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黄伯母智救游击队员,不忘七十年前的芋煲粥,老革命登门致谢

2020年10月2日,原闽粤赣边纵队独七大队政治处的李燕华老革命一行在梅县区老区促进会王继伟会长等人的陪同下,重访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堡垒户黄桂娣的后裔,并与黄桂娣的后裔们及桃源村老区部分群众在闽粤赣边的地下交通站、联络站的旧址慎德楼合影留念。

国民党官兵突击搜查,游击队员躲闪不及,黄伯母急中生智冒险救命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的慎德楼和东方楼(存恕楼)在解放前都是闽粤赣边纵队的地下交通站、联络站,后山是茂密的树林。据桃源村的民间收藏家张炳辉先生介绍说,解放前,包括李燕华在内约20名游击队员曾经在桃源村慎德楼住过一段时间。当年慎德楼的女主人黄桂娣是张炳辉先生的奶奶,一位地地道道的客家妇女,大家称她黄伯母。

黄伯母的老公(张炳辉的爷爷)在桃源村邻近的龙岩市永定县峰市圩开店卖日用百货,平时很少回家。黄伯母生了7个子女,较小的孩子还不会做家务。勤劳善良的黄伯母为了养活众多的子女,家务农活做得特别多。住在她家里的年轻游击队员经常帮忙做些家务,因而黄伯母十分感动。

桃源村村庄面积大,慎德楼位于村中心附近,背面就是草木茂盛的后山。国民党兵进村,不管是从村前还是从村后来,游击队员一听到动静就迅速转移到后山躲藏起来。由于桃源村村民都是共祖先的,彼此之间比较团结,加上村里有好些地下党员,群众的思想觉悟都很高,所以从来没有人向国民党透露游击队员的消息。

有一次,国民党官兵突然到桃源村搜寻游击队员,因为情况紧急,游击队员来不及撤离到后山树林里,堡垒户黄桂娣伯母急中生智,让慎德楼的全部游击队员藏在二楼的一个房间里,炳辉叔指着当年游击队员躲藏的房间告诉我。

国民党官兵一个房间挨一个房间地搜查,搜到挂着桃条的躲藏有游击队员的房间时,黄伯母对搜查的士兵说,那个房间是她的儿媳妇的房间,儿媳妇正在坐月子,不能受凉受惊,否则身体会落下病根。陪同国民党士兵搜查的保长也赶忙应声说是,黄伯母的儿媳妇确实是在坐月子,士兵便没有强行打开房门搜查。李燕华等游击队员有惊无险,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九十多岁的老革命仍不忘七十多年前的六月“雾子”煲粥

2020年10月2日,原闽粤赣边纵队独七大队政治处的李燕华老革命一行在梅县区老区促进会王继伟会长等人的陪同下,重访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堡垒户黄桂娣后裔,并与黄桂娣的后裔们及桃源村老区部分群众在地下交通站、联络站旧址慎德楼合影留念。

九十多岁高龄的老革命李燕华阿姨,娘家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隆文镇江上村笃敏堂,其丈夫谢毕真是龙岩市武平县象洞乡光彩村人,2019年12月12日去世。李燕华平时住在福建省龙岩市。2020年国庆节她从龙岩回梅州梅县娘家,顺便再访当年游击队的堡垒户黄桂娣的后裔。李燕华阿姨见到曾经救过她的黄桂娣的孙子时,连声称赞说,“唔个”(客家方言,意思是“你的”)阿婆对“涯等人”(客家方言,意思是“我们”)十分好,“六月雾子”五月“改”(“六月雾子”是梅县地区常见的一种芋,一般农历六月收成,地下块茎可食用,分“六月白”和“六月红”两个品种。客家方言的“改”,是“挖”的意思),煲粥十分好食,永远都不会忘记。

当年闽粤赣边纵队独七大队的游击队员经常在闽粤两省交界处附近活动,为了与敌人周旋,没有长期固定的住所,往往这个村子住几天,又转移到另一个村子住一两天,经常挨饿。有一年农历五月,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饿了一天的游击队员来到慎德楼,热情好客的黄伯母看到游击队员挨饿,便赶紧去地里挖了许多六月芋,去皮后切成小块,加上一些大米,熬成一大锅粥,放入一些盐,撒上一些葱花,搅拌均匀后舀给游击队员们吃。李燕华那时还不足20岁,香喷喷的“雾子”煲粥已过了70多年,至今记忆犹新,每次见到黄桂娣的孙子张炳辉先生,总会念叨这件事。

(六月芋本来是农历六月才成熟的,因为大米不足,为解决游击队员们的温饱问题,热心肠的黄伯母便把未完全成熟的六月芋挖出来煲粥。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黄伯母对游击队员的感情。因此时过70多年,90多高龄的李燕华老革命仍念念不忘这件事。)

特别鸣谢:本文关于李燕华的照片由梅县区老区促进会的王继伟会长等人提供,特此感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