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这类题材,为什么风评容易高?

文娱价值官解读:

无论是陈晓卿式的“仪式感”,抑或韩系“土地风”,美食题材风评容易走高的原因不是因为“民以食为天”,而是拍出了我们出发时的“牵挂”。

《风味人间》第二期“落地生根”昨晚播出,和第一期“山海之间”一样, 6位数弹幕跟进,全国各地“饭友”边看、边吃、边社交。

然而价值官身边的小伙伴异口同声表示,“第二期没有第一期节奏快,画面没有第一期好看了。”但是,弹幕里的大家还是表现出比其它所有节目都和谐的观看氛围,没有互怼、没有谩骂,其乐融融。观者的“众口难调”,在这档节目中的确是不存在的。

《风味人间》豆瓣评分9.4,高于之前陈晓卿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任何一季,这个评分中,有73.6%的人给出了五颗星评价。在没有过度张扬的宣传基础之上,《风味人间》一开播就以一路走高的风评,赢得关注,第一期总播放量突破2亿。

此前,陈晓卿因为导演《舌尖》系列,成功开辟出中国纪录片风格的“伴饭片”类型,并在央视这个最强渠道中大获成功。

然而《舌尖3》口碑和播放量的失控,让这档全民伴饭的纪录片,戛然而止于2018年。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开播之前就争议不断,播出之后更是遭到不少观众的质疑,不仅片子里出现过常识性错误,拍摄、剪辑等与之前的风格大相径庭,对中国美食文化的曲解亦被诟病,究其原因与刘鸿彦替代前两季导演总导演陈晓卿,制作班底大换血有直接关系。

而口碑上,《舌尖3》仅5.8分的成绩也无法让人与此前两季做链接,《舌尖》系列在一片遗憾声中草草完结。

虽然《风味人间》与《舌尖》在名字上毫无关联,但《风味人间》一开播,似曾相识的精致画面;《舌尖》系列专业解说李立宏老师温和的嗓音;以及阿鲲大气灵动的作曲风格;即刻将观众带回到《舌尖上的中国》。

在延续了《舌尖》走南闯北,上山下海寻觅美食的过程里,《风味人间》将旅途扩展到全球,在中国美食与世界美食之间寻找共同、共融之处。《风味》片中,有七成中国美食配以三成西方美食,为此,制作团队远赴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力求探索食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用更高远的视角反观中国美食的独特与多元。

在游走于美食之间的行程里,除了“吃”本身,节目还增容了对各地文化、民风的展现,当美食成为一种媒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更亲近了。在弹幕中,能看到五湖四海的网友分享自己的家乡菜,那种毫无敌意的亲密感是网络上难得一见的景象。

但是,也有观众在弹幕中反馈,虽然《风味》延续了之前《舌尖》的精致与仪式感,但却少了一些人情与温度。

《风味人间》第一集的主题是山海之间,内容包括库尔特羔羊,呼伦贝尔羯羊肉,哈萨克牧民马肉阔尔扎克熏马肉马肠,安徽南屏村汪兆惠火腿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四川瓦屋冷笋,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巴楚蘑菇,江苏大闸蟹,荷兰艾瑟尔湖移民蟹,台湾立翅旗鱼等等。虽然食物的种类丰富多样,但在应该展开的人情味儿的部分,显得有些冷静。

快速的剪辑,让人眼花缭乱,失去了情感共鸣的张力。

尤其是台湾少年镖鱼猎旗鱼的部分,渔船在6、7级的大风浪里颠簸,镖鱼少年手持长镖站在船头,努力保持平衡,等着旗鱼出现,发现旗鱼奋力刺下去的瞬间,也是引发观众共情的时刻。

在极为危险的自然环境中,这种原始的捕鱼手段,对生活在繁忙都市中观众形成强烈的感官冲击,然而这部分的“适可而止”的处理,让价值官险些“汹涌而出”的眼泪又收敛回去。

第二期“落地生根”中的人情味儿,更少了。食物的选择也稍显乏味,但画面依然精益求精,文案也为内容挽回不少好感。第二期虽然走了很多国家,但美食的“滋味”却差一口气,第二期仿佛是一档侧重美食的旅行节目了。

人的心手,是创作美食的工具,这也是真正的美食在民间的原因。

每一份能打动人的食物都来自饱满的情感,比如母亲为夜归儿女做的一碗宵夜,妻子为丈夫亲手烘焙的面包。在食物里,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技术和食材,更多的是美味背后的祝福与牵挂。

说到人情味,《街头美食斗士》是邻国极接地气的节目,如果《风味人间》属于阳春白雪,那么《街头美食斗士》就是下里巴人。

这个节目的MC——白钟元, TBK集团总裁,93年从事餐饮,目前拥有30多个品牌和1300家全球连锁餐厅。白钟元不仅自己爱吃,本身也是烹饪大师。

白钟元口味重,猪五花、猪内脏在节目里频繁出现,可是这么个油腻大叔不仅不讨人厌,还特别有观众缘,通过镜头你能看到他发自内心对食物的爱,他拍出来的那些卖相破破烂烂的小吃无不浸染着百味尘世。

白大叔的节目是边吃边侃,一份锅盔、麻婆豆腐的起源,他都能娓娓道来。在哈尔滨机场外边蹲着吃十五块钱的盒饭也能说出个原委。画面里的白大叔一边科普美食知识,一边和服务生催饭,对着镜头不加掩饰,是真人+美食节目的风格。而在市井中寻访美食,也完全扣题《街头美食斗士》中的街头二字。

观众在弹幕里普遍反应是,《街头美食斗士》比《舌尖上的中国》好看在没有过分商业化,人情味更足。成都路过宽窄巷,就一闪而过,没过多介