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造型设计之方器
紫砂造型变化万千,其中方器是其中最基本的塑型,而一把实用又美观的方器作品,是要达到线条利落、比例精准、明秀挺快、力度到位的要求的,因为方器的制作难度高因而其生产量相对较少。
一、要看有“力”
这是一把方器茶壶最重要的直观特征。为什么清代黄玉麟创作的“铺砂斗方壶”,现代顾景舟创作的“僧帽壶”能被收藏家和行家青睐、追棒,就是因为它们看上去非常有力,似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线条有力、角度有力、衔接有力、虚实对比有力,作品厚重。
二、要看有“角”
所谓方器茶壶,就是用数学立体几何概念来衡量的。比如潘持平老师创作的“砖方器”是用四片泥片镶接而成,角度端庄,嵌接合理,是一件上乘之作。这里说的“角”,不仅是角度的意思,而是一个气度,也就是上下左右,线面界定明显,角度协调,对称均称。
三、要看有“粒”
紫砂方货对泥料要求比较严格,通常以“拼紫”,“底漕清”等掺以码数适当的砂粒为宜,烧成后让砂粒在壶身上似隐似现,反而让人感到老而不枯、新而为嫩、粗而不润、娇而不艳的混沌感觉,这就是方货区别于一般其它种类紫砂壶的工艺特色。
四、要看有“度”
构思要合理,比例要得当,线条要流畅,虚实搭配要恰当,这与创作者的功力、对作品的见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制作的方器茶具不在乎有多少个面,有多少层,关键要有层次感和立体空间感。
五、要看有“润”
方圆茶壶是由多个面嵌接而成的,在“公共边”处理上,也要注重“方中寓圆”的艺术感受,把线条在交界处处理得圆润些,使线条变化更富有特征。当然一件作品,也要根据造型特色和创作理念,不一定要牵强附会地找“圆”接点。
紫砂壶有圆有方,您别看圆壶弧线不好把控,但其实方壶比圆壶更难做。
宜兴紫砂方器也是传统的造型工艺.对制作技艺和工艺水平要求甚高。一把既美观又实用的紫砂壶方型茶壶,要求比例准确、口盖紧密平整、块面挺括、线条利落、气势挺拔、力度到位,其工艺水平毫不逊色于其它造型。因其难度较高,所以生产数量相对较少。
方器中,以四方形器为最多,四方形器中,四边为曲线或阴或阳之变化,形体对称,构成了四方壶的另一种变化。方器紫砂壶因为形状的特殊,制作工艺也非常特殊。
紫砂方壶的成型制作方法,大体分为二种。一种传统的手工镶接法,一种是模具成型。全手工镶接就是用泥片镶接,模具成型主要是壶身的档坯及附件的印制。因为手工镶接成的制品,气度饱满、挺拔有力。而挡坯成型的就显得力度不足。可以说方器紫砂壶制作起来难度是非常大的,难么究竟难在哪里呢?
