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 | 今晚和“革命引路人”聊了几句天

1980年代的研究生们。网络图片。

1988年,我25岁。

现在一想,那是多么黄金的年龄,可是我当时不这么认为。当时我觉得青春已逝。

那大概是我自哀自怜的毛病所致。由自卑而自大,因自大而生怀才不遇之感,继而自怜自伤,用现在的词汇表达,这是一个“闭环”。

我的自卑不仅因为农村长大,而且也因学历卑微。中专生的“黄金时代”,1980年代初刚刚开始就结束了,我甚至能感觉出,自己在报社,实属“异类”。开始大家看我的目光很“异样”,因为搞不清我是什么来历。一旦发现我既无高等的学历,又无高深的背景,能当记者实属“反常”,有那么几个人看我的眼神反而正常了:正常的冷眼,正常的低看一眼,正常的不放在眼里。

我何尝不知在那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年代,中等师范毕业不仅不足为外人道,更难以无愧于一己之心。说笑时我们也会举例说,师范生可是出过大人物的,不要瞧不起我们。大家哈哈一笑,其实听的人和说的人谁都不把这句话当真。

1980年代的衡水街头。网络图片。

我以前说过,因不甘心“学历缺陷”,1983年我又萌高考之心,也参加了那年突然增设的“预选”,结果大败而归,连高考考场的大门都未能进入。“祸根”还是数学。

我不是没有努力过。那年春天,我找到师范教过我数学的郝造岭老师,说我想重新上他的数学课。郝老师咪咪一笑,说,我教不了你,最好换个老师试试。他推荐给我的女老师,是学校副校长的太太,也是数学教研组的主力。从此我工作时间一有空闲,就跑到隔壁校园去听数学课。记者的生活与工作都无规律可言,我这“数学课旁听生”给老师的印象未免有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某次课间休息,老师走到教室后方对我说,小胡啊,你是一听数学课就困呢,还是我讲得不好?

我知道刚才课堂上打盹儿的事“发”了,只好辩解说,老师您讲得好,是我工作太累,自己底子又薄,虽能认真听讲,就是听着听着就困了。老师说,回去吧,别难为自己了,你和数学无缘。

如今我都忘了那位数学老师姓什么,真是不应该。她说得对,我与数学无缘。可是,与数学无缘,就等于与高考无缘。既然与高考无缘,那你与本科还有缘吗?与“外面的世界”还有缘吗?

那时候,所谓“电大”正兴旺,我却不大看得上。《山西青年》办了个“刊授大学”,我报了名,买了教材,却实在读不下去,只好“肄业”。

1979年,那是一个秋天,中专是我敲开“商品粮”大门的“幸运砖”。孰料几年过去,“幸运砖”又成了不幸的“心病”。时代列车狂飙突进,我渐渐有被甩下的焦虑。

真所谓“天无绝人之路”,世界上有件事,碰巧让我给知道了,那就是考研究生。

高士华如今是社科院近代史所《抗日战争研究》主编。

1982年夏天,报社来了几位河北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其中有位叫高士华。他从来到衡水日报社第一天起,似乎就想离开。他值总编室夜班时,我去聊天,时常见他抱着英语或历史教材划来划去。后来就知道,他是要考研究生。

我听说过“研究生”这个名号,但一直觉得其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与我这中专生毫无关系。这研究生虽然远在天边,但考研究生的高士华却近在眼前,我好奇,就开始打听研究生都考些什么。

高士华说,几个人都考研究生,他们考的科目可能全不一样,得看你报考的是什么方向。

我问,考数学吗?

他说,大部分文科专业都不考数学。

我大惊复大喜。这世界上还有大学招生不考数学这回事?

我感叹道,好不容易有不考数学的好事,我又赶不上。

高士华说,怎么赶不上?你可以考啊!同等学力啊?

我苦笑道,我哪有同等学力?谁会信?

他说,说你有你就有,单位开个证明信就行了。

1984年,他考取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生,我真替他高兴,也觉得因为他的成功,我离研究生这条路仿佛也近了许多。

寒假时,他回报社探访,带回许多思想动向、学界动态和新书消息。邓小平、华罗庚都爱看金庸武侠小说,我是听他说的。“走向世界”丛书和“走向未来”丛书,也是他陆续给我们推荐的。有他在北京,我总算进了京城不再举目无亲。我去石景山区他们的校园找过他,借住过他们宿舍,对研究生之学校生活羡慕不已。

刚才我微信上联系到他,感慨道,你是我考研究生的导师啊!

