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躺在椅榻上看银河
当年在乡下,凭着对一个物件的称呼,就可以知道故乡所在地。
比如怀宁人称呼父亲,直接叫一个字“父”,而桐城人叫“大”,枞阳人叫“爷”;称呼老婆,怀宁、桐城、枞阳人都叫“烧锅的”,而望江人叫“堂客”,夫妻双方都可以互称“堂客”;夏天,我们在外面乘凉的工具,怀宁人叫“椅榻”,而桐城和枞阳人叫“凉床”。
说心里话,我一直觉得“椅榻”是个古词,古代人临时休息的工具就叫榻,休息的时候放到地上,叫“下榻”,休息完毕挂到墙上。椅榻跟凉床还是有区别的,椅榻是用木头制作的,我们也会叫凉床,不过,大多数时候,凉床还是指竹子做的床。
椅榻是我们南方人夏天必须用到的家具。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兄弟们用大扫把将门口的地面打扫干净,然后从水塘里挑来一担水,用瓢将水均匀地洒在地面上,以便快速地给门口降温。
天快黑的时候,晚饭就做好了。
农村人家的晚饭非常简单,大多是煮一吊子的粥,吊子是在煤炉子上炖的,粥非常软糯。菜大多是咸菜,如腌黄瓜、腌豆角之类的,有时候也会配上一碗新鲜的蔬菜。
椅榻就当着桌子,边上摆上几只小马凳,或者小椅子,一家人围着椅榻,稀溜溜地喝着碗里的粥。
晚餐一般都是在天黑下来之前完成,因为天完全黑了就看不见了,谁也不愿意在椅榻上面点灯,一者容易招来虫子,再者也觉得燥热。
晚餐后,将椅榻擦拭干净,它就变成我们的凉床了。
偶尔因为白天太累,父母也会早早地躺在椅榻上。大多数时候,父母都是摇着蒲扇坐在床边,给我们讲一些上辈子传下来的故事。
故事说得最多的还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天上有一道天河,牛郎挑着一对儿女在天河的一边,而织女被隔在天河的另一边。
在这个时候,母亲一般都会仰望星空,用扇子指给我们看,那个中间一颗亮星,两边各有一颗稍微暗一点星的,那就是牛郎。在银河对岸,有一颗亮星,后面左右各有一颗暗点的星,那是织女。牛郎是挑担子,所以那三颗星是平齐的,织女是被天兵天将押着,所以后边各有一个,呈三角形。
我很快就找到了牛郎和织女,可我一直奇怪的是,银河不是星星,好像是一片云组成的云带,那些云不会飘散吗?假如飘散了,我们还怎么寻找银河呢?好在云一直没有散,无论哪个夜晚,只要能看到星星,就一定能看到那云组成的银河。
看牛郎织女星,主要还是为了听牛郎织女的故事,故事有很多个版本,直到黄梅戏《天河配》放映后,牛郎织女的故事才算是有了定论。
我们看星星,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父母亲看星星,好像能辨别时辰,他们看着银河运行的位置,以决定什么时候进屋睡觉。
在他们进屋之前,大多会拿出一条床单,轻轻地盖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都已经睡熟了,床单不仅可以隔开蚊子,更重要的还是隔断露水直接降到我们身上。
当年没有降温的设备,夏天的晚上,我们都是在椅榻上一觉睡到天亮,偶尔半夜有醒来的时候,我们朦胧着眼,在天上找着牛郎和织女星,找到了,心里好像就踏实了,眼睛就慢慢地又合上了。
星光下面没有烦心事,银河也不负我们这些纯真的少年。
听说,七夕那天,地上的喜鹊都不见了,因为它们到天上搭鹊桥去了。我一直没有求证到答案,即便平时,也很少见到喜鹊。还听说,七夕的晚上,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在说悄悄话,可惜,村里没有人家种养葡萄。记得码头食品站的大院里有一颗葡萄架,可那个院子一到晚上就是大门紧锁的,根本不可能进得去。
七夕的晚上,我倒是一直在寻找银河的变化,可银河还是那么一片云段,牛郎和织女星依然分布在银河的两岸。我一直难以释怀,直到我读到郭老的《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我躺在椅榻上的心,才算是得到了些许的慰藉。
是的,在这个一年一度的美好日子里,他们一定是骑着牛儿在鹊桥上自由来往呢,那隔着银河的两个星座,也许已经变成了他们的房子,或者他们是以原地不动的假象迷惑王母娘娘。
其实,我也不知道有几个七夕的夜晚在外面看银河,再后来,我们慢慢地对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失去了兴趣。可有些人很快又续上了,因为,他们要给自己的孩子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了。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