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张庄集
张庄集位于邹城市张庄镇驻地西侧,逢一排六是集市,主要交易当地土产蔬菜、水果、粮油和农具,活鸡肉类水产及外来布匹、鞋帽服装日用百货等。张庄集因为是镇驻地,市场规模较大,主要分布在省道319与顺河路之间的一条南北街上,在此街北头西侧,还有专门开辟的农贸市场。前来赶张庄集村民的主要分布在坡山以西,老崖头以东,南至王村,北到罗头的区域。
张庄集日常分布
张庄集年集分布
最早结识张庄集
最早赶张庄集大约是1968年腊月初头,是跟着我大伯去的。大伯没有儿女,家里养了两窝蜜蜂,经常赶四集卖蜂蜜出售蜂蜡,蜂蜜治痨病,蜂蜡是油纺线用的传动弦用的,当地也常用蜂蜡煎鸡蛋治拉肚子。
我八岁那年,一天下午,我在大伯家玩,大伯突然叫我,邀我说“明儿早起会,来这里吃清早饭,跟我赶张庄集去吧!”我从来没去过这么远的地方,当然很好奇,就答应下来了。回家跟我娘说了,她也愿意叫去,当时很兴奋,居然很晚睡不着。
第二天一早我就从铺上爬起来,一溜小跑来到大伯家,和他一块吃了早饭,大伯一头挑着蜂蜜罐,另一头挑俩小板凳,让我在后面跟着,便匆匆而行。
那时岚济路还是一条窄窄的土路,两侧长满了野草,很长时间才偶然有辆机动车通过,行人都慌着为它让路。
初次出远门,我对什么都感兴趣,一路问这问那,大伯都能说清楚。大伯没文凭,但文化很深,早年跟他外公上私塾,他外公王传兰是清光绪年间的秀才。大伯是远近闻名的中医先生,经常有人找他针灸看病开方子。
刚到村西,看到前面远远的坡山(现在地图标注名),村民都叫它“西坡山”。我问大伯:“前头那个山,因为么叫西坡山呢?”大伯解释说:“咱大律村住在凤凰山前平坦低洼的地方,出了村四面都是坡地,出门干活都叫“下坡”,西面这座山位于大律西坡,所以就叫西坡山。”当时感觉大伯说的很在理。
路过大沟岭看到连青山北侧的一座山,我指着问大伯:“那个是什么山?”大伯说:“那是南钢山。”我说:“那里产钢?”大伯说:“没听说产钢,就是都这么叫。”说着拉着,没觉着累就到了张庄集,不少外村赶集的熟人与大伯打招呼,还称呼他“刘先生”。看得出,大伯常赶集加上给人看病,与不少外村乡亲都混熟了。当时,张庄集就在公社门口东西街上,规模不及现在三分之一,赶集的人却很多,常常出现拥挤。商品都是当地土产,白菜萝卜葱蒜大姜,花椒大茴芥末面,高粱谷子豇绿豆,小麦地瓜干、花生油,各类畜禽,席篓箩筐,镢头铁锨,还有染花布的,卖棉花的,应有尽有。
大伯将蜜罐子摆在路边,将包好的一包包蜂蜡摊开,再放上一块大蜂蜡,这样就可让人知道是卖蜂蜜和蜂蜡的。然后他坐在小凳子上等待买家来买。我也坐在大伯身边静静地看着大伯出摊,扫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记得当时密价一块钱一两,蜂蜡一毛钱一“钱”。当时卖蜜用的是十六两一斤、十六钱一两的杆子秤。那时钱当钱,大伯说一集能卖三五块钱就是好行市。
太阳西斜,是当时乡下人的饭时。大伯让我照应着,他去买来两碗热豆腐,我们用煎饼卷着正吃,忽然一阵吵杂,就见好些人在一个窗口前拥挤,那窗口很特别,上面屋檐顶上又开了个口,建了一个小门楼似的东西,腾腾冒着热气。
我问大伯:“那是奏么的?”大伯说“卖包子的,大多挨不上。”看我好奇的样子,他递给我两毛钱说:“要不,你拿钱去挤挤试试!”我接过钱冲过去就往前挤。好不容易挤到跟前,翘着脚尖把钱塞到卖包子的手里,高举着手接包子,头上戴着的棉帽子竟给挤掉了。我急忙接过包子,拼命挤出来找着帽子,这才仔细打量手中的包子。两个白白的发面包子,萝卜细粉馅子,那年月这可是难得的美食,我匆匆回到摊位,递给大伯一个。大伯接过包子掂量一下又递给我说:“我吃饱了,你吃吧!”当时我吃了些热豆腐,又吃了一个包子,剩下一个一直拿回家。
吃过饭,大伯给我买了一挂鞭炮,那年月孩子都买不起鞭炮。在后来的春节里,我着实在伙伴们面前豪华了一把。
待到太阳西下,大伯重新挑起挑子,我跟在他的后面,慢悠悠的回家了,这次赶张庄集叫我至今不忘。
2021年6月6日我又来到张庄集,拍了部分照片。张庄集大了,现代了,却没了过去的乡土味。张庄集摄影:
张庄东西街
张庄集
鞋帽摊
集市
农贸市场
农贸市场
农贸市场
服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