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景区9:仁寿殿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
进入东宫门后,从仁寿门进入仁寿殿 。
进入东宫门后,从仁寿门进入仁寿殿 。
照壁前有两块高大的太湖石,都是从圆明园遗址公园搬来的。民间传说分别像猴,像猪;人称“猴石”、“猪石”。
仁寿殿正中矗立着一块巨型南太湖石峰,连石座高约5米,宽2米,正面欣赏该石,酷似一鹤发童颜的老人,因而又称寿星石。石背面孔洞沟壑繁密,颇具山川灵秀之美,周围以汉白玉栏杆维护,下衬六角须弥汉白玉石座。寿星石于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在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内)移来。色青圆润,造型奇特,状如寿星,俗称寿星石。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
仁寿殿在室内装饰上突出一个“寿”字,在南北暖阁山墙上,分别挂有一个巨大的条幅,幅上是百只蝙蝠捧着一个“寿”,字,寓意“百福捧寿”。在殿中宝座后边的屏风上,一共雕有二百多个寿字,用不同写法精雕而成,把一个寿字书写得穷工尽趣。仁寿殿四周房檐的滴水瓦上也刻上了寿字图案,两侧各七十八个,前后各一百二十八个,共计四百十二个寿字。
排列于仁寿殿前的铜龙铜凤,是帝后举办朝会时点燃檀香之用。当腹内燃起檀香时,香烟即从龙凤口中袅袅冒出。我国古代历来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习惯的设置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但慈禧掌权后,便将龙凤位置颠倒,“凤在上,龙在下”,以显示她的权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