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叹

写作之余,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望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从文字通告、从病人选择,感到了坚守中医的艰难。

大学内的招牌,充满了实验室的气息,医院内的导向,把病人引往了形态医学。草坪上,听到的读书声是英语单词,不是《黄帝内经》、《伤寒论》,也不是中药性味、方剂药物;医院里,西药、中成药房前,人们排队取药,中药房门庭冷落,在近一刻钟的时间里,除了三个取已经配好的中药外,居然没有一个前来捡中药的病人。

望是国家重点、三级甲等中医院,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医院,中医的主要手段-汤剂的欢迎程度,不如个体中医。绵阳的个体中医,有些没有西药、没有中成药,更没有检查的仪器,病人却是门庭若市,基本都是熬中药的,有的挂号还挂到了二月之后。我走到医院的中药房窗口,数了数已经调配好的中药,绝大多数都在七剂以上,不禁纳闷,在顶级的中医院中,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都很高,病势之辨都比较准确,能够做到“效不更方”,但为什么中药这样不受欢迎呢?

中药是“随证治之”的主要手段,顶级中医院的中药房都如此冷落,中医未来的路在哪里?

但愿这走马观花、粗浅之见,是个人的错觉,实际情况,要乐观得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