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1 立春
记者 徐丽/文 王飞/摄 通讯员 魏丽
开栏话:
昨天是立春。立春,便是春破土而出。回首这一年,衢州晚报·人文周刊迎来了更多的新读者,和最初的老读者一样,虽未谋面,但因为对衢州人文历史的喜爱,我们有了一种心灵上重逢的喜悦。
新年里,春季始,本刊献上新栏目“二十四节气·岁时民俗”,以期邀请读者和我们一起出发,循着节气的脚步,找寻久违的三衢民俗风味,慢慢咀嚼岁月的芳香,建立属于自己的乡愁坐标。
立春祭中,巡村祈福。
立春祭中,娃娃接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名打春,正月节。“立”是“开始”的意思。自先秦以来,立春就一直被视为春季的开始,立春一至,春天也就翩翩而来了。
在衢州的民间传说里,立春有“三候”。候的是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花,三候望春。踏着花开的讯息,人们开始逐渐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春耕大忙季节将临,一年四季的车轮从此开始运转。
立春当日龚诚良摄
民俗回眸
迎春
在衢州城不少老人的记忆里,立春那天要举行迎春接福祭祀。一早就要去菜场买一株带根的小黄芽菜,这一天菜农也都有专门供应。立春日当天,人们把黄芽菜的根部用红纸包好,栽在一碗米里,供在香案上。祭祀以后,这株黄芽菜就被移种到花盆或地里,如果种成活了,那也意味着接到了“福”。在乡间,还有“接春”习俗。天刚破晓,人们就拿香、纸、肉、豆腐干等祭品,到各自的田里去祭拜,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在古时的衢州,耕牛只有大户人家才有,平民百姓要迎春、鞭春牛,只有用纸扎的春牛。取竹蔑扎成牛形,糊以彩纸,脚下装小轮渭之“春牛”。人们给春牛披红挂绿,一乞丐扮成牧牛太岁,迎春祭毕,牵春牛游行。执旗敲锣打鼓,热闹异常,春牛的两只牛角各挂一串豆子。“豆”通“痘”,借春牛的喜气抵制“痘灾”,以祈佑家中的孩子在新的一年平安成长,不出天花。
值得一提的是,在百岁坊曾有一位乞讨者,平时买糕点小吃。每到立春时,他就打扮成春神句芒的模样,手持纸扎的春牛和自制小扫帚,上门替人扫秽气。自编的一套唱词十分有趣:“一扫扫到猪栏头,猪耳朵像畚斗,猪尾巴像扫帚……邋里邋遢扫出去,金银财富扫进来……”在他身后往往跟着一群孩子,自编的小曲变成了孩子们的大合唱,春意满满,喜气盎然,老板们纷纷乐得赏他红包,皆大欢喜。清代衢州解元郑永禧的《竹枝词·迎春》中如是写道:“纸扎春牛肖似真,满堆两角豆圆匀。细看纱帽红袍客,不是芒神是乞人。”生动地描述了当年的鞭春牛风俗。
立春食俗
在衢州,立春时节是要“咬春”和“尝春”的——要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感受春天的气息。咬春的食物,多以白萝卜为主,而以荠菜为最佳。更有厨艺精湛者,田间地头剪了嫩绿的荠菜,和香干、鸡蛋、肉馅混合起来包春卷,那叫一个“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馅”!据说,“咬春”以后,整个春天都不会犯困呢!况且,立春日吃。春卷,也一定别有一番风味吧!
立春祭中,鞭春牛。
九华立春祭
说起立春习俗,自然也少不了衢州市九华乡梧桐祖殿的立春祭祀。
每年立春,乡民们在这里迎春接福、祈求五谷丰登,并扎春牛、扮芒神、供祭品、焚香迎奉、演戏酬神。此外,还要插花、踏青等,形成方圆几十里闻名的梧桐祖殿迎春庙会。
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代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衢州梧桐祖殿立春祭祀已在金衢盆地西南边缘山地区域承传数千年之久。其中位于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的梧桐祖殿,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唯一供奉春神句芒的神庙。
今年2月4日,正逢立春。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的田间锣鼓班打起了《将军令》、戏乐班奏起《朝天子》,那些古老的立春习俗正在梧桐祖殿中逐渐沸腾。
11点50分,梧桐祖殿古朴的屋檐被一排排火红的二十四节气灯笼点亮。正对着梧桐祖殿大门的,是披着写有“迎春接福”字样红纸的案桌,案桌中间一只木制饭甑。甑后一杯清茶,左右香炉青烟袅袅,两旁一次摆放着青菜、梅花、松柏、竹枝,象征着洁净、长青与富足。
11时58分,在鞭炮声声中,16名少男少女提着灯笼,高声喊着“春来了!春来了!春来了……”村中男女老少不约而同,纷纷赶往春神庙,仿佛奔赴一场“与春天的约会”。
稍许,二名少男少女手捧起象征着春天的树苗摆放在案桌上,接春使者围着案桌手举灯笼载歌载舞,然后喜送树苗进殿,放在春神像前。村民代表向春神献礼、献花篮,主祭人、陪祭人和接春少男少女依次从大殿正门进入殿内,向春神献香。接着,主祭人宣读甲午年立春迎春祭词,陪祭人导颂《祭春喝彩谣》。随后,众人祭拜春神。
大殿内祭祀仪式结束,打扮成春神句芒的孩子和牵牛的老农引着戏台边等候已久的布牛,从梧桐祖殿正大门走出,与在溪边等候着的春牛汇合,并与接春使者、村民、香客一道,走向田间,开始了新春的第一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