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楼 | 当妈以后,才读懂了王夫人

不当家不知油米贵,不当妈不懂慈母心。

少时读红楼,极其讨厌王夫人,觉得她简直就是女版的法海,没有情趣,不懂爱,整天板着个脸,尤其对那么美好的黛玉,没有表现出喜爱来,还害死了金钏和晴雯。说她十恶不赦都不为过。

直到我也当了妈,而且我的孩子也和宝玉一样经历了青春期,再次深读红楼,我彻底推翻了以前对王夫人的看法。

放下对宝黛恋情无上伟大的执念,把关注的眼光放到整个贾府,我发现,王夫人不讨喜,是因为她有两重罪。

第一重罪,她不聪明,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笨。

第二重罪,爱子心切,在护犊子的心理上,和天下母亲一样犯糊涂。

1

先来看看王夫人的第一重罪:笨,用贾母的评语来说,就是“木头人”

受曹公对女孩的推崇所影响,我们很容易对书中人物尤其是女性角色贴一个“都是聪明人”的标签,无论是美丽而又美好的女孩,还是丑恶而又可恶的婆子,她们都有一颗聪明的脑袋。

王夫人却是个例外。

她的不聪明,主要表现在没有悟性,对人对事的理解,一定要说得很直白才能懂,这正应了贾母所评的“木头人”,心是实的,没有窍。什么是窍?黛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如果要玩心机,黛玉是重量级的,王夫人连业余都排不上。

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抄检大观园,因为没抄宝钗,为了避嫌,宝钗第二天就搬了出去。至于为什么搬出去,大家心知肚明,不但书中聪明的王熙凤、探春、尤氏、李纨都知道,还有绝大多数读者也知道。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多简单多直白啊,可王夫人就是想不到。

不但想不到,她还巴巴地去问王熙凤:“他这去必有原故,敢是有人得罪了他不成?那孩子心重,亲戚们住一场,别得罪了人,反不好了。”

我想此时王熙凤内心一定闪过一句话:还有谁得罪他了?还不是你老人家?

王夫人毕竟不是邢夫人,没有“左性”,姑侄说话也不必忌讳,王熙凤就直说了:“我想薛妹妹此去,想必为着前时搜检众丫头的东西的原故。他自然为信不及园时的人才搜检,他又是亲戚,现也有丫头、老婆在内,我们又不好去搜检,恐我们疑他,所以多了这个心,自己回避了。也是应该避嫌疑的。”

这话说得够直白了吧?只有这样,王夫人才能听明白。“王夫人听了这话不错,自己遂低头想了一想,便命人请了宝钗来分析前日的事以解他疑心,又仍命他进来照旧居住。”

这就再次体现她笨了,彼此心知肚明的事,不必要再分析来“解他疑心”,而且居然“命他进来照旧居住”。王夫人是真不明白抄检大观园造成了什么影响,只当它是件很小的家务事,自然也不懂得从这件事上去反省做法是否有不妥之处。

这就是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聪明人懂得把事做周全,既达到目的,又尽量减少负面影响。笨人却只想着要去做这件事,至于后果,完全想不到。

笨人要玩心机,在宫斗剧里绝活不过第一集,一出手就被人玩死了。抄检大观园,连历来偏向她的探春都公然抗拒,而且事后还发表宣言,这不是明着和王夫人作对吗?如果王夫人稍微有点心机,在大观园里安插几个耳目,这些言行王夫人马上就知道了,探春才会有好下场?

