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掇英 | 周剑初

周剑初

1971年生,湖南隆回人。5岁习书,先后师从刘洪彪、曾来德、沈鹏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入选第八、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届书法兰亭奖作品展等重要展览。书法作品60余次在全国全军获奖。曾获2011中国书法年度佳作奖,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大赛一等奖等。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周剑初五体书法展”和湖南省举办“周剑初五体书法回乡展”,在书坛引起较大反响。出版发行《周剑初五体书法》《周剑初五体书法廉政诗文》等专著6部。

书家当习“五体”

文 / 周剑初

备受书坛关注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已画上圆满句号。此展从组织层面来说,无论是评审规则的宏观设计,还是具体组织实施,均科学、严谨、细致。我先后参与了篆刻监审和面试评审,既感荣幸,更知责任重大。回顾十多天的评审工作,记忆犹新,值得回味,启人深思。

十二届“国展”有三个方面的创举:一是重铸书法审美,二是强化艺文兼备,三是推动“五体”兼善。近期在绍兴举办的“渊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论坛”,主要是探讨二王学和探索学术与当代书法创作如何对接,提出重铸书法理想,这关系到书法的发展繁荣,理所当然成为十二届国展的主题。“渊流·时代”当代篇——“我书我心”,则要求参展作者书写自作诗文,这与十二届国展提倡的“笔墨与文辞兼善,优先选择自撰作品”的要求是一致的,并增设文字审查委员会,加强对书写内容、文字、字法正误审查的力度,体现了“艺文兼备”的评审和创作导向。

十二届国展最大的亮点,是首次提出“五体兼善”,就是鼓励作者可多书体(含篆刻、刻字)同时投稿,每种书体限投一件。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名作者三种书体、65名作者两种书体同时入展。这对此次展览不设奖项,而多种书体入展的作者,无疑是新的“聚焦点”和关注对象。聚焦也好,关注也罢,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而是对于“五体兼善”的举措,引发了我的思考,并由此开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64cm×64cm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乃宋代文学家苏辙于嘉祐二年写给太尉韩琦之信件。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之观点,然后谈自己养气之方法,从而自然而然把拜见韩太尉纳入谈论之话题,从而表达出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之意。庚子秋月,宝庆剑初。

一、“五体”在历届国展中的表现

其实“五体”并不只是十二届“国展”的“专利”,历届全国书展中均有不同的呈现。

1980年5月,在中国书协尚未成立的情况下,由北京书学研究会、上海书画出版社等13家单位联合倡议,在辽宁省举办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展览展出了许多已故书法名家的翰墨,如郭沬若、沈尹默、白蕉、胡小石、高二适、潘天寿等先生的作品,以及老书法家和年高德隆的社会名人佳作,他们书法功力深厚,“五体”俱全,个性凸显,代表其时书坛的创作高度。还有一部分中年作者和少数青年书家作品参展,由于功力不逮前辈,作品未臻佳境,尽管书宗“五体”,有不少仍停留在临摹古人作品的水平上。

1984年9月,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中国书协成立之后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型书法展览。与第一届相似,老书家依旧是展览的“主力军”,舒同、赵朴初、启功、林散之、沙孟海、王蘧常、萧娴、费新我等皆有作品参展,书风沿袭了清末民国书法的脉络,显得平和持重,老一辈书家精湛的学识修养为中青年作者提供了学习良机。

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于1987年举办,在评审中提倡既要有深厚扎实的传统功力,又要有个人风格的新意之作,力求传统内蕴与创新求变相结合。这种机制的改变和评审创作导向,使一大批思想活跃的优秀中青年书家脱颖而出,新人不断涌现。他们善于从“五体”经典中汲取营养,又展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及地域书风的特色与魅力。


书宗墨许联句 270cm×68cm ×2
释文:书宗五体,墨许三生。
书宗五体,旨在夯实根基,打好基础,乃由专向博复博向专之必要手段。三生乃人之前世、今生与来世。前世未知,来世未卜,只有今生可知可行。余五岁染翰,悠然四十五载,苦辣酸甜尽在其中,书道漫漫,吾将孜孜以求,躬行远航。庚子秋于京北,剑初并书。

