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幻灯片里“出现”动画的使用
一、利用“出现”动画演示绘制函数图像的过程
“出现”动画是最简单的,但是用好了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里以“描点法画函数图”为例介绍这种动画效果。
第一步,在几何画板里建立坐标轴,调整几何画板窗口的大小、坐标轴的位置以及单位长度,以期符合我们的需要,然后截图到画笔里(以下的字母是在几何画板里添加的,箭头是在画笔里添加的)保存为“图片 1”。
第二步,注意这时千万千万不要改变几何画板窗口大小、坐标轴位置和单位长度,直接在几何画板里画出若干需要的点,再次截图后回到画板,打开前面制作的“图片1”,然后把画笔里的“透明选择”勾上,粘贴后另存为“图片 2”。这样的好处是,上一步我们画好的箭头在这一步不需要重新画了。
第三步,在几何画板里画出函数图像,然后在画笔里打开“图片 2”,仍然是勾选上“透明选择”,粘贴后文件另存为“图片 3”。如此得到的三幅图,坐标轴位置、范围、单位长度都是相同的。
第四步,把这三幅图插入到同一张幻灯片里,注意一定要先复制图片 1,再复制图片 2,最后复制图片 3。这个顺序的意义在于,我们希望将来图片 2 能盖住图片 1,而图片 3 又能盖住图片 2,三者顺序如下图所示,只是目前还没对齐而已。
第五步,设置动画效果,最下面的图(图片 1)可以没有任何效果,设置单击鼠标后出现第二幅图(图片 2),再次单击鼠标后出现第三幅图(图片 3)。
第六步,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对齐三幅图。这个对齐非常重要,只有精确对齐,在演示的时候才会“天衣无缝”,没有“跳跃感”。之所以到这一步才对齐,是因为如果在第四步就对齐的话,第五步设置动画效果的时候就无法分别选择各个图片了。
二、配合“触发器”演示图像的平移
所谓“触发器”是和幻灯片动画有关的一个概念,类似于“按钮”,可以把某个动画(不限于出现)设置为单击触发器时进行。因为这里只是展示触发器的使用,所以只用很简单的例子介绍一下。
第一步:在几何画板里分别画出三幅函数图像:
第二步:在幻灯片里插入这三幅图,插入顺序任意,亦不必对齐。
第三步:在幻灯片里插入三个矩形,上面分别设置文字为“y=x²”“y=x²+1”和“y=x²-1”。
第四步:第一张图片的进入效果为“出现”,另外两张图片的退出效果为“消失”,在动画窗格里右点击后两个动画效果,在弹出菜单里选择 “从上一项开始” 。(见下面的截图)
第五步:再在动画窗格里选中这三个动画,右点击“计时”。在弹出的对话框里找到“触发器”,选中其中的对应的矩形,单击确定。(你的幻灯片里,可能图片名字和下图不同)
第六步:给第二张图片添加“出现”效果,第一、三张图片添加“消失”效果,然后把这一步得到的三个动画的触发器设为标有“y=x²+1”的矩形框。
第七步:给第三张图片添加“出现”效果,第一、二张图片添加“消失”效果,然后把这一步得到的三个动画的触发器设为标有“y=x²-1”的矩形框。
第八步:再给第一张图片添加“出现”效果,第二、三张图片添加“消失”效果,并在“计时”动画框里的“开始”项(见前面的截图)里设置为“从上一项开始”但是不设置触发器。这样一来,当我们进入这页幻灯片时,第二、三张图片的是隐藏的。
第九步:把三张图片上下和左右都对齐。
现在放映,并单击其中的矩形框,看看效果吧。
以上内容是否能帮助到各位老师呢?欢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