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再呈现丨张建会创作心得(第十八期)

著名书画家张建会篇·“闲邀静听”联

“我们《三品寻美》跟张建会老师和喻建十老师,上一期谈到了一幅“清新俊逸”联。
那今天我们再来谈一谈这幅“闲邀静听”联,这个是跟我们上一次看到的,就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隶书的变化确实是博大精深。张建会老师说说你这个创作的当时的一种状态,怎么想的?”
“闲邀静听”联·张建会

“这幅作品就是跟前一幅作品就有所区别,那个还是比较重法度,就是那种成熟的八分体。这幅就是追求一种大开大合的一种变化,嗯,从这个抒情性来讲,要比前一幅作品在这方面有所这个侧重。

礼器碑

张迁碑

曹全碑

隶书发展达到一种极致高峰,其实就在东汉这个时期呈现的礼器碑啊、张迁碑啊、曹全啊、这个乙瑛啊、史晨等等,这些确实得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是我们实际上看到的就是从这个西汉或者说在东汉一些民间的,
是非经典的这些的资料,特别是还有一些摩崖刻石啊等等。

乙瑛碑

史晨碑
就是我们在创作当中,实际上它给我们一个空间,一个抒情的空间或者是一个表现的空间。第一个是法度,第二是气象,第三是气韵。
汉代残碑

五凤二年刻石

那么也就是说,隶书比楷书它的表现的空间要丰富,它既有楷书的这种法度规范,同时又不失行草书的这种抒情和这种表现的这种畅达。所以这幅作品也是根据前头那个作品,我就想形成一个对比,把这个维度打开,也形成了它这相互的一个对应关系。这也是我这些年的在创作当中把我平常的一些积累,通过这个作品的一个表达,一个表现。

“清新俊逸”联·张建会

“这个确实是刚才建会老师谈到了,他搜集了很多很多的这些个民间的不经典的这些个碑刻。有时就是三五个字,有时候就是一个残碑断石。他在从这里头他汲取了很多养分,从这种养分里头呢,得到了一种创作上的一种自由。在用笔上显得更加单纯,显得更加自由。他在这里是非常从容,非常自然平和的,甚至是是简练的。把这个用笔的一些个过去几十年所修炼出来,对线质的线性的这种感受,凝聚在这种很貌似单纯的,这种线条的笔道当中,所以这个的单纯,是一种精炼之后的单纯。感觉是一种高度凝练后的单纯啊,是一种高度的经意之后的不经意。所以他这个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风格。

“这个“静听鸟谈禅”。我们现在谈这个作品,可有点禅意,确实是在活泼之中呢他有一种内敛的一种感觉。像比如说这个疏密对比,就是以这个禅字为例,左边这个疏是很疏朗的,然后右边密呢又非常的茂密。但密之中呢它还有疏密对比,大的范围内,这个是疏,这个是密,这小范围内,他这个密,这个疏。所以这种呢在他整个创作过程中,就很自然的表达出来,不是刻意的一种做作。

“闲邀静听”联 局部图

这个是最难得的一个审美的一种趣味,就是要自然,“道法自然,含而不露”,这八个字是我们中国文人审美的一种取向。张老师确实做的非常好。
没有没有。就是说这个是我当时在创作当中,我要使每一个字,它实际上在这个环境当中,因其他的这个字的关系而定的当下的一个状态,或者说那当下的这个字的这样的安排。就是平常可能我在写这个“禅”字,不是这样写,但是因为它有这个“谈”字,就是说我把这个“言”字呢写的窄一些,那么这我把这两个“火”呢,就是写的让它活泼,这不是端庄这是活泼,大与小的这种对比。
“闲邀静听”联局部图
那么不像就是前头“静”和“听”是吧,就是它左右基本上是对比这种关系,它分量都是相对的。那只不过就是上头那个“静”的是相向,而这个“听”是相背。“静”字呢是写的让它方整,按说那个“月”字应有一撇就把它写成直的,写成竖,因为你在这个右侧,这个争呢,它有竖钩儿。那么反过来讲就是说这个“听”的,就是这个竖把它写成一个竖钩来形成跟上头一个对比,另外再一个又形成跟这个“听”字的右半部那个“心”的往这边的一个方向的一个相背。其实我感觉这里头都是一种对应关系的一种矛盾,它在这左右结构实际上是四部分,左面的上下,右面的上下,那形成的就是把那个制造一种衔接。
“闲邀静听”联 局部图
其实就是说对联儿不好安排,它就是说考虑这个字的关系,那么你看我写这个“邀”字,这个角度上他也有所变化。
“闲邀静听”联 局部图
当然这鸟它是一个上下或者算一个独体是吧,这就是一个等于侧,这又是个正啊,就是这个密、这个疏有一个基本关系。那么就是说我这个“煮”字呢写小了,这个“煮”写紧凑,这个“茗”字要写的大,形成一个对比。那么实际上,这四个字来看呢,好像这两个字呢从外形差不多,但是它有变化。可是这两个的对比强烈,给它就是对比冲开。反过来讲,这两个字对他又是一个归整。他这里头,实际上就是矛盾的一个对应关系。
“闲邀静听”联 局部图
然后你像那个“闲”字,第一个字有个斜门,它是个对称的字,我就把那个“门”字左右要变化,底下那个“木”字也要变化,两个点的安排,一个竖跟那个横,一个这个点呢横着与竖有关系。(“闲”字作品截图)