第四至第七届“国展”贡献给当代书坛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允许作者自由投稿,二是首次设立“全国奖”,三是作品尺幅加大。这些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书法作者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中青年书家占据主力,书作“五体”争艳,追求展厅效应。经过十多年的打造,“国展”在当代书坛的影响力愈益扩大,特别是第六、七届“国展”,应征稿件均突破两万,印证了当代书法人特别是中青年作者高涨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

第八、九届“国展”,伴随着当代书法的推进,书风渐趋多样,书法作品的形式不断翻新,每一届的投稿人数也从36630人到55319人节节攀升,入展作品也分别达到1000幅、1200幅。评审上开始实行分书体评选,同时加大监审团和新闻媒体观察团的监督力度,确保评选的公正性。八届“国展”按打分制分书体评出获奖作者,谢国启、龚勋、孙勇、谢少承、陈海良、顾建全分获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和篆刻“得分王”而备受书坛瞩目。而九届“国展”分等级分书体评奖,龙开胜、童孝镛、陈靖、李守银、李国胜分获行书、草书、篆刻、隶书、楷书一等奖,成为名符其实的书体“状元”而受人追捧。

第十届“国展”开始实行分书体异地举办,草书、楷书、隶书作品在上海展出,广西展示篆书、行书、篆刻、刻字作品,并选取两地部分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不再设等级奖,而是改为优秀、优秀提名作品奖,此两项获奖人数分别达到57、68名,获奖的光环不再聚焦。作品形式更加考究,由于展览不收册页、长卷,拼接风开始盛行。


自作诗《咏春六首》244cm×108cm
(一)响梅
银花喧夜半,声落满天霞。
惹得春风醉,竞开千万家。
自作诗《响梅》,剑初。
(二)赏春
梅萼插新枝,蜂挼残蕊痴。
微风拂面过,正是赏春时。
自作诗《赏春》一首,剑初。
(三)先生藏茶
瓢饮澜沧水,情耕七彩云。
独痴三卷梦,雕就一壶春。
旧作《先生藏茶》,剑初。
(四)望乡思雨
云淡风轻北国春,常思楚地雨纷纷。
春风寄语传家信,喜乐安康慰我心。
剑初。
(五)戊戌元日
开门福星照,雕栋红灯悬。
锦鲤龙门跃,吉祥如意年。
自作诗《戌元日》,宝庆剑初。
(六)丁酉除夕感怀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
持屏敲祝语,喜乐驻心怀。
旧作《丁酉除夕感怀》,庚子秋月于京北抱阳阁,剑初。

第十一届“国展”在征稿启事中明确将投稿作品分为书法、篆刻、刻字三个部分。在42572件来稿中,篆书、篆刻2600余件,书体的来稿近4万件,其中行草书2万余件,占“半壁江山”。在评审上有着更为严谨和规范的机制,各书体入展获奖数量根据来稿数形成最后占比,评出679件入展作品,41件获优秀作品奖。评奖不设等级,通过打分制排序产生,张志庆行书册页获得最高分。此次评审的亮点是增加入展获奖作者面试环节和学术媒体的介入,这有利于杜绝“代笔”和客观真实地对外公布报道展况。

应该说,从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起,“国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境况,一大批书法中坚形成主体力量,阶梯式人才队伍逐步形成,地域书风渐入端倪,书法的形式美和展厅效应越来越受到青睐,评审机制也得以不断完善。每一届“国展”都呈现出鲜明特色,形成了“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评审与创作指导方针,为中国书法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回看第十一届“国展”,经过四年的沉淀,十二届“国展”可以更为理性和客观地审视展览面临的现状和问题。重铸书法审美理想,强化艺文兼备,是从精神和文化上进行灌输和“补钙”,而提倡“五体兼善”,则是对当下书法技法的缺失,书法基础的薄弱,书法乱象的“拔乱反正”而提供的“灵丹妙药”。


道无穷 52cm×52cm×3
道无穷,剑初一挥。

二、要不要习“五体”?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在五体书法学习上的经历。

2008年10月,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周剑初五体书法展”。因为此展的举办,居然使得习书30余载的我渐渐被书界友人所熟知,并相继在首届册页展、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第十届“国展”中摘金夺银,在中书协举办的“三名”书法工程、“现状与理想”学术批评展、“源流·时代”等一系列展览及学术活动中均榜上有名。故常有书友问及我学书心得,我的回答是:书家当习“五体”。

为何要习“五体”?

