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曲中求功名——《论语》悟读【439】
不患得失修道德,不肯曲中求功名。
《论语》第十七篇第十五章:
【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
孔子说:“可以让不注重名誉的人为国君效力吗?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的时候,担心得不到;在得到之后,又担心失去;因为害怕失去,什么手段都可能用。
【悟读】
为生活做减法,为生命做加法。
足够少,足够好。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比起金钱和物质,人们更加注重内心深处精神层面的持久满足感。
物质固然好,精神更重要。本章夫子看似批评鄙夫“患得患失用其极”的不良行为,其实还是强调人的精神追求,不为“鄙夫”之事,不肯曲中求功名。“患得患失”一词也来源于此。
“鄙”,原指偏僻闭塞物质匮乏之地。本章夫子所言之“鄙夫”,是指只想自己利害得失且不注重名誉的无品之人。此等人身上贴的标签就是,贪名图利,自私自利,行为卑鄙,见识短浅,利欲熏心,无所不用其极。
人在仕途宦海,求名求利,本无可厚非,但若为屑小名利,殚精竭虑,不择手段,甚至自成心魔,则往往得不偿失,甚至身败名裂。人生万事须有度,有度人生不妄为。
历史上,虽然不乏这样一种人,执着功名利禄,不惜刀光剑影,但结果往往只“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倒霉的甚至留下千古骂名;绝大多数的仁人志士还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心怀道德文章,志在经邦济世,追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论言当官须以三事为先,一不爱富贵;而重惜名节;三晓知政体。
王阳明在论及人生不顺遂时,提到五个个“不明智”。其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人往往太在意自己的得失。正确的做法是,减人欲,致良知,顺自然,不为欲望之奴。
一般而言,孜孜追求生理满足的人,眼里看到的只有功名利禄,他们不会在乎精神层面的得失,也就不会在乎自己名誉的得失,这是一个关乎人生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