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爱,是一个人一辈子的“避风港”

前几天,一则关于“有的家庭,并不是避风港”的视频登上热搜。
视频里,扮演妈妈的一方吐槽女儿的着装打扮,说:“我不明白你这样穿是为了什么?”
在她看来,所有人打扮成这样都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是想找个男朋友。
“女儿”一脸不屑的表情回答,只是为了自己高兴而已。
中间一个孩子与父亲的对话。
“你就是想证明我是一个没人要的女孩吗?”
“是谁?谁要你?”爸爸的话就像一把刀子,句句扎向孩子的心。
“那你为什么不去他那儿住呢?”
孩子的泪水止不住地流。
还有酒鬼母亲家暴孩子的录音。
一网友评论说,有些家长真的不会做家长,还只会埋怨你太叛逆、不懂事、不听话。然后我就成长为在外面敏感、不自信、不爱交际、经常留意别人脸色的人。
一时间获得上万个点赞、五百多条留言。
网友留言截图
有多少孩子的心无家可归、在外漂泊流浪呢?
为什么有些父母,做不了孩子的避风港?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遇到的那个女孩,由于跟妈妈的关系越来越恶化,导致失眠、抑郁发作。
她的妈妈性格非常要强,在家里一切由她掌控。
一旦家里人不按照妈妈说的做,她就会大发雷霆,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
年前,她妈妈托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两人还没联系上,就逼她去跟对方见面。
她不同意,买了火车票提前回到了工作的地方。
她妈妈给她打电话,她不接就一直打,电话里对她说:“再不回来,我们就断绝母女关系。”
女孩不知道该怎么办,死的心都有了。
很多父母无法成为孩子的避风港,为什么呢?
1.作为成年人的角色感爆棚。

我是大人,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
我是大人,你就应该听我的……
大人们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喜怒不形于色。
从小到大,你看到过几次父母的开怀大笑?又看到过几次父母的眼泪?
当被问到这个问题,很多人说印象当中几乎没有看到过父母脆弱的时候,也没有看到过他们流泪的时候,更别说情绪同步了。
2.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除了谈论学习。
很多家庭被高度限制的话题是什么?
性,死亡。
为什么不谈呢?
因为父母自己的内心没有打开心结、没有修通好;所以,只有谈论学习,他们才不会觉得恐惧和不安。
在学校表现怎么样?考试成绩如何?作业做了没?……
话题的单一性让整个家庭也充斥着黑白两色,失去色彩缤纷的绚丽。
图注:影片《嘉年华》中,小文遭受性侵回到家,妈妈剪掉了她的披肩长发,撕烂了她的衣服,就是没有安慰她。
3.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
“给你报补习班是为你好”;
“让你学理科是为你好”;
“逼你考公务员也是为你好”;
“你现在不懂,以后就知道了。”
事实上,这些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好的吗?
孩子的喜、怒、哀、乐,开心和不开心,他们希望自己将来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真的了解过吗?
4.认知固化。
认知固化,就是一个人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认知就会被环境同化,很难意识到还有别的可能性。
朋友的孩子,从三岁起就报了各种早教班。
到现在孩子8岁上小学了,还是穿梭于各种补习班。
我看着小小的孩子从小就会讲一口标准的英语,内心佩服朋友教育的同时,也为孩子叹了口气。
有一天朋友突然跟我抱怨说,孩子现在很不听话,整天闹着不想去补习班。
我一听就笑了,说这不是跟你以前一样嘛。
你小时候不也是天天不想去你妈妈给你报的补习班吗?
还说长大以后绝对不会给自己的孩子报这么多课。
小时候父母是怎么教育我们的,长大后我们成为了父母,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在这个教育方式里成长的我们很难意识到还有其他的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5.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
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
父母在交给孩子知识,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能够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能够根据孩子的状态及时学习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而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只会一味的用死板的并不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教育的父母,不仅自身会感觉很累,而且也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很难建立起孩子的情绪安全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避风港?
前几天,为了庆祝儿子等等十岁生日,孙俪特意定制了自己10岁时的同款生日蛋糕,还配了一篇长文。隔着屏幕,网友们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爱意。
在长文中,孙俪充分表达了内心的感恩:
感恩孩子,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完整;
感恩生活,见证了彼此的成长轨迹;
感恩自己,能够创造并享受每一个当下的美好……
她说:“我也会在你面前开心、悲伤、流泪,甚至愤怒,我希望我们的情绪是同步的。
所以我希望我是一个真实的样子在你的面前。
我们可以聊很多话题,百无禁忌,希望我们到老了都是这样……”
孙俪希望孩子可以在她面前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可以毫无顾忌的和她分享自己的所有情绪。
所以,她选择先做一个在孩子面前完全放松的母亲,以此来给孩子做一个榜样。
如果孩子的情绪安全感没有被守护好,内心感到不安就会成为关系中的常态。
“安全”的反义词是“危险”,我们面对危险信号的第一反应就是威胁感。
那么,什么是“情绪安全感”呢?
“情绪安全感”指的是:在关系中的每个人达到的情绪状态是开放并且脆弱的(Catherall,2007)。在亲子关系当中,它指的是孩子和父母相处时是放松的,可以毫无恐惧的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展现自己的真实自我,无论是悲伤、愤怒或欲望;哪怕孩子与父母的观点产生分歧,彼此也能公开对话,尊重对方。
这一点,孙俪做到了。
很多人都听说过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那么,如何给孩子建立情绪安全感,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首先,父母要给孩子创造轻松的氛围。
很多父母习惯了在工作中雷厉风行的行事,回到家里跟孩子接触也很难放松自己的态度,这样会让孩子跟家长产生距离感。
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可以完全信任的,自己的任何想法都可以和父母分享。比如:
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多参与孩子的游戏;
主动跟孩子一起谈论孩子喜欢的事物;
还可以扮演成孩子喜欢的动漫角色跟孩子拉近距离。
其次,耐心询问孩子的想法。
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去学习理解孩子。孩子们似乎有一个和大人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那个世界可能在大人眼里奇奇怪怪。
所以很多不能理解孩子的父母都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一旦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就会让父母怒不可遏,莫名其妙的遭受一顿呵斥。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阴晴不定,从而不敢在父母面前表露自己的想法。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遇到不能理解的孩子的行为时,可以耐心询问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
这样,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是理解自己的,能够给孩子安全感。
最后,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当孩子关于一些事有不同于家长的看法时,鼓励孩子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父母可以跟孩子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尊重孩子的看法。
如果孩子的观点是错误的,要用事实说话,摆出证据来说服孩子。如果孩子的观点是正确的,父母也要大方承认,认可孩子的观点,并及时表扬孩子。
有避风港的孩子在幸福的朝目标奔跑,没有避风港的孩子在流浪,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在追求自己目标的过程当中,累了、倦了,知道父母永远都在那。

作者:M      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