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蒙古族先祖及历代亲王

阿拉善历代亲王

阿拉善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阿拉善境内的蒙古族由阿拉善和硕特部、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原籍外蒙古的喀尔喀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蒙古各部组成。其中主要的是阿拉善和硕特部与额济纳土尔扈特部。

明朝时期,蒙古分为东部的鞑靼和新疆北部的瓦剌两大部。阿尔泰山以西的瓦剌部当时叫额鲁特蒙古,分为互不统属的四个卫拉特(部):杜尔伯特部在额尔齐斯河流域,土尔扈特部在新疆的塔尔巴哈台山一带,和硕特部在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部在伊犁河流域。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额鲁特由于人口、牲畜的不断增多,卫拉特四部之间为争夺牧场和财产,不断发生争斗。其中准噶尔部势力最为强大,时常吞并其它邻部。为了摆脱准噶尔部的侵扰,避免冲突,其它诸部开始向外迁移,寻求新的牧地。十七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土尔扈特部与和硕特部相继离开了原来的居住地。而和硕特的一部最后落户阿拉善,形成阿拉善和硕特部;土尔扈特的一部最后落户额济纳,也就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其根由就从这里开始,阿拉善两个主体蒙古部落的来源就从这里发端。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与弟兄11人率部由青海向东迁徙,移牧额济纳河流域。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和罗理至京奏请归顺,康熙皇帝赐牧阿拉善地区。自此,和罗理部定牧阿拉善,和罗理等弟兄12人与部众称“阿拉善和硕特部”。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清廷授内蒙古四十九旗之例,置旗编佐领,赐印授札萨克,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这便是阿拉善旗的由来。

苍天般的阿拉善 德德玛 - 红雨伞

哈撒儿(1164-?年)

蒙金时期人,蒙古族,成吉思汗大弟,大蒙古国开国功臣,阿拉善和硕特部蒙古始祖。幼时丧父,同母亲在困苦中度日:长大后勇猛善射,随长兄南征北战,累立大功。在成吉思汗初起时,征讨蒙古高原东部的蔑儿乞、塔塔儿等部,其常为先锋,屡经厮杀,统一高原东部;继而用兵蒙古高原中部,在与克烈部的攻战中,有勇有谋,先以诈降计麻痹王罕,随即率兵突袭尽歼敌军,将高原中部收归一统;随后又进军蒙古高原西部,在与乃蛮部决战中,其统率中军,奋勇冲杀,一举溃敌,终使蒙古高原全部统一,协助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1214年又随成吉思汗攻金,率左翼军南下会攻金中都(今北京),大胜后返回,领封地于大兴安岭北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子孙繁盛,游牧于大兴安岭地区成为明清时期蒙古族强部

乌鲁克特穆尔

北元(明代)前期人,蒙古族,哈撒儿八世孙,阿拉善和硕特部蒙古初祖。北元时期,哈撒儿家族控制着蒙古高原东北部地区,形成了强大的部族势力,常左右北元政局。十四世纪初(约1418- 1425年),当西蒙古卫拉特部脱欢太师与东蒙古阿速特部阿鲁台太师相互攻战时,统领科尔沁部的哈撒儿八世孙阿鲁克特穆尔、乌鲁克特穆尔兄弟发生分裂,乌鲁克特穆尔不满长兄阿鲁克特穆尔独占父之遗产,愤而率部西迁投奔脱欢太师。脱欢太师大喜过望,将女儿嫁给乌鲁克特穆尔,名所部为“和硕特”,成为卫拉特一绰罗斯部的姻亲属部。乌鲁克特穆尔勇悍有智略,以其为首的“和硕特'部,从此出现在蒙古高原西部历史舞台,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明代后期西蒙古强部之一。

固始汗(1582- 1656年)

明末清 初人,蒙古族,名图鲁拜琥,哈撒儿十八世孙,和硕特部著名首领,阿拉善和硕特部家古先祖。其英明果决,富于远略。1628年被拥戴为四卫拉特盟主,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后率部南下,攻取天山北麓丰美牧场,为卫拉特诸部争得更广阔更优良的生存空间。接着又于1637年率卫拉特联军继续南下,经六年多征战,相继占领青海、西藏,攻灭藏巴汗,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和硕特汗国,结束了青藏地区长期的骚乱和战争,推动了青藏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在进军青海时,其与清王朝发生密切往来,年年进贡不绝自视为清朝属邦,1653年(清顺治↑年)被清廷封为“遵行文义敏慧固始开”,为清朝后来充全统一西部领土和稳定西部边腐定了基础。固始汗于1656年病死于西藏拉萨和硕特汗宫。

和罗理(?--- 1707年)

