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结,中医如何看待息肉?“湿”才是万病之源

息肉的自述

一般来说,息肉的生长速度比较缓慢,也很隐蔽,不会轻易暴露自己。

在息肉家族中,最易暴露自己的是声带息肉,它在小如芝麻或绿豆大小时就让人声音嘶哑,因而被及早查出;

鼻息肉长到豌豆大小时才会出现鼻塞、鼻衄等症状,从而被医生看到;

直肠息肉因其易出血、从肛门脱出,而露出“马脚”;

胃上的息肉可以长得很大而患者毫无感觉;

最阴险的是大肠息肉,经常多发分布,平时隐蔽生长,到时“摇身一变”就可成为结肠癌。

痰瘀互结,“湿”才是万病之源

关于息肉这个话题,我一直想给大家写一篇文章,前两天在平台上看到一位灸友问了雨烟老师这么一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这位灸友真的是用心了,他的问题是:息肉与体内湿气过重是否有关?
这个问题提的特别的好,首先可以肯定一点,息肉和湿气绝对有关系,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怎么讲呢?我们还是从息肉的发生开始说起。

对于息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灵枢·水胀》黄帝曰: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对于文中的“肠覃”一词的认识,《证治准绳·杂病》云:“夫肠者大肠也,罩者延也。大肠以传导为事,乃肺之腑也。肺主卫,卫为气, 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疲在内贴着, 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

“息肉”,也就是块多余的“肉”,或叫赘生的“肉”,在人的体内空腔脏器由黏膜覆盖的内表面上,从鼻腔、声带、胃肠、胆囊到子宫、膀胱,都是它喜欢生长的地方。

西医按息肉生长的部位给它们命名,譬如“鼻息肉”、“胃息肉”、“直肠息肉”、“膀胱息肉”等等。如果某一部位长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就叫“多发性息肉”。

息肉,是一种良性的赘生物,常见的有鼻息肉、胆囊息肉、大肠息肉等等,女性还有宫颈息肉也非常多见。一般来说息肉的危害不大,多数只是引起一些局部的不适症状,如鼻息肉导致鼻塞,肠息肉产生腹痛,还有一些息肉平时没有任何症状,直到体检才发现。虽然息肉是良性的,大多数以观察和定期体检为主(也有人选择手术),但也有部分息肉会恶变,转化成癌,所以大家对这种疾病很是担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从中医的角度看,息肉的发病原因包括两类:其一是血瘀,其二是痰凝,这两种情况都会形成有形的肿块。咱们先说说第一种情况——血瘀,血瘀的来源一般来说是因为“气”的因素,如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等,但是在息肉这里,其来源可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还多了另一层原因,就是——痰湿

咱们举例来说明,例如鼻息肉,鼻息肉的发生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先是鼻炎或鼻窦炎反复发作,表现流鼻涕,先是清鼻涕,逐渐变为浊鼻涕,最后形成息肉。这个过程中反复发作的炎症,就是湿气留滞局部的表现,由于“湿”的特点是重浊、粘腻,纠缠不清,很难快速清除,所以久而久之就“因湿成痰——痰阻气机——气滞血瘀”,最后痰(湿)瘀互结,肿块形成,就是息肉了。

鼻息肉是这样,其他息肉也一样,虽然部位不同、症状不一,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上面所说的过程。不信你仔细想一想,是不是都有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这个特点,而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根源就是——湿。

至于“湿”的来源,有从外来的,(因为湿也是外感六淫之一),比如鼻息肉先是外感导致急性鼻炎,肠息肉则是外感不洁之物导致肠炎腹泻,宫颈息肉则是不洁x行为导致妇科炎症。也有湿自体内而生的,如平时肉食、甜食较多,再加上饮酒(膏粱厚味),容易内生湿气,有了内生湿气,再遇到外感,那就“内外勾结、湿气弥漫”了。

至于说经常用点祛湿的药物、食物,是不是就能调理或者抑制息肉了呢?答案是:没那么简单。因为湿只是息肉产生的因素,但息肉一旦形成,其性质就变成了“痰瘀互结”,这个时候再单纯的祛湿,就是杯水车薪了。

艾灸对付息肉有两个优势:

1、安全有效

艾灸就像一把无形的“手术刀”,在避免手术带来的痛苦和风险的同时,悄无声息地让息肉“由大化小,由小化无”;

2、从根治理

艾灸可以对症调理患者体质,从根阻断息肉赖以滋生的土壤,解决息肉反复发作的问题。

治则】调整胃肠气机、祛邪利湿、温肾健脾。

艾灸方法】:使用腰腹部四联随身灸,每天艾灸一次。

取穴】:神阙穴、中脘穴、关元穴、水分穴、天枢穴、中极穴、命门穴、大肠俞、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腹痛加腹结穴,腹泻严重的加梁丘穴,大便下血加二白穴;便秘加大横穴 ,承山穴,如果中气下陷,可以加灸百会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