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7-26)

孔子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现实状况,感到非常绝望。孔子认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很难找到自己观念中的“圣人”“善人”,只要还能看到“君子”“有恒者”,就是一种安慰。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注释】
恒:始终如一,恒心。
亡:同“无”。
为:追求。一说“伪”,伪装、假装。
约:穷困。
泰:奢侈、骄奢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就可以了。没有的装作有,空虚的装作充足,穷困的装作奢华,(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孔子感慨,圣人是见不到了,只要能够见到君子就觉得不错了;善人是见不到了,只要能够见到有恒之人也就不错了。在礼乐崩坏的时代,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越来越少见,而“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比比皆是。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本来没有,却装作富有;本来虚空,却装作充足;本来穷困,却装作奢华。这都是虚伪浮夸,华而不实,这种人很难做到有恒心。当然,仅有恒心,还离圣人相差甚远;但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必须从有恒开始,这是成圣的基础,是第一入门功夫。人生在世,要立志做一个圣人、善人,做圣人必须先做一个君子,做善人必须先做一个有恒者,以恒常之心求恒常之道,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有可能成为圣人、善人。
有人认为此处的“圣人”是指明君,是包括天子、诸侯在内的君王。当时的世上已经没有明君,没有善施仁政的天子和诸侯。有人认为“圣人”是通指真正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之人。“君子”则是才能和品德都超过一般的人,是能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断改恶修善之人。君子并非无过,而是“过则不惮改”“不贰过”。“善人”是能够立志行仁、没有恶行之人。“有恒者”则是“不贰其心”,一心保持最初的志向。孔子两次发自内心的感叹,既是对当时社会的失望、绝望,又是诚心告诫弟子要戒虚夸、重务实、贵有恒。
亡、虚、约都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实状态,是人人都会遭遇的处境。当今社会,打肿脸充胖子、扯大旗做虎皮、浪得虚名者并不少见,自我贴金、冒名行骗者也不乏其人,急功近利、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者更是司空见惯。面对古圣先贤的谆谆告诫,对照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的标准,值得深思,更值得反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