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戒色,中年戒斗,晚年戒.....(经典)

人生三万六千天,看起来好像很长,但细细想来,人生也就三个阶段:少年、壮年、老年。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有好也有坏,好的方面固然要发扬,不好的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如此才能一生顺遂。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正因为人性好色、好斗、贪得,所以孔子提醒人们要有所戒惧,人们在诱惑面前克制自身,不能悖理违法,丧失人格,失落道德,失去本心。

01

少年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人处年少时期,心智还不成熟,容易冲动,尤其在男女情感上要注意。
这个时期迷恋感情很正常,但是要懂得克制。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而出现一些问题。
很多人陷在其中出不来,但往往旁观者清。身边的朋友看的很清楚,如果能听一听朋友的想法,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
从更广泛讲,“色”还包括一切声光色影,譬如游戏、品牌的穿戴、奢华的餐厅等,年轻人很容易贪恋身外之物,为之痴迷甚至疯狂,所以要戒。
年少时期缺乏对世界的认识,很难辨别良莠,如能通过自己学习辨别,此乃人生大幸。但很多人都需要被教导,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如何对少年进行完善的人生观教育,是国家之根本。
少年立大志,今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只有不沉迷于“色”,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跟随世界的主流发展,才能为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02

壮年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壮年,精气达到人生最高峰,最是难以忍受别人轻视、挑衅的时候。如果与人争斗,则必然召凶惹祸,所以要戒斗。
戒斗的意义在于让壮年人把充沛的精力放在正业上,而不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
当然这里说的斗,并不是说常见的打架斗殴。成年人的脑力和体力都已经成熟,偶尔的殴斗也属于正常现象。
但更多的是暗斗,因为思想已经成熟,明白武力不能解决问题,更多的都用脑力和自身积累的阅历。
这种暗斗往往伤人于无形,比打一架更严重。消耗脑力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会破坏已然形成的工作和秩序。
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人到中年,很多事情都应该看淡,保持自己一颗平静的心,专注做自己的事儿,这样反而更容易成功。
所以孔子提醒,壮年时期,最重要的是警戒自己,不要与别人斗。与其和别人斗,不如和自己比一比,将自己的事做到极致,赢了自己远比打败别人更有快感。
如果在工作上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儿,与其想着谁挡了自己的路,不如想想自己哪里还可以更好。
所以在这个时候,结交一个有平常心的朋友,在关键的时候,他会帮你看淡得失,挣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03

老年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到老年,心态开始变的平和,像罗素所说,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大海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平缓和辽阔。
按照自然规律,老年时,血气精力开始下降,要戒掉贪得无厌,也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内心的欲望,注重养心。
戒得,要明白很多事情已经不可得,所以不可强求。

年老时,体力不济,如果贪求事有所成,希望有所获得,不仅身体无法完成,而且事情也做不好,最终想要的目标无法达到,所以要戒得。

《礼记·曲礼上》记载: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

六十岁的时候,可以指使别人干活了;七十岁的时候,可以将事情都交代出去了,自己不可在去操心。这里戒得的意思已经很明了。
在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这里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
年老之人经历一生风雨,早已练就了自己独特的处世之道,凭借这些人生经验已经能获得很多;老年人思想深邃,绵里藏针,可以利用年轻人之无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但是,这些行为是令人不齿的。年纪虽然是老人的缺项,但是也是赢得尊敬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老年人应该帮助、教育年轻人,这样的老人即便没有得到什么,但是在人格上也是崇高和伟大的。
孔子因有七十二贤弟子,才能传播自己的伟大思想,如果孔子想得到短期利益,急功近利,那么中国儒家的文化恐怕就没有传承的可能。
如果老年人将自己的思想和一生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于自身来说可能没有什么益处,但也没有亏损什么。
从长远来看,这一行为却为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甚至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如果说人的前半生拿得起是担当,那么后半生放得下更是潇洒。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孔子提出的“人生三戒”放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
戒色需要年轻人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也需要年长的人帮助;
戒斗需要中年人心平气和、相互协作,需要个人进行内心的修炼;
戒得需要老年人改变自己的思想,帮助别人实现人生价值,比自己得到更有社会价值。
我们都要懂得:戒色、戒斗、戒得,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而兼顾另外两点,君子总是善于护好自己的心境,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从而改善自己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