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
安康普古 18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常)道,(可)非常道;名,可(常)名,(可)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安康译文前言:
用现代汉语(白话文)翻译古汉语(文言文)时,须要注意古汉语的以下特点:
1、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通俗一点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语,可以表达独立的意思,甚至是一句话。
2,古汉字表意十分丰富,每个汉字都有本义、比喻意和引申义三个纬度。在对古汉语的翻译中,什么时候用本义,什么时候用比喻意,什么时候用引申义,要根据具体情况,并联系上下文来确定。当然,引申义和比喻意的使用是最普遍的,在翻译中我们称作意译。我对古汉语的翻译,基本上采用意译的方法。
3、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在古代汉语里叫做句读。用现代话说,在什么地方该停顿是很考究的,它常常是一个人语文功底和语言能力的体现。
4、古汉语比较简练,措辞严谨,常常以一当十。且在东汉造纸术出现之前,书刻不易,古汉语常常在一句话里省略了部分重复出现的句子成分,但并不影响表达效果。读来还觉得语言措辞精炼,但给后世读者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5、古汉语著作没有序言,也不用请人写这写那,吹嘘一番,一般都是直接进入,直奔主题。所以前三段或前三部分往往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和灵魂所在,具有提纲挈领的地位和作用。譬如《大学》、《中庸》和《道德经》等经典。
6、为了便于书刻,古汉语逻辑隐秘,思维跳跃。这一点给平铺直叙的现代人理解古汉语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7、还有现代人读古汉语著作难度最大的一点是:古人说话只说结语,不说缘由。这是后人常常读不懂古人,甚至是歪曲和错误解读古人文章意思的根本原因。
读完《道德经》第一章,我看到了一副太极图。在这副太极图里,我看到了老子从0到1到2到3,乃至到无穷大和无穷小的论述。即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的变化过程。0是无极状态,1是太极状态,2是阴阳的状态,3是阴阳互动的状态,阴阳互动便生成了万物万象。
文章里,老子没有说出“太极”俩字,只是用“常”和“非常”,用“常有”和“常无”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描述。“太极”俩字据说是孔子首创,孔子最喜欢正名,他说“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但是,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孔子的太极里只有“3”,即三才天地人,但老子的太极图里包含有“4”,即:道、天、地和人。在《易经》里,3是阳数,“4”是阴数。阳是外显,是表象,趋于物质,看得见;阴是内隐,是本质,趋于意识,看不见。因为这个原因,后人都说孔子积极入世,老子消极避世。实则是对老子和《易经》的误解。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和老子都在解释易经,不同的是他们俩的取向不同。老子和孔子实则是一体两面,他们俩如同一个太极,在中华文化的天空里滋养和润泽着华夏子孙,叫做儒道相济。
在21世纪,大家将会看到,儒道相济不仅润泽着中华民族,而且她将光耀寰宇,润泽全人类。
安康译文:
道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叫做常道,一种叫做非常道。常道是本质,非常道是现象。现象瞬息万变,常道永恒不变,叫做万变不离其宗!对万物万象的命名和表述也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叫做常名,一种叫做非常名。常名的命名和表述比较接近事物的本质,非常名的命名和表述只是浮于事物的表面,只是抓住了事物的表象。
天地在刚形成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是一片混沌的样子,是“无”的状态。这种“无”的状态是不需要命名的。后来,经过先天一炁的阴阳互动,便产生了万物万象,万物万象自然也包括人类。于是,人们就得给万物万象取名字。本质上讲,天地宇宙从最初的无,到万物万象的出现,到有,到万物万象死亡,又从有回归到无,生生不息,以至于无穷。所以说“无”是奥妙的,“有”是阴阳互动的产物。
本质的有和本质的无,同出于天地时空之中,是天地时空的产物,它们孕育了万物万象。天地时空由“道”所孕育,它们统统是道的孩子。常有和常无非常的玄妙幽深,玄妙幽深哪玄妙幽深,它们是天地万物演化和生灭的两扇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