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 桃源新路朝阳洞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向承彦
朝阳洞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古人赞美它“洞成福地峙平天,凤舞龙飞望若仙”,“疑是桃源新得路,春风消息看花枝。”
现在虽然朝阳洞已不见昔日辉煌庙貌,也不闻当年琅琅书声,但仍是游览休闲的好地方。洞室宽敞,冬暖夏凉,湫滴丁冬,如鸣琴瑟。清风徐徐,藤蔓披拂。山湾里绿树掩映着农舍粉墙,处处清泉,潺潺而流,甘冽沁脾。层层梯田,稻花飘香,荷叶滴翠。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而关于朝阳洞的奇异的传说更为游人增添了乐趣。
朝阳洞在曲尺乡龙洞村(原为塘上村),距巫山县城西北三十里,因洞口朝东而得名。山形像一头雄狮,朝阳洞就是雄狮的巨口。洞平均高约十余米,洞内面积约500平方米,洞的底部有一个洞口仅容一人爬行的小洞,人称“狮子喉咙”,里面渐渐宽敞,深远不可测。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高僧如意和尚将朝阳洞修作梵刹。传说如意和尚募修朝阳洞时,工匠需要棉絮,如意就到江边募化,正遇上有一条运棉絮的船坏了,在江边晒棉絮。当时暴雨即将来临,船主对他说:“只要你能止住雨,棉絮你喜欢拿多少就拿多少。”如意朝着从上河眼看就要下过来的暴雨拜了一拜,雨就渐渐退回去了,人们都觉得很惊奇。
朝阳洞所在的原塘上村陈姓人居多。据说清朝初年,狮子山草木茂密,不见洞口,有户人家喂的一头怀孕的母牛走失,过了几个月,一头小牛钻出树丛吃草,人们砍出一条路,这才发现此洞。洞中有一块一尺见方的石板,翻过来看,上面刻着“朝阳洞”三个字。于是又修复庙宇,以后陈姓人每辈安排一个人出家当和尚管理此庙。
朝阳洞历代均有修葺,香火曾经十分旺盛。原来洞中佛像高丈余,彩绘金装,栩栩如生;洞口两边各长有一株两人合抱粗的柏树,人称“神柏树”。洞前十余丈处有山门,石刻精美。古人描写道:“空洞安排修道鼎,太阳烘照讲经帷”。可惜现在洞中只见土垒的残垣断壁,任人凭吊追思。
几十年前,朝阳洞中发出一种响声,好像拉改锯的声音,人称“狮子吼”,对面山上有一个圆形巨石,叫做绣球石,狮子一吼,绣球石就往下溜。估计这是一次轻微的地震,震前,洞内的气体振荡而发声。
以前朝阳洞曾经是塘上大队的粉坊和养猪场,有一次一个村民看到大团窝里盘着两条大蛇,堆在团窝里高高的,吓得拔腿就跑,等他喊了几个人来,大蛇却不见了。
朝阳洞和巫山教育颇有渊源,明代诗人陈应元《朝阳洞》诗有“料是圣泉童必慧,朝阳应有凤来翔”之句,诗人自注曰:“邑有圣泉,相传泉旁童子皆知书。”这就涉及巫山教育的一段佳话,宋代龙图阁大学士王十朋《梅溪集》中即有“泉旁童子亦知书”的记载,到了清代乾隆年间,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作巫山县令,设立圣泉书院,培养人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在朝阳洞创办官立初等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年),因日寇飞机轰炸县城,巫山县立初级中学在朝阳洞开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期,朝阳小学因校舍不足,曾在这里开办“初中帽子班”,当地40岁左右的人有不少就是在朝阳洞中接受的初中教育。
历史推荐
主 编/刘庆芳
微 信 号/461269457
投稿邮箱/cqwslqf@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