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石绿”:你还要让我们吃多久?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披露,今年以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农业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7个专项治理行动,其中包括对水产品市场“三鱼两药”的专项治理。同时,还开展了畜禽水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兽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农业部表示,“三鱼两药”整治,重点是解决鳜鱼、大菱鲆和乌鳢非法使用禁用药物孔雀石绿、硝基呋喃问题。二者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被非法添加到鲜活水产品的目的在于“杀菌,防腐”。(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

笔者很爱吃鱼,但知道吃鱼可能致癌,吃鱼变成了一种冒险。这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在微信群,几乎每天都有类似“快来看,太可怕了”之类的“调查发布”,其中有大量的是关于食品安全的。我知道,这与在朋友圈弥漫开来的某种食品“恐慌”有关。看到这些,心里总会有两个“我”打架。一个说,“疑罪从有”,还是用排除法吧,压缩食物选择范围,凡疑似有毒有害的就少吃别吃了;另一个说,说得倒轻松,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何来全面营养?该吃吃,该喝喝。再说,“一顿不吃饿得慌”,比起可能吃出癌症的未来,更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再好的保健意识,也抵不过“人要吃饭”的真理。今天西北风也因为有霾不能“喝”了,你总不能就这样自绝于世吧?

如今中国人的餐桌,就是这样充满着无奈。这种无奈,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环境被污染的结果,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心、人性被污染的结果。这些年,“毒奶粉”、“毒大米”、“瘦肉精”、“地沟油”……几乎构成了“系列”。人们防不胜防,只恨自己不能成为明察荼毒的专家。

我们不可能都成为专家,所以,公众最大的指望是监管的给力,比如重典治乱。事实证明,每一次重拳出击的专项整治,都会立竿见影。然而,由于缺乏多方合力的长效机制,被整治过的问题,总会出现反复,有的甚至出现报复式反弹。比如食品违法添加剂问题,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不知道吃了多少年“孔雀石绿”,现在,重拳整治“三鱼两药”一年后,仍要吃下去。重拳下的非法添加依然多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需求决定市场,“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其在治病效果上的无可替代性。资料显示,孔雀石绿是有毒的三苯甲烷类化学物,可以致癌。但由于它针对鱼体水霉病和鱼卵的水霉病有特效,针对鳃霉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斜管虫病、三代虫病和其他一些细菌性疾病都效果也很好,现在市面上还暂无针对此类细菌性疾病的特效药物。这就给“孔雀石绿”等违禁药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孔雀石绿”是致癌物质,其无可替代性也不能成为使用违禁药的理由。“孔雀石绿”,你还要让我们吃多久?这是消费者心痛挥之不去的大问号。

主要措施仍是三个方面:其一,加大行业自律。可根据专家建议,将水产品追溯系统纳入行业强制性标准,尽快全面普及。其二,强化执法监督,让新食安法“长牙”。对使用违禁药的行为露头就打,情节严重者,从重追究其刑责。其三,发动群众参与监督,对举报有功者论功行赏,群防群治,打一场保卫舌尖上安全的“人民战争”。这样,就能形成专业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环境,织就遏制防范使用违禁药物的地罗地网。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在这方面的探索,可圈可点。如北京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可了解到水产品生产环境监测信息、水生动物疾病监测信息、水产投入品监测信息(药)以及水产投入品监测信息(饲料);上海的“准出制度”,可针对经指定道口入沪的动物及其产品,建立了查证验物、防疫消毒、实时追踪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广东省各级财政加大了投入,以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水产品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水产品追溯制度。

吃得安全,有多重要,无须赘述。舌尖上的安全,怎么重视都不过分。非法使用“孔雀石绿”等药物的行为,确实存在着点多面广、追溯难、根治难等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下定决心,且使出“洪荒之力”加以治理,办法一定比困难多,告别吃“孔雀石绿”日子,离我们就一定不会太久。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号看法。凡在本号发表文章均遵循此规则,同时需遵守党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

各位粉丝:这里也是您的平台。转载请联系,欢迎合作。


评论是一种态度,评论是一种思想,评论应该是一种正能量。

亚波评论,聚集有温度的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