“闲邀静听”联 局部图

“对对对,我感觉就是平时我们做人不能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但是实际上张老师在写字的时候,他确实做到了瞻前顾后。他是在纵览全局的情况下,决定这个局部。我们的任何一点一划上到纸上以后,它(就)是在整体当中的一个局部。而我们看张老师在这个方面,这种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的这种矛盾意识,所有的每一个点是在整体这张整张纸当中的一个局部关系,它(是)在整体当中的局部,而不是局部连缀成整体。因为我们这里头的它这个是小的紧凑的,那么这就是开张的;这个严谨的,这个就是松散;那么这个是宽博的,那么那个就是紧凑的。他把这个所有的都放到了一个整体关系当中去了,那么有变化,但是他的变化的度,掌握的很好。所以他这里处处都体现了矛盾。矛盾的协调啊,人为的制造矛盾,扩大矛盾,然后再协调矛盾,最后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嗯,这件作品也是。”
“打破平衡,构造新的平衡。其实书法也是,它从第一笔之后就形成了注定了整个格局,第一个是“闲”字,是造成这样的斜,那“邀”字呢,它要呼应它,它有往那边去一下;然后到了“山”的时候,那就又搞了个疏的结构,“煮”的时候又密。那么就一个一个节奏下来。
“闲邀静听”联 局部图
对联很重要是上下联,除了上下自己的这一行气之外,跟对面的那个字他在挂在两边,必须要有呼应的,左右对比这个都能做到照顾到尽量的完美,那么这个作品就是,在构造上,他从意构上就是比较完美的,从意笔上呢,它也是非常有内涵的,有枯有润,然后给我们整体的一个意象都非常的完美,左右上下顾盼。从整个审美的气息,也就是说这个大的气息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息呢?”

“这个实际上我个人感觉的话,它这个更有点儿山野之气,就是一种散淡啊,一种静听,静听山林穿雨声,就是这种散淡的,这种气象非常有一种禅意。”

“其实我觉得两汉时期对隶书的这种把握,它有一种理性的这种思考,包括是在这个民间的那些隶书当中,有些字呢就是它非常的精彩,也能反映出当时人在那个字的安排中的一种智慧,那只不过就说你在这上去发现或者是去这个感受。有些我们就是在这个研习创作,继承传统,它实际上就是一个梳理规律,还有一个就是驾驭规律。我们说怎么叫这个继承?并不是光字面上,或者它那字我把它写下了,其实他有时候对字的就是从哲学的这个角度上,我们怎么去深入的挖掘,从那里头去体会。”
“我们看很多的书法作品里头,这些个结构上一些变化,但是那些结构变化容易显示一种,明显的流露出一种作意,就是他会有意的(将)这个上面长了和底下(就)要短的,这个宽的话(那个)就要细了,它显得不自然。但是我们看建会老师这个作品,他非常轻松,似乎到这儿就应该这样,就很自然。这个自然又是在传统的这个大的框架下,又不被传统的所谓的法度所拘束所束缚,那么这个实际上也是他在谈禅。”
“我觉得这个作品的呈现呢,这种也是特别符合张老师,他是看上去是个文质彬彬很内敛的人,但是内心上有一种激情冲动,他的作品里面就会展示出他内心的一些世界。”
“其实为人很规矩,很老实,但是思想很活跃。很不错。”
“个人的修养就直接反映他的作品里面去了。”

“刚才分析这个作品很理性,其实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它是一种感觉感受,不清晰,但是它就是来源于平常的一个积累。当你创作时候呢,它就是模糊,就是亦真亦幻,也就是在这种虚实之间,它找了一个大的关系,就是这样它才能把你的心性、你的即下的那种感受,没有阻碍的表达。为什么有时说你看这隶书它有蚕头雁尾,而你在有些作品当中,这些都消解了,而恰恰它消解,它并不是说有意识的消解,它觉得那种是一种限制,它要减去。但是这种减去它并没有说在那里头完全的消减,而其实是简化了。我当时书写的这种状态,它也实际上就是在我这个作品当中,它有一个呈现。”

“是常年的修为,就是自然流露出来。”
“也有很多的不足,也有很多的这个陷缺憾。”

“好,咱们今天就这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