王夫人为什么会这么笨?这与她所受的教育有关,也是能嫁给贾政的原因:她是标准的儒家夫人

用现在的观念来看,儒家对女性的要求,是反人性的,不仅要三从四德,还要大气,不能有妒忌心,包括孝顺公婆、允许和操办男人纳妾,对妾室所生的孩子视为己出等。

这些,王夫人都做到了,尤其是对赵姨娘,除了宝玉被贾环恶意烫伤那一次,再没见她为难过赵姨娘。她和赵姨娘之间,也没有矛盾。赵姨娘作妖要害死宝玉和王熙凤,也没见顺带把王夫人算进去,足见赵姨娘对这个正室夫人是服气的。

标准的儒家夫人,品性端方,不会玩心机,自然也不会去揣摩别人的心思,一切都要摆在明面上。这正是旧时代女人的典范:笑不露齿,话不高声,不说是非,不凑热闹,一切以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为念,也就是为男人经营好大后方,不让男人的后院起火。

王夫人都做到了,贾政要么出长差,要么在家里和清客们聊天喝茶,从来没为家事操心过,除了痛打宝玉那一回。

2

宝玉,是王夫人的痛,也正是因为宝玉,让我看到了一个儒家之外的母亲,母爱之天性。

外人看王夫人,真是享福人,娘家背景好,嫁得好,又能生,有儿有女,女儿还当了贵妃。可是,我却看到了她的无奈,一位母亲的无奈。

长子贾珠早逝,一直活在大家的传言中,根据传言来推断,他很有可能是被贾政逼死的。贾政为什么逼他?为了实现贾政想要实现而未能实现的愿望:科举。

以科举的方式走仕途,是件光宗耀祖的事,而且对于贾府来说,爵位袭到了第五代,也需要有人担起中兴的责任了,这个责任就落到了贾珠的身上。

可是读书这种事,是有天赋的,逼是逼不来的。做为母亲,只能看着儿子在重负下煎熬而无能为力。因为,在儒家制度里,父亲教育儿子,母亲是没有发言权的。贾政打宝玉时,王夫人除了哭,什么都做不了,拦都不能拦一下,只有贾母出面才能制止。

所以说,宝玉是幸运的,正因为有了贾珠的前车之鉴,他才受到了贾母的保护,不再受苦读的逼迫。

女儿进宫当了贵妃,当娘的是不是很开心?理论上应该是这样,可是,元春省亲时,“满眼垂泪,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并说:“当日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元春晋封贵妃,对贾府甚至是四大家族都带来了荣耀和权势,他们只关心元春飞得高不高,只有当娘的关心她飞得累不累,更多的苦楚和不容易,也只有当娘的最清楚。

最后再来说宝玉。

三个孩子,只有一个还留在了身边,却偏偏是个“孽根祸胎”,而且被贾母惯成了“混世魔王”。对这两个标签,我不认为王夫人是故意说给黛玉听的,而是她内心的真实感受:有这样的儿子,她也很无奈啊。只求能尽量少惹事了,所以给黛玉打个预防针,尽量做到彼此安好。

她最无奈的,是对宝玉失权,监管和教育她都没有权利,一面是婆婆的溺爱,一面是丈夫的严苛,她两边都得顺从。现代有多少女人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婆婆对立?王夫人不能这样做,她只能顺从,心痛也只能受着。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护儿子不被有心之人带坏,这就有了金钏事件和晴雯事件。

父母对儿子的教育,都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导向的。前面提到过,王夫人是标准的儒家夫人,所以儒家的价值观,就是她的价值观。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不仅因为它对人性的揭示无比深刻,还因为它是百科全书,要读懂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底蕴。比如要读懂贾政和王夫人,就必须了解明清时期的儒家文化。

金钏之死,源于她说了一句:“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这句话让王夫人瞬间发怒,“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在明清的儒家文化里,金钏的行为,属于“奸邪淫盗”了。只要是当娘的就能懂,如果听说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与这样的同学为伍,会觉得天都要塌了,急着赶紧救火,千万不能把自己的孩子给带坏了。

于是,金钏免不了被撵出去的命运。撵出去,就是把她与宝玉隔离,不能再让她影响自己的宝贝儿子。

抄检大观园也是同样的道理,起源是一个淫秽物品绣春囊,正好儿子又到了青春期。我就不信,哪位母亲在自己读初中的儿子书包里发现了小黄书或A片会不着急。

着急怎么办呢?联系老师,查!

