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湄脞録︱打稿子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式民间小典故。
作文,动笔之前,很多人都有个打腹稿的习惯。落笔之后,不一定就是“一遍成”,而是有个列提纲,打草稿的环节。在这个基础上,增删,加工,润色,最终才能成文。
不论是打腹稿,还是打草稿,都是为文者布局谋篇的需要。这个过程费心劳神,有的人甚至达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不会像吉林的那个副厅长,用“平安”造句,居然出了一部名为《平安经》的著作,居然真叫他写成了二十几万字。
难怪网上有人调侃说,他的《平安经》,可以申报世界吉尼斯了。而且会一报一个准,保管惊得那些评委们张开嘴,久久合不拢。
扯远了。颍上人所谓打稿子,听起来跟打草稿打腹稿有些近似。但事实上,它并非那样直白,而要微妙得多。
人与人之间,总有一些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人与人的交流,还必须通过语言。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类似“春秋笔法”的语言现象。话,不是直着说出㔚,而是拐弯抹角说。既要把意思表达出来,又不能直来直去。颍上人就把这个,叫作打稿子。
——意思很明显:故意叫对方听见,想着去。
比如人情往来上,一个时间段中间,免不了有吃亏的,有赚便宜的。吃了亏的,生怕人家心中无数,有意无意会提起来这样的话头——也仅仅是个话头。或者举个别人家的例子,或者说起来这种现象。他才不会直接说人家欠他的。面对面直说,颍上人会觉得难为情。
如果听的人有心,记下了,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后期有什么事情,人家会有意识地补上。当然,如果人家揣着明白装糊涂,那他的打稿子,就等于白打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