他说,是革命引路人,不是导师。

我只好跟着他的节奏较真说,研究生导师和考研究生的导师不是一回事。

他开始得意了,说,算是一个航标吧,把你从水深火热中拉出来了。

我说,如果1984年我能和你一起考走就完美了。

要等到高士华考到北京几年之后,1988年10月1日我生日那天的秋月浑圆之夜,我才最终下定决心,要以一个“同等学力”身份,闯一闯中国的研究生考场。

那一天,距1989年2月份的研究生考试还有140天。天下没有人相信我能一举考中。我也不相信。

高士华刚才说,他也到退休年龄了。网络图片。

(0)

相关推荐

  • 【河南】李雨浓《甜》指导老师:赵素平

    甜 洛阳国际书院六年级 李雨浓 甜,分为两种,一种是口中甜,另一种是心中甜. 在一个星期二的下午,一节数学课上,数学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讲着课,我也在下面专心致志地听讲.但是这种状态只维持了一会儿,也不 ...

  • 悼念任茂棠老师

    今天在山西大学历史系77级同学群里得知,任茂棠教授于今天凌晨去世,享年91岁.微信里还说,后事一切从简,在家不设灵堂,不发讣告.三天火化,遗体告别仪式殡仪馆只许7人参加.任老师已住院两个半月,没什么特 ...

  • 胡洪侠|如果没有书店,城市将会怎样

    昨夜二更到苏州.托朋友王道订的酒店,说是在相城区,原属苏州郊县.果然下高速不远就到了,前后远离城市灯火,只有酒店大堂灯火未熄.今早下楼早餐,才发现酒店原来在湖边,风景竟然甚佳. 今天王道做导游,踏访苏 ...

  • 胡洪侠| 范用存牍中的姜威往事

    <范用存牍>,汪家明编,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9月第一版. 此书一套四册,收范用先生存友人来信1800多封.全书按通信人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书后附通信人简介."H-L" ...

  • 胡洪侠|董桥《文林回想录》

    疫情不仅减损人情交往,也耽误书缘缔结.一国之内,因为有诸多电商平台助力,喜欢的书还可以照买不误:一涉境外,麻烦比天大,检疫防疫之严,海关有如"鬼门关.我当然支持对新冠病毒"严防死守 ...

  • 胡洪侠| 台静农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实难”

    <乡愁的理念>,董桥著,北京三联1991年5月版. <乡愁的理念>1991年5月出版,整整一年以后,1992年5月11日,我才买到一册.书中48篇散文小品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有段 ...

  • 胡洪侠|“童年”之后,“读者”也消逝了

    <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美]斯文·伯克茨著,吕世生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版. 今天想重述一下30年前的一堂课.那是1992年的秋天,一位名叫斯文·伯克茨的教 ...

  • 胡洪侠|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港台版“书之书”|之七 “活在书堆下”

    这些天扶助一万多册书陆续走进纸箱.同事问是否需要帮忙,我坚拒.收拾藏书是自己的事,岂能假手于人? 一本一本自书架上取下,翻翻,或不翻,扫一下封面,迅速考虑眼下的分类.分箱,和日后的分楼层.分房间,然后 ...

  • 胡洪侠书话|以一本大书,致谢深圳的大美

    <南寻深圳>序 2014年10月16日 2012年夏,<晶报>创设"独唱团"系列专版,邀请资深编辑记者以专栏作家姿态披挂上阵,在自己擅长领域每周发言,靠鲜明 ...

  • 胡洪侠:牯岭街中年淘书事件

    本文图片均采自网络 [此文写于2013年12月]  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拍成上映二十多年了,我久闻其大名而从来没看过.这次因想着要写牯岭街,在网络里搜资料,只见满屏幕说的都是杨德 ...

  • 胡洪侠:给姜威《色香味居梦影录》写序

    [<色香味居梦影录>,姜威著,胡洪侠编,入选李辉主编的"副刊文丛",年内将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百多年来,中国报纸副刊召唤出一代又一代"副刊分子".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