从生活角度而言,犹如人不仅要食“五谷”杂粮,还要晕素搭配。光吃肉必缺维生素,反之,吃素多了定缺蛋白质,导致营养不良。

从书法本体而言,也自有道理和根据。


自作诗《深宵书兴》246cm×110cm
五更风雨暗敲窗,倚䅁独思穷考量。
笔墨疾行情动处,半生快意半痴狂。
自作诗《深宵书兴》一首,庚子秋月于京北抱阳阁,宝庆剑初。

其一,书法发展到今天,实用功能逐渐退却,审美功能凸显,书法人群除业余爱好者修心养性外,多数已视书法为毕生挚爱而定为主业。书法学习创作,若只攻一体,千篇一律,长久循环往复,就算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也难免会感到单调乏味,产生视觉疲劳。至于笔法、结字之变化,谋篇、布局之创新,也将无能为力,无计可施。

其二,“五体”虽各体独立,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苏东坡云:“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周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这段话,就道出了书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习楷书,难在姿态飘扬书写放松,减少规矩束缚,字的姿态应尽多横生自然之趣,体现天真的流露。有的人写楷书几十年,功力不可谓不深,但拘谨呆板,毫无生气。若融篆隶入楷,字里行间则可透出生拙的金石意趣;若加行草入楷,书写则会自然流畅,拘谨呆板姿态顿可化解。有的人写小字得心应手,可写大字却神采全无,究其原因,小字写大,需对字形重新整合,如练魏碑,便可迎刃而解。还有,更多的人对草书情有独钟,尤其是大草,最能抒发书者之性情。当今草书创作,主流是好的,但无视经典、自我作古、任笔为体、狂涂乱抹之现象充斥书坛。解决的办法,除了多读书多临帖外,重要的一条是在取法上要“博”。融篆隶可解决草书线质之轻飘浮滑,习行书可使书写自然轻松、结字美观大方,习楷书尤其是小楷,可使书者关照书作之细节。

其三,习“五体”突出的是“习”字,就是要对“五体”加以涉猎,潜心练习。古来今来,兼涉“五体”之书家并不乏人,然“五体”皆精却是屈指可数。盖因天分、禀性、志趣、学养以及时间、精力等等人各有异,故选择和结果也就迥然不同。世称赵孟頫精于六体,然其真正建树却在于楷书和行书。其它书体对于赵孟頫而言,虽能熟练写来,应规入钜,然殊乏个性,艺术境界并不高。可见“日数万字”而彪炳书史的一代宗师赵孟頫尚且如此,何况常人呢?不过兼习各体的好处则在于各种书体之间可以互相生发,习之既久,锋毫起伏之间或可得神鬼莫测之机,却又非以毕生之力专攻一体者所能体悟的。所以,习“五体”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夯实根基,打好基础,好比习武站桩、唱歌吊嗓,习“五体”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由“专”向“博”再向“专”过程中的必要手段、重要过程,“五体”积淀融合越深,更有利于我们个人书风的健康形成。

心游精骛联句247cmX62cmX2
心游万仞,精骛八极。
剑初戏墨。

三、能不能学好“五体”?

对这个问题,我想分两步来谈,先谈谈“能不能”的问题。

不少朋友有这样的担心:人生时间与精力有限,学书当主攻一体,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以防“肉多嚼不烂”,终而一事无成。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历览古今书法大家,“五体”皆能者不多,“五体”书作能流播于世者甚少。但我认为,书家不能“五体”,不见得不涉“五体”,前贤五体书作流播于后世者少,不见得不习“五体”。往远看,古贤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怀素等作书乃“余事”,为实用,以书名世无不在行政、从军、为文、传教诸方面绩伟功丰,且琴棋书画诸艺兼能,或诗书画印数项融通,其时间精力并未见匮乏。近者说,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同时也是杰出的书法家。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从没有放弃对书法的阅览和练习,建国后,即使日理万机,尚有余闲读书习字,终成当代杰出草书大家。相比之下,我等如能穷毕生之功,极全部精力,兼攻“五体”,实不至于就那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

至于能不能“学好”,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天份、方法、勤奋、文化及做人等综合素养,需要尽毕生精力去追求和体悟。五体书法是一个浩翰的宝库,面对经典,我们如何去取舍,如何去深入,如何为我所用,是每一个学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近期,专家学者与评委围绕“国展”评审谈了很多书法学习与创作中的基础性问题,我不再赘述。结合自身学习体会,有“两句话”供大家参考体会:


