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及南五味子鉴别

写在前面

于市场上收集到三种性状略有差异的五味子,我们来对五味子做一个学习了解。

在临床应用中,南北五味子均统称为五味子,在处方用药上较为混乱。

古代本草考证

《新修本草》记载:“其果实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也”。

《本草经集注》记载:“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过酸”。

高丽(今朝鲜半岛古代国家)出五味子,与今之东北产五味子相似,品质较高。

李时珍谓:“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良”。

《本草蒙筌》记载:“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妙”。

医学古籍考证

张仲景在其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次用到五味子。

并多次用干姜、细辛、五味子为基本组合治疗风寒、寒饮在肺之咳喘,取得了卓越的临床效果。

由此推断,张仲景临床应用的五味子很可能是南五味子,以取其温寒化饮、收敛止咳之功。

历版药典

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首次收录了五味子,

并描述其功能为“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

但五味子药材来源仅有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nensis)。

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

五味子的来源较前版增加了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

并将功效更改为“敛肺,滋肾,生津,止泻”。

后续几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收录了五味子来源植物:为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

但并未将两者严格区分,都作为中药五味子的药材来源。

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首次将来源于木兰科植物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作为2个品种分开收载。

分别称为“五味子”和“南五味子”。

但对两者功效描述却同为“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一直延续到了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南北五味子的差异

从性状特征看:

五味子,表面显红色、紫红色。

皱缩油润,果肉柔软。

南五味子,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

皱缩干瘪,果肉紧贴种子上。

从显微特征看:

五味子果皮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

南五味子果皮表皮细胞,垂周壁不呈连珠状增厚。

从有效成分看:

五味子特征有效成分:为五味子醇甲,

南五味子有效成分:为五味子酯甲。

2020版药典上的南北五味子
01
不同点

【基源】

五味子: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南五味子: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含量】

五味子:本品含五味子醇甲(C24H32O7)不得少于0.40%。

南五味子:本品为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五味子酯甲(C30H32O9)不得少于0.20%。

02
相同点

【性味与归经】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能与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2~6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五味子与南五味子鉴别要点 桑缓 乔文革 毕春玲 李爱群 山东省威海市药品检验所

(2)南北五味子古今功效的考证杨钰潇张明晓白羽琦李化杨敏杨滨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3)中国药典2020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