王夫人也一样,于是有了抄检大观园。

前面说了,王夫人是个笨人,考虑问题很单一,再加上爱子心切,容易关心则乱,于是被人钻了空子。所以,作者在“抄检大观园”前面加了三个字:“惑奸馋”

听说老师要查坏学生,全班同学都开始亢奋,尤其是那些平时老被出风头的人打压的学生。于是各种小报告到了老师那里,谁谁和谁谁在早恋哪,谁谁谁谁背后说老师坏话啦,各种奸佞小人的馋言,就这样把王夫人给迷惑了,这就叫“惑奸馋”

再强调一下,王夫人是个笨人,木头人,没有心机,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何况她还亲眼见过晴雯骂小丫头,正符合王善保说的“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等到把晴雯叫过来问话,她偏偏又是“钗軃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在王夫人的儒文化价值观里,这就是“浪样儿”,是不正经的女人才会有的样子。

好,坐实了,难怪园子里有绣春囊那样的淫秽物品出现,原来有这样“妖精样的东西”。怎么办?撵!把有这方面倾向的都撵出去,把她们和宝玉隔离,绝不能让她们带坏了我的宝贝儿子

都说母爱是无私的,其实这种无私只针对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越无私,在有冲突的时候,对他人就越自私越苛刻,这是母爱之天性。

4

但是,王夫人的母爱又已经达到了超越的地步,已经是博爱了。

很多人质疑王夫人不喜欢黛玉,如果仅从黛玉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因为她们的互动不多。但如果从全书来看,会发现王夫人和谁的互动都不多,除非是别人主动去找她。

这与她安静木讷的性格有关。所以,我们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她对人是否有关心和爱。

对探春这个小妾生的女儿的关爱就不说了,因为容易让人认为是有目的。我想拿一个跟王夫人毫无利益冲突的人来说,那就是二姑娘迎春。

贾母喜欢收养女孩,把贾府的女孩都集中到自己身边,但实际的抚养人,其实却是王夫人,是王夫人给了她们缺失的母爱。虽然书中没有进行过相关描写,但从迎春身上,我们能看出来。

迎春误嫁中山狼孙绍祖,第一次回娘家,“哭哭啼啼的在王夫人房中诉委屈”。我们知道,受了委屈,从常理来说,都是找最亲的人哭诉,是心理上最亲的人,绝不会找与自己的心理有距离的人。迎春回娘家,不找继母,不找祖母,却来找王夫人哭诉。这说明,在她心里,王夫人才是最亲的人。

如果没有平时的关爱,这份亲密从何而来?

还有一个以往读书总是忽略的细节:

芳官等人被撵出去后,“寻死觅活,只要剪了头发做尼姑去。”这种事情,王夫人完全可以不管,你们爱干嘛爱干嘛,懒得伤神。但王夫人“因思芳官等不过皆系小儿女,一时不遂心,故有此意,但恐将来熬不得清净,反致获罪。”

这句话可大有文章,还记得那个与秦种私通的智能儿吗?尼姑庵想进容易,想出就难了,如果现在一时赌气进去,将来又有别的想法,就难脱身了,“反致获罪”,是会犯罪的。有这一番思虑,说明王夫人的博爱已经不仅是对家里人,连当初被自己赶出去的几个戏子,她都要从长辈的角度为她们思虑。

结果,芳官等“立定了主意”,一定要出家,“王夫人见他们意皆决断,知不可强了,反倒伤心可怜,忙命人取了些东西来赏了他们,又送了两个姑子些礼物。”读得越深入,发现曹公特别注意细节,为什么送两个姑子礼物?希望能善待这几个丫头。

无论从身份上还是从人物关系上,王夫人都没有理由去关爱这几个戏子,但她又是为她们的未来考虑,又是给她们钱财,这不是博爱是什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王夫人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保留着善良与无阶级界限的天性,对芳官等的爱护,和当初对刘姥姥的关爱一样,只希望她们能过得好一点。

读懂她这些,只因为我也是一位做娘的人,从当妈的角度去看王夫人,她不但不再是面目可憎的法海,而且是一位有大爱的慈母。

也因为读懂了王夫人,才理解了“少不读红楼”,没有对生活的感悟,没有见识为底蕴,读红楼,就只能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谨以此文,献给母亲节,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

母亲节快乐

2018.05.12

(0)

相关推荐

  • 贾政为什么那么恨贾宝玉,不让王夫人拦着,真要下狠手打死他?