自作诗《聚首黄金台》195cm×100cm
草性注君情,容颜风貎更。
笔歌开盛世,意畅自峥嵘。
墨舞蛟龙勇,神飞逸气清。
黄金台上聚,击鼓催群英。
旧作《聚首黄金台》,剑初。

一是“思考比书写更重要”。

有这样一种现象,在学书中,有的人临帖很像,创作作品却是自己的东西。创作时不会将临帖所学经验“拿来”为我所用,存在着脱节现状。临帖非常刻苦,收效却甚微,究其原因,是漫无目的,没有思考,不加分析,写完后脑中一片空白,或只保留书写的感觉,记住的东西很少。不思考,拿起笔就写,时间精力都被浪费了,不值得。所以,思考一定是在下笔前。

我归纳总结临帖四字要诀:察、写、比、改。“察”即观察,是读帖的过程;“写”即把察后胸中之形再现纸上,凭记忆将范字“复制”,愈像愈佳;“比”即对比、比较,每临完一字,应与字帖范字对比,比较两字在形状、大小、位置和神态上的异同;“改”即修正,通过对临字与范字比较,查找不足,再以范字为基再度临写,改正初临所犯缺点。“察”与“比”既是心摹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如忽略思考,就变成抄帖了。

临帖尚且如此,具体到五体书法的学习中,更要用心动脑、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探索特点规律。如习篆书,就可用“线”和“圆”来概括;习隶书可用“正大气象、体成横势、笔笔断开、因势赋形”来归纳;对楷书特别是小楷可用“古、正、挺、清、雅”来提炼;而行草书,因其动态的体势,可用辩证法来判断对立统一的规律,通过奇与正、大与小、长与短、疏与密、浓与淡、润与枯诸种矛盾,最后达至和谐的空间构成及自然书写。


自作诗《拜观沈鹏先生自作诗词百首有感》180cmX97cm
诗书自古耻分宗,书道须从诗意融。
玄迹万殊成一相,满怀逸气傲苍穹。
自作诗《拜观沈鹏先生自作诗词百首有感》,庚子秋月,剑初。

二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很多深奥的话,唯独这句话最令人印象深刻:“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艺术是造型表现力和艺术想象力的结合。书法是抽象的艺术,不仅需要造型和情感,意象思维的想象力更是书法艺术创作活动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优秀的书法家必须具备丰富活跃的审美思维活动, 方能写出气韵生动的书法艺术作品。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论后书法》说道:“夫欲书者,多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思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书”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结果成矣”。论证了书法创作的时序,想象力的意象思维活动应在书法创作之前。而明代项穆的“想象化栽”、“笔随意发” 则论述了想象力的二步范畴:先是用意象思维进行通篇的谋篇布白安排及剪裁, 后才是运用技巧工夫跟随心中的意象进行创作。从王羲之的“意” 、项穆的“心相” 到今天书法美学的“想象力”、充分说明从古到今的书学理论上,非常重视书法创作的意象思维作用。给想象力纵横驰骋的宏观空间,书法艺术的创作则是书法家精神活动在书法作品上的体现。书法抒情达意的作用比功力强、比法度更精彩。

刘洪彪先生在“渊流·时代”绍兴论坛的即兴发言中说道:在书法史上,秦以前是篆书冠军,汉朝是隶书冠军,晋唐是楷书冠军,晋以后行草书都保持着高水平,而我们这个时代则有望成为“全能冠军”。

厘清书史脉络,明辨书体关系,锤炼诸体技法,这是进入艺术时代后的书法从事者应该实施的工程。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迎难而上,溯源开流,在“五体”领域跬步前行,集腋成裘,再创书法艺术高峰,成为名符其实的“全能冠军”。

2019年10月10日于京北抱阳阁


佳 作 欣 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草书长卷《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600cm×34cm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李白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湘客剑初草。

巨幅《沁园春·长沙》1305cm×367cm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敬录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剑初。

草书    爱春乐秋联句    248cm×62cm×2
草书    四条戴叔伦诗    60cm×145cm×5
草书    精神学问联句    137cm×34cm×2
草书    条幅自作诗《谒韶山》    248cm×124cm
草书    徐渭《趙文敏墨迹洛神賦》    243cm×123cm
草书    杨慎诗《七星关新桥》    367cm×420cm
草书长卷    李白诗《将进酒》    34cm×180cmx3