清顺治康熙年间人,蒙古族,固始汗嫡孙,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一任扎萨克。其父为固始汗第四子巴延阿布该阿玉什,固始汗南下青海时,他随父留牧天山北麓,后受准噶尔部喝尔丹压迫,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冬率所部万余帐南走青海,归附清廷。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廷划以贺兰山为中心的阿拉善地区为之驻牧地,其甚为感激,诚心效力,率所部随清军北上征讨准噶尔部,披坚执锐,冲锋在前,立有大功,被封为多罗贝勒。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平定准噶尔部之后,清廷在阿拉善地区统计人口、编制佐领、重勘地界、颁发扎萨克印信,正式建立阿拉善和硕特旗,成为直隶清廷中央的特别旗,任之为第一代旗扎萨克。其居扎萨克之位十年,在巩固清朝北疆开拓阿拉善旗政上建树颇多,为阿拉善旗治首创者。和罗理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病故。

阿宝(1683- -1739年)

清康乾时期人,蒙古族,和罗理第三子,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二任扎萨克幼时随父游牧阿拉善地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入北京皇宫,康熙四+二年(1703年)娶庄亲王博果铎第三女,授和硕额驸,賜第京城,任御前行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父和罗理病故,其于康熙四十八年袭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二任扎萨克多罗贝勒,携郡主福晋归旗掌政,住沙日布日都王府。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率阿拉善骑兵随右卫将军费扬古征讨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又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从平逆将军延信入西藏驱逐准军护送七世达赖喇嘛入藏坐床,前后奔走西北战场达七年之久,以累立军功于雍正元年(1723年)晋升多罗郡王。雍正七年(1729年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再叛西北,其又率阿拉善劲骑再次从征,叛乱平定后统兵驻防青海。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帝赐城定远营,雍正十年其率所部回旗后将王府迁入定远营,整顿旗务,休养生息。阿宝于乾隆四年(1739年)病故。

罗布藏多尔济(1734- 1783年)

清雍乾时期人,蒙古族,阿宝次子,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三任扎萨克。幼时住阿拉善王府,五岁与庄亲王允禄第八女订婚,六岁(乾隆四年1739年)父阿宝病故,降袭扎萨克多罗贝勒。乾隆帝念之幼孤,特命其母子来京城居住,收养宫中与皇子们一道读书。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人完婚,次年同福晋县主回旗掌政。从乾隆二十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5-1759年),亲率本旗劲旅,同清军大队转战天山南北,其任参赞大臣,所部勇悍善战先剩灭北疆准噶尔部达瓦齐之叛,继平定南疆大小和卓木之乱,为统一新疆屡建大功,次第晋升为郡王、亲王,并准“世袭罔替”,又绘像紫光阁,成一代名将。战胜归旗后,又励精图治,大力整顿旗政,发展经济,扩建王府,又于北京扩建罗王府,成为阿拉善和硕特旗历史上最繁盛时期。其亦成为本旗诸王中最著名的一位,故后世台吉多取其首音,以罗为姓。罗布藏多尔济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故。

旺沁班巴尔(1755- 1804年)

清乾嘉时期人,蒙古族,罗布藏多尔济长子,阿拉善和硕特旗第四任扎萨克。幼居罗王府,习武学文,刚直敢言,颇具乃父风。长成后先娶荣亲王永琪女为福晋,继娶履郡王永城女为福晋,惜皆早死无子,授多罗额驸,任御前行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父罗布藏多尔济病亡,其回旗继任第四任扎萨克和硕亲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从兵部尚书福康安进剿甘肃回族起义军,率阿拉善骑兵为前锋,立有大功,深得乾隆帝夸赞,授宁夏副都统,继升任宁夏将军。其励精图治,严整旗政,发展经济,使磴口.带农业开发极具规模,粮产丰饶;定远营商业至为兴盛,铺店达一百余家:又开拓盐运水道,岁售盐之利竟达白银八千两:继续发展了乾隆以来阿拉善和硕特旗社会经济繁荣局面。旺沁班巴尔于嘉庆九年(1804年)病故。

玛哈巴拉(1760- 1832年)

清乾道时期人,蒙古族,罗布藏多尔济次子,旺沁班巴尔胞弟,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五任扎萨克。幼居罗王府,从父兄学文习武,性格温和,柔中有刚。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娶庄亲王第八子辅国公弘融次女,授多罗额驸。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从兄征剿甘肃回族起义军,以战功授“公品级一等台吉”。嘉庆九年(1804年)其兄旺沁班巴尔病故无子,其继为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五任扎萨克和硕亲王,又为御前行走。道光六年(1826年)后,新疆张格尔、卓玉素普相继叛乱,其督办鸵马数千及大批军需物资支援前线,为平叛作出重要贡献,深得道光帝赞赏,议加二级。掌阿拉善和硕特旗之政后,改革区划,设三十四巴格,继续发展经济,尤其是大规模修缮王府、庙宇、城池防卫、城外商业街等,使定远营持续繁荣发展。曾绘《阿拉善盛事图》六幅于寺庙之壁,可见其文治亦有成就。玛哈巴拉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病故。

囊多布苏隆(1780- 1844年)

