门阀制度下血淋淋的屠杀。
原本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就不断南迁,与中原汉族混居在一起,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按照自然混合的规律,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就会慢慢被汉化,最终也变成汉族。
然而,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并不是这样的。
儒家士族门阀看到了南迁的少数民族就好比看到了一群肥羊,眼里放出了绿色的光芒,他们对胡族的政策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征兵,由于中原地区自东汉末年以来,连年战争,竟然死了近5000万人(黄巾起义前,东汉人口约6000万,到了三国两晋时期,人口仅1000多万),加上胡人战斗力比较强悍,是天生的好兵;
二是掠夺胡人作为佃客或奴婢,儒家士族门阀有巨大的庄园,需要成千上万的佃客为他们劳作,胡人男的为佃客,女的为奴婢,价格公道,使用方便;
三是没有被征兵或掠夺为佃客的胡人,是需要缴纳赋税的。而赋税的名目之多,令人惊叹儒家士族门阀的“智慧”。
比如,胡人有田的赋税居然比曹魏时期的多出一倍; 没有田的呢?也要缴纳米三斛(近的),再远一点交五斗,更远的每人交钱28文。交不起怎么办呢?女的贱卖当奴婢,男的贱卖当佃客。
每每我看到正史中记载的这些内容时,我不禁感叹,儒家士族门阀读了这么圣贤的书籍,学到的智慧,原来使用起来如此的方便,令人惊叹不已。
胡人遭到非人待遇,有没有反抗?有的,前有公元270年的秦凉之变,后有公元294年的齐万年之乱(其实他是氐族,取了一个汉名),但是都失败了,因为当时西晋的势力还比较强大,秦凉之变发生于八王之乱之前,失败; 而齐万年之乱发生于八王之乱初期,也失败了,但却揭开了“五胡乱中华”的序幕。
由此可见,五胡是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不得已的反抗。等到八王之乱结束,西晋王朝势力大为削弱,但是儒家士族门阀的庄园却仍然在残酷地剥削胡人,于是爆发更大规模的胡人起义。
胡人怀着对汉人的刻骨仇恨,对中原的汉民进行疯狂的抢掠与杀戮,他们打仗不带干粮,四处抢掠粮食,如果无法筹到粮草,甚至会发生吃人的现象。比如正史记载:前奏皇帝苻登谓军人曰:“汝等朝战,暮便饱肉,何忧于饥!”士众从之,啖死人肉,辄饱健能斗。胡人军队所到之处,十室九空,导致汉族人口锐减80%以上,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地步。
据正史记载: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户口调查为全国3,770,000户,约18,850,000人。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当后赵灭亡后,整个华北地区汉族人口不到300万人。
于是五胡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其中有十六个政权最为出名,分别为: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胡夏。
儒家士族门阀这时也分裂成两派,一派纷纷投靠胡人建立的政权,照样推行儒家士族门阀的政策(荫客制、出镇制等),掌握着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命脉; 另一派南迁至长江以南,投靠东晋政权,与江南原有的土著贵族爆发激烈地冲突。
相比较而言,南方的东晋,相对比较稳定,经济不断发展;
而北方的十六国像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战争不断,等到北魏建国,统一北方时,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除了鲜卑,其他各族,做为整个民族已经在常年战争中被消灭殆尽,剩下的人也已融合进汉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五胡十六国的灭亡,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源于儒家士族门阀的荫客制,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无法建立自己巩固的后方,比如北魏,居然连政府官吏的俸禄都无法发放,只得推行“无俸禄制”,这是经济上的原因;
在军事上,五胡乱中华早期,一方被打败时,投降即可,但是打到后来,由于各个政权极不稳定,今天投降这个政权,明天马上又投降那个政权,导致杀降现象极为普遍,反正你会再投降,打败你之后,马上杀掉!
而当杀降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带来了一个更加恶劣的后果:屠城。因为失败就会被杀,所以 ,只好固守城池,而攻打一方,一旦攻下城池,为了泄愤,往往采取了屠城的方式。北方的少数民族就是在杀降与屠城的恶性循环当中,死亡殆尽!
总之,没有儒家士族门阀的争权,就没有八王之乱,没有八王之乱,就没有五胡起义(起义才是真相,乱中华,是儒家史官对胡人的污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