拓展阅读 | 学社动态
社长专刊  |  徐利明
副社长专刊 | 叶鹏飞
副社长专刊 | 仇高驰
副社长专刊 | 张其凤
副社长专刊 | 纪 松
新闻速递 | 马连美副部长、徐利明社长一行考察浦口区“草圣书乡”
新闻速递 | 徐利明社长向江苏援鄂医疗队赠送书法作品
新闻速递 | 省委统战部领导调研草书学社
四海同春  共书启祥 | 海内外草书名家大拜年
新闻速递 | 中国标准草书学社赴港澳“挥春送福”
新闻速递 | 中国标准草书学社、江苏省民盟书画院赴浦口开展送春联活动
纪念于右任诞辰140周年草书展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选录 | 李一:于右任先生对当下书坛的两点启示
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选录 | 郑荣明:于右任以帖冶碑的路径及书史价值
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选录 | 叶鹏飞:于右任诗词、书法艺术之意义
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选录 | 施筱云:由于右任论书诗歌探其审美倾向
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选录 | 郑荣明:于右任以帖冶碑的路径及书史价值
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40周年
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召开第二次社长会议
《徐利明临帖示范系列》丛书在南京首发
中国标准草书学社举行代表会议  徐利明出任社长
“我爱你,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书画摄影作品展”9月9日在求雨山美术馆开幕
徐利明社长率队赴基层慰问南京鼓楼消防大队“英雄模范”
于右任人物访谈(上)
于右任人物访谈(下)
(0)

相关推荐

  • 宋思思 |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2021届硕士毕业生作品选展

    宋思思,字容之,号悃庐,1995年生.河南平顶山人.书法得王少伟老师启蒙,2013年考入河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受李强.杜延平.谭桥以及河北美术学院诸位老师指导.201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攻读 ...

  • 启功《溥儒草书自作诗卷》书法长跋

    启功先生所作长跋,不仅叙述详而多珍闻,书法也同样妙不可言. 此跋虽启功笔法,但更显工稳,晋韵浓郁,比如首字"右",若单独看甚至看不出是启功所书.启功在传统中下过极深的功夫,所临柳公 ...

  • 周剑初:书家当习“五体”

    "五体"在历届国展中的表现 其实"五体"并不只是十二届国展的"专利",而是在历届全国书展中均有不同的呈现. 1980年5月,在中国书协尚未成 ...

  • 草书掇英 | 唐楷之

    唐楷之 中国标准草书书社社员,中国美术学院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触类旁通之道 ...

  • 草书掇英 | 耿敏霞

    草 书 掇 英 耿敏霞 耿敏霞(明霞),江苏江阴人,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南京师范大学艺术硕士,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美术院无锡分院副院长,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无锡美术馆 ...

  • 草书掇英 | 朱河山

    草 书 掇 英 朱河山 河南柘城人,军旅16载,现居北京.曾游学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中国文联第三期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北京市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中国书协第三届 ...

  • 草书掇英 | 赵长刚

    1958年生于山东淄川,斋号莲花书屋.静笃斋,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山东画院山东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淄博市书法家协会 ...

  • 草书掇英 | 李良东

    草 书 掇 英 李良东 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委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南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电视台鉴宝专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班成员,国学班成员. 获 ...

  • 草书掇英 |王大禾

    草 书 掇 英 王大禾 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工作室导师,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书法展评审委员. 发于幽微    致其广大 --小议王 ...

  • 「画坛掇英」写意花鸟画家崔树轩作品选!

    崔树轩,本名新江,字树轩,上河堂斋主,1963年3月出生山东,进修于清华美院花鸟画高研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北京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书画研究院 ...

  • 杖藜掇英(四):黑白世界之日课——林锐坤

    [导师推介] 林锐坤同学能力很强,每次接触到新的内容,都能较快地完成临创转换,且与临摹在水平上没有明显差距,夸张点说就是无缝对接,这让那些临创转换一直比较困难的同学羡慕不已. 我想,这应该是源于他对& ...

  • 【文化掇英】系斜阳缆 ──王鼎钧回忆录中的百年场景

    人物背景 席慕蓉,女,1943年生,蒙古族,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定居台湾.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她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