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不浅的颈动脉斑块究竟该如何应对?
#袋鼠健康超能团##健康真相馆#
前几天,我在门诊遇到了一位大妈,她平时经常听各种媒体上的“健康讲座”,自认为是一个对健康知识十分了解的人,她已经花了3万块钱,买了疏通血管的“溶栓药”,并且十分固执的认为,我不让她吃这些药,是中医和西医的观念分歧问题,并一再强调,她吃的药,都是“某某准字号”。
我试图跟她解释一下,但前期无数次的洗脑式“科普”,已经在大妈的意识里稳如泰山、无法撼动。
关于颈动脉斑块,很多老年人存在这种认识误区。他们听一些所谓“健康讲座”,觉得自己颈动脉的斑块已经“松动”,马上就要脱落堵塞脑动脉,发生中风了。必须马上购买一些救命的的“药物”来溶解斑块,疏通血管。平时买菜时一分一厘都要讨价还价的大爷大妈们,到这个时候,忽然就变得格外大方,几千、上万,毫不吝惜的花了出去。
颈动脉是全身动脉健康状况的一个“窗口”
颈动脉是超声比较容易探测到的部位,因此,我们常常把颈动脉斑块作为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标记物。或者说,把颈动脉看作是窥视全身血管状态的一个“窗口”。颈动脉出现斑块往往提示全身(包括心、脑、肾、眼底动脉、外周血管)的动脉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我国成年人中约三分之一的人存在颈动脉斑块。随着年龄增长,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减退,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可能性逐渐增大,所以老年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人。70-89岁的人约63%检查出颈动脉斑块,而40-49岁的人仅有6%存在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是如何形成的?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
01
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胆固醇是形成斑块的“原料”,胆固醇水平越高发生斑块的风险就越大。
02
破坏因素,例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增龄等;它们是胆固醇的帮凶,可以破坏动脉血管内皮,使得胆固醇更容易进入血管壁形成斑块。
当然,遗传因素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研究发现,吸烟者发生斑块的风险比不吸烟者增加30%左右,高血压患者发生斑块的风险比血压正常者增高一倍。
颈动脉斑块的预防,应该从年轻时做起
斑块的形成,不是三五天的事情,而是经年累月的演变的结果。从最初的脂质点、到脂质条纹,再到斑块前期、粥样斑块和纤维粥样斑块的形成,需要历经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演变过程。因此,也可以理解,这种经年沉积、蓄积的斑块,岂是能用药物轻轻松松溶解掉的?
我们临床在急性心梗时使用的溶栓药,是针对斑块破裂后,在斑块周围继发形成的血栓而言的。所谓溶栓,是溶解掉几小时内刚刚形成的急性新鲜血栓,而不是粥样硬化斑块。
为了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一定要从年轻时,就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者要尽早戒烟,保持适量的运动。不注意这些问题,很容易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发生了颈动脉斑块,甚至心脑血管疾病。
得了颈动脉斑块,如何降低脱落风险?
如果已经有了颈动脉斑块,也不必过于惊慌。应该根据斑块的大小,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服用他汀类等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长期控制在目标范围。同时,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等危险因素,积极控制体重,增加运动,并远离烟草。只有这样,才能够稳定斑块,降低发生脑卒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