1.角线的处理
一般形容方壶的词汇总是刚劲、挺拔、端庄大度、规整有力,就像是一个充溢阳刚之气的男子汉。而方壶的角的处理 是表现 茶壶气度 的首要因素。一个造型,为根据设计构思的意图,抉择角的处理。锐角一般表现清秀、利落;钝角则是淳厚 稳健。有人觉得,钝角或圆角失去了方壶专有的韵味,这是一种曲解,寓圆于方则别有情趣。手工成型的圆角其实要比锐角难做,而且非经验老到者是做不出大的淳厚的圆角的。至于有的角峰利无比,有的角上挟出面,这是因各人的嗜好而作,不能强求一致。
2.口盖最难做
选壶都要挑选口盖平整,调转紧密的茶壶。方壶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等几种根基形状。盖头大致分为嵌盖、压盖,又有平盖、虚盖等差别。八方、四方壶盖比六方,长方壶盖难做,而嵌盖要比压盖容易一点。
与圆壶相比,方壶口盖的变形要大得多。压缩时嘴把的拉力共性,在制作 时方壶与圆壶也有明显 的不同,圆壶以圆心为中心,应用工具时无头尾之分,用力对比能够达到均匀。可是制作方壶在应用工具时,必定有开端 收尾,然后再换一面的次序 。有力就较难维持一样用力不匀,实际也是变形的一个因素。做壶盖、盖片、虚片、子口(唇)相互之间软硬搭配必然要控制好。而这个软硬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全凭手感及经验。
嵌盖与压盖不一样,因盖内结构区别,也必须有不同的处理法子,稍有漠视,就要变形。就是在焙烧时,由于口盖过紧,阴碍了口及盖的自体压缩,也会变形,要想做好把口盖紧密又平整,且不加整修的茶壶,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就难免会有口部及盖头有窑外整修的痕迹,现在有的为了打消窑外整修的痕迹,采纳再焙烧,窑场上有句俗话:「火里求财」,往往整修痕迹打消了,而别的问题又出现了。诸如起泡、落渣、铁质甚至开裂等。
3.平口面的下陷
在宜兴紫砂壶中,无论圆壶还是方壶,采纳平口面嵌盖做法的还是对比常见。但是有的作品看起来口平面下陷,这是由于视力错觉的原因,平的看起来下陷,真的看起来凹进,制作方壶就必须把视力错觉考虑 进去。平口面下陷,首要原因是没有用好赞助工具。我们称它为瓢只。在制作历程中,少不了拍打。在拍打底部时,口部没有用瓢只垫好,那原本 就饱满的口部就会与转盘一样平。凹陷下去以后,就不会鼓起来。圆壶也是同样道理。
4.镶接或堆砌的痕迹
镶接及堆砌,稀泥是黏合剂。镶接成角的痕迹,锐角的器皿不容易看出。钝角、大圆角的就容易出现,这是因为泥片在合拢时有的空隙相对较大。而这个空隙部位又只能用稀泥补充 。虽然在制作时,要用力地夹、拍,但泥片与稀泥的颗粒紧密度不一样,经过焙烧后,总会有一点痕迹,泥片堆砌的痕迹也是如此,譬如身筒齐平的假底及准片,就会有这种情况 。为了减少堆砌的痕迹,尽可能采纳泥片内嵌的法子。但是并非所有造型都可内嵌,所以无论老壶或新壶都有这种现象。而且有这样一个规律,泥料越细,痕迹越明显。当然,壶身与堆砌上去泥片的软硬不和,也是一种原因。
5.灰爆与杂质
灰爆或称爆砂,一般在调砂或铺砂作品上出现。因为砂粒是选用紫砂原料较硬的本山绿泥矿土,经粉碎加工而成的。如果在加工历程中,混进了一小块石灰石,经过粉碎就成了几百几千颗小粒子,肉眼根本分手不出(摊晒原料的场地是水泥地极易混进)。石灰石经过高温成了石灰,当它吸收了必然的水份就膨胀,形成了灰爆。杂质一般是指铁质及其它混入泥料中的杂物,甚至渺小到笔毛、头发。经过焙烧才会裸露。
其中铁质较为常见,铁质分两种,一种是原料加工机会械的磨损,虽经吸铁程序但未除尽。一种是矿土本身含有的。如红泥,含铁量原本就较高,矿土的外面附有一层铁锈样的物质 ,如果在练泥前没有消除 洁净 ,就带进泥料中,经过焙烧就成了小黑点。这些在制作 历程 中都是极难创造的。非要经过焙烧,甚至应用了一段光阴后,它才珊珊迟来,给作品留下一点遗憾。
由此观之,紫砂壶真可谓千锤百炼出精品,方壶更加精贵,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您手里的这把壶,看似简单却经历过无数的不简单。请善待您的紫砂壶,毕竟,玩壶,是一辈子的事,藏壶,则是几代人的传承。
风音堂紫砂艺术以工艺美术为根,以传统文化为源,以茶文化为媒,逐步形成自身的、独有的紫砂艺术。独具特色的、独具风格的、独树一帜的紫砂风格。大家一起探讨紫砂文化传承
每把壶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来说说你与紫砂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