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家岗年鉴︱菌藻记:地里皮,木耳
池家岗年鉴︱菌藻记:地里皮,木耳
地里皮
有一种菌藻,名为地衣。也有人叫它地耳,地木耳,地皮菜,天仙菜,地钱,地软。《本草纲目》上叫“地踏菰”,《养小录》中称“地踏菜”,《野菜博录》谓“鼻涕肉”。
池家岗人就叫它“地里皮”。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地里皮是菌藻结合的共生植物。其结构简单,分不出根、茎、叶,也无花无果。它是发菜的伴生物,由发菜中的宽菜生长而成,与发菜并称“姊妹菜”。其蛋白质含量22%,并富含钙、铁、磷、锌等多种微量元素,低脂、低糖,属“美味八珍”之一。春夏季在阴雨天气中生长。
池家岗的地里皮,主要分布在颍河大坝两侧,以及人迹罕至沟塘,埂边的杂草丛中。尤以颍河大坝为最。从前夏日雨后,常见老人和孩子在那里采拾地里皮。一个半天,一人能拾一小篮。回家去,下面条,炒鸡蛋,都是美味。
▼小资料
歌谣《地踏菜》
地里皮还是代粮渡荒的恩物。明代王磐编纂的《野菜谱》中,收录了一首歌谣《地踏菜》:
地踏菜,
生雨中,
晴日一照郊原空。
庄前阿婆呼阿翁,
相携儿女去匆匆。
须臾采得青满笼,
还家饱食忘岁凶。
这首歌谣记述了地里皮救荒之景。可见自古以来,它就是饥年渡荒的天然野蔬,是大自然恩赐之宝。
木耳
池家岗人没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锅屋里的木耳,多为从集市上购得。少量为野生木耳。
池家岗的野生木耳,为土著杂树上的腐生物。柳树,桑树,槐树,皮树的树干上,间或生有木耳。阴雨天可见。也有放置于屋内或屋外拐角的腐木,生有木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有的人家对其采收食用。口感上,较集市上采买来的木耳为脆。
检索资料显示,木耳又叫黑木耳,树耳,木蛾,黑菜等。其色泽黑褐,质地呈胶质状透明,薄而有弹性,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素可荤。现代营养学家称其为“素中之荤”。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