清嘉道时期人,蒙古族,玛哈巴拉长子,阿拉善和硕特旗第六任扎萨克。幼居北京罗王府,道光四年(1824年)娶顺承郡王伦柱十一女为妻,道光五年任乾清门行走,道光十年赏贝子衔。道光十二年(1832年)父玛哈巴拉病故,继为阿拉善和硕特旗第六任扎萨克和硕亲王。从道光十二年到道光二十四年,其居扎萨克之位十二年,因常住北京任职宫廷,旗政建树无多.时阿拉善社会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农业垦种持续发展,渠道溉田日渐其多:商业依旧繁荣,与内陆和喀尔喀交流有增无减;盐业采运规模渐大,煤矿开采时断时续。社会最大的变化是汉回人口逐渐增加,既有利于蒙汉人民的交流发展,也使旗政治安管理方式呈现出新的变化。其一生崇佛,任期庙宇多有修缮,全旗喇嘛人数竟达四五千人之多。囊多布苏隆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病故。

贡桑珠尔默特(1806- 1876年)

清嘉庆至光绪年间人,蒙古族,囊多布苏隆长子,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七任扎萨克。幼住阿拉善王府,长成后协理旗政。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父病逝,袭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七任扎萨克和硕亲王。次年娶宗室镇国公奕果第十四女为福晋,继为御前行走。道光三十一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其督导旗民捐献驼马,支援清军作战,受清廷嘉奖。同治二年(1863年)其奉命派旗兵出击甘陕农民起义军,在宁夏平罗遇伏,伤亡惨重,震惊朝野。同治八年(1869年)甘陕回民义军围攻定远营,历时三月,回军败走,定远营遭兵燹损失巨大。光绪元年(1875年)支援左宗棠军平定新疆阿古柏之乱,输送驼马,开通粮道,为维护国家统-多有贡献。其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掌政之初尚能勤于旗务,后渐懒散荒疏,又逢时代风云变幻,致使阿拉善和硕特旗社会经济每况愈下。贡桑珠尔默特于光绪二年(1876年)病故。

多罗特色楞(?- 1910年)

清道光至宜统年间人,蒙古族,贡桑珠尔默特次子,阿拉善和硕特旗第八任扎萨克。幼生阿拉善王府,经清代晚期社会动荡历练,熟谙世事,善于应变。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头等台吉衔任乾清门行走,光绪二年(1876年)父病故,装为阿拉善和硕特旗第八任扎萨克和硕亲王,同年娶肃亲王华丰第十七女为福晋,继为御前行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在其暗中支持下尽驱磴口三盛公天主教堂神甫: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受清廷压迫赔偿教堂土地银两,使本旗蒙受重大损失。光绪三十年(1904年)受维新派“自强求富”思想影响,与山西、甘肃盐运机构签约,租售本旗盐池,年获白银数万两,缓解旗府财政窘境。宣统元年(1909年)上书清廷,提出开放阿拉善,兴办垦务、矿务、盐务三大实业,以富国强边抵御外侵的进步主张。其秉旗政三十四年,正逢乱世,殊少作为。多罗特色楞于宣统二年(1910年)病逝。

塔旺布里甲拉(1870- 1931年)

清末民国年间人,蒙古族,多罗特色楞长子,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九任扎萨克。幼生阿拉善王府,长成后娶清宗室克勤郡王之女为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御前行走,宜统二年(1910年)父病故,继任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九任扎萨克和硕亲王。就任后第二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宁夏哥老会攻占省城,成立宁夏军政府,欲北上攻取定远营,定远营内哥老会员亦群起呼应,形势危急,但终被其瓦解弭平。民国初期,举国动荡,蒙地惶惶不安,1914年其任北洋政府“西蒙宣抚使',巡视安抚内蒙古西部各盟。又于1922年被国民政府任为蒙藏院总裁,掌国内蒙藏事务,为历代旗王在中央所任最高职衔。其在旗内逐步推行新政,诸如开办警务、兴办教育、成立商会、设立邮政等,使旗治渐有改观。1927年本旗发生政变,即“小三爷事件”,旗府被推翻,定远营失陷达七月之久,最终又为其瓦解弹压,举旗重归平稳。塔旺布里甲拉1931年病逝于北京。

达理札雅(1906- 1968年)

清未至共和国初期人,蒙古族,塔旺布里甲拉长子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任扎萨克,思想开明进步,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幼生阿拉善王府,后住北京罗王府,1925年与清光绪帝之弟载涛次女金允诚在北京结婚,1931年其父亡故,继任阿拉善扎萨克和硕亲王之位。1932年返旗掌政,对阿旗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进行一系列变革,为广大民众所拥护。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为宁夏军阀马鸿逵所诬,被国民党软禁兰州七年旗政由之半废,但仍嘱全旗倾力支持抗战。1944年返旗重新执政,为国民党所控制,又逢解放战争,难以振作。1949年9月解放军进军大西北,其拒绝国民党令之组织旗兵与解放军对抗、拒绝迁往台湾、拒绝德王分裂祖国逆行,毅然率本旗举行和平起义,投入人民阵营。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阿拉善旗人民政府主席、宁夏省副主席、巴彦淖尔盟盟长、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等职,为人民革命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68年11月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资料来源:《清代阿拉善定远营》及网络   尼玛编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