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鸣犊街道孙家场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西靠少陵原,东依浐河,属半塬半川阶梯形。位于鸣犊南街。历来为浐河川物资及城乡山货的集散基地。古历一、四、七逢集,孙家场的商贸业自然随其发展,可谓得天独厚。现有4个村民小组,158户,610余人,耕地580余亩,主产小麦、玉米,养殖业十分发达。沿浐河岸有百余亩鱼塘,岸边有农家乐。半引路从村中穿过,路两旁店铺林立,百业兴盛。全村两横四纵道路早已硬化,村民告别昔日土窑洞,搬进了崭新的平房或楼房。
相传明末,此村原系孙家麦场,后住有人家得名。清嘉庆《咸宁县志》已记为孙家场。
据史料记载,该村域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可上溯新石器时期,有向东约一公里的嘴头遗址及向南约一公里的沈家村遗址。唐时诸帝常狩猎于今孙家场村之西塬。宋时今孙家场村附近已发展成繁荣的集市,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南宋农民起义军首领史斌(?—1128)原为水泊梁山宋江部将,随宋江降宋,后又起兵反宋。南宋建炎元年(1127)进攻兴州(今陕西省略阳县),宋臣向子宠弃城而逃,遂占据兴州称帝。后攻四川剑门未胜退回,二年攻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未克,仍回关中,入据长安(今西安市),三年(1129)十一月宋将吴玠击之,退走鸣犊镇南,囤积于今鸣犊南街一块相对开阔地带,就是今日的孙家场村。后义军和官兵鏖战数日,因寡不敌众,被宋名将吴玠所俘杀。
(九纹龙史进原型史斌)
到了明代,原居住在孙家砭的部分居民就涉足于鸣犊南这块平坦地带,秋、夏两季在此碾打晒粮,属孙家使用,随之又有孙家砭的亲戚,引镇孙家崖人到此,依崖开凿土窑,开发荒地,把收获的庄稼,运回放在麦场,就产生了孙家麦场,就是今天的孙家场前身,随之而迁入焦家砭的焦家。清朝又由引镇屈家斜迁入了屈家,由段村迁入杨家,张雷湾迁入王家,从河南迁来靠烧窑落户的张家、陈家,还有民国时做生意安居于此的刘家、肖家、李家、魏家。由于战乱和灾荒,许多外来户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在孙家场村这块风水宝地上和睦相处。有从事手工业者,如染坊、卖干拌温面、理发、修鞋、缝衣、制皮革、转货郎担子、炸麻花、卖油条、钣金工、修理工等等。
孙家场的染坊可谓久也,分老染坊和新染坊两处,在清朝及民国初处于兴盛期。相传由南方传入,当时村里的智者引入了中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由蓝靛染料发展成为蓝染的工艺技法,所染出的大青、绀青等色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主要颜色。孙家染坊的蓝印技法基本上保持了传统工艺,具体为:
(1)配色,把蓝靛导入小缸中,五斤蓝靛配八斤石灰、十斤米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水加上起靛沫,民国称“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
(2)看缸,旧时调色下缸,由看缸师傅一人做主,一般不传外。每天清晨由师傅看大缸里的染色水是否成熟,用碗舀起缸中苗水,先用食指在头上轻擦一
下,手指沾到油脂后,再放到碗边苗水上,看颜色大小,如碗中水面迅速退开,缸中靛水颜色大,反之缸中水必须经过灰酒调整,成熟后可染色,在染坊中,灰多称“老”或称“紧”,是蓝靛下沉布不易上色,酒多称缸“软”或称“松”,染时浮色多易掉色。
(3)下缸,缸水保持在15℃以上,一般在农历十月初生火加温,燃料为稻糠、棉(花)籽壳或木屑,其特点是基本没有明火,保温性能好,白天开炉加温,晚上关门封炉,直到来年四月份气温升高后,方可停火,刮上防染浆的坯布,须浸湿后方可下缸。布下缸须浸染充分后出缸氧化,这样反复浸染七到八次,直到颜色满意为止。民国以来,随着外来“洋布”冲击和国外染料进入国内市场,传承了几百年的染坊工艺逐渐被消沉,丰富多彩的新方法取代了昔日的
传统工艺。
卖凉拌温面也是20世纪初孙家场村的一大特色产业,原料为精良面粉,地下深井水,合适的使碱,然后上压杆,反复多次碾压,直至面表层光滑亮泽,然后分成二斤半小块,继续搓揉,用小米面为铺在案上用擀杖擀出的面薄如纸张,然后折叠,用刀切成又细又长的面条,入沸腾水锅,文武火兼用煮约数分钟,捞出后用凉开水降温,拌上等菜油,使面表层互不粘连,下来就是上笼入盘,卖面人带上调料上市出售,夏季食用可降火保健。熟食讲的是卫生,所以卖面人个个精神抖擞,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一产业延续到20世纪末。现在这一制面工艺进入食堂,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成了一种特色小吃。
村中的地名别具特色,什么崖盖、牛刀、老凹嘴、瓦窑、孙家堰、南坪、二甸子、圈圈坟、狼狗岸,有因形命名,有美丽的传说远远流传。故电视剧《朱德元帅》在孙家场村的镜头甚多。关帝庙是在原址南移的地方重建,过去的庙院有一棵大柏树。现在的庙常年香火不断,人们祈求平安。
民国时有个教书先生名叫孙孝先,任教于兴国中学,其父早年生意做得有眉有眼。曾在周至县终南镇发展,由于诚实守信,在当地很有影响,被推举为终南镇街长。孙治平是鸣犊镇最早的中共地下党员,新中国成立前从军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工作,乔装打扮以做小生意为名,做联络工作。孙让宽由兴国中学参军入伍,是黄埔军校二十一期学员。
新中国成立后,1966年鸣犊公社改名东风公社,本村为燎塬片第四大队,1966年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在少陵原畔打机井两眼,修池塘一座,青年突击队修大峪、徐家沟、高寨三个水库,战天斗地修梯田。1979年实行联产责任制,本村分为4个村民小组。
如今孙家场村一部分被拓为东街、南街,各村组争相以各种优惠来招商,三五年时间这里的贩运、开店、加工、摆摊、租房、置业、运输、包工、搬运,经营小吃、百货、当地特产,好一派繁荣景象。
2009年全村通自来水,2010年建起村委会办公室。区人大副主任孙水池逢年过节经常回村询问发展中的难题,破解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现在走在村中能听到祖国各地的方言。航天产业园的东扩,浐灞生态园的南进,长安区被列为主城区的现实,必将把孙家场村纳入发展的快车道。
鸣犊街道,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长安区东北部。东邻炮里街道和魏寨街道,南靠引镇街道和蓝田县史家寨镇,西连大兆街道,北接灞桥区狄寨街道,总面积43.5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鸣犊街道下辖18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17个行政村 。2011年,鸣犊街道总人口38958人,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900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2亿元,各类存款余额3.8亿元。
北宋、元、明记为鸣犊镇。
清设鸣犊仓。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曾设鸣犊区、镇、乡、联保等。
1949年,设鸣犊区鸣犊镇。
1951年,为鸣犊乡。
1958年,成立鸣犊公社。
1966年,改名东风公社。
1972年,恢复原名。
1984年,改设乡。
2001年1月,将马兴乡并入鸣犊镇。
2008年5月,撤镇设立鸣犊街道。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