    贾宝玉由于忠顺王府上门讨要蒋玉菡,对贾雨村接待不周,以及金钏儿投井自尽等一系列问题,被贾政忍无可忍,放倒后直要打死为止. 贾政对贾宝玉的"恨",是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和绝望.没有父亲不 ...

  • 贾府几百年从来没有的事儿,为什么发生在王夫人身上?

    薛宝钗如果嫁过来,贾府要出很多聘礼,作为贾府的管家,银子的进出和筹办那都是王熙凤的事,加上宝钗一旦嫁过来,贾府管家的差事就会落到宝钗身上,黛玉如果嫁过来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你觉得王熙凤会喜欢谁?宝钗需 ...

  • 智勇双全与可爱不易兼得,但贾探春做到了

    之前聊柯镇恶大侠时说过:一个人够不够侠气,看其对待强者与弱者的姿态可知. <红楼梦>的女孩子里,我第一喜欢的是平儿:周全尤二,辅佐凤姐,帮衬姐妹们,尤其对刘姥姥,刻意照顾,却不显施惠之态: ...

  • 读《红楼梦》:做了父亲后,才读懂了贾政的苦心

    作者:韩雪丽 (贾政,贾宝玉) (一)祖母和母亲多慈爱 贾宝玉最怕的是哪个,是父亲,最烦的是哪个,是父亲,他躲着父亲,他眼里的父亲,破坏了他童年的美梦,童话般的童年里,却有个凶恶的父亲,让他做恶梦. ...

  • 小时候背过的诗词,长大了才读懂是人生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年少懵懂,只知诗美,不解其意,囫囵吞枣,一通乱背. 然而,当岁月轮转,青丝成白发,才恍然惊觉 年少时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竟有着催人泪下的力量. 小时候学过的诗词,长大后才读懂是 ...

  • 人到中年,才读懂了真正的曹操

    少时,看三国演义,主视角皆在刘关张三人身上,看见曹操,只觉得曹操所做实在是天怒人怨,因疑心杀害友人,又因父死而屠城,仿董卓挟天子令诸侯,捡时运计谋大破袁绍,大军南征浩浩荡荡持强凌弱,却被两家联军打了个 ...

  • 九首人生诗词丨走过半生,才读懂其中真意

    有一些诗词,初读不以为意, 走过半生,才明白其中真意. 有一些诗词,总能在风月的长河中, 愈发闪亮,给人以感慨. 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 清-纳兰容若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 ...

  • 回不去的小时候,中年才读懂是人生

    解读:云晞| 朗诵:一凡 原著:林海音 巴尔扎克在<于絮尔·弥罗埃>这本书里写过一段话: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 ...

  • 十首诗词,走过半生,才读懂其中真意!

    人生是什么? 人生是一段奇妙的旅行,就在那一去无返的火车上.无法回头,后悔没用,即使走错了,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 我们无法左右人生,却可以从容心态. 心无挂碍,最是自在 <牧童诗> 宋·黄 ...

  • 九首诗词,走过半生,才读懂其中真意

    有一些诗词,初读不以为意,走过半生,才明白其中真意. 有一些诗词,总能在风月的长河中,愈发闪亮,给人以感慨. 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 清·纳兰容若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

  • 转:十首诗词,走过半生,才读懂其中真意

    人生是什么? 人生是一段奇妙的旅行,就在那一去无返的火车上.无法回头,后悔没用,即使走错了,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 我们无法左右人生,却可以从容心态. 1 心无挂碍,最是自在 <牧童诗> 宋 ...

  • 十首诗词,走过半生,才读懂其中真意

    人生是什么? 人生是一段奇妙的旅行,就在那一去无返的火车上.无法回头,后悔没用,即使走错了,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 我们无法左右人生,却可以从容心态. 1 心无挂碍,最是自在 <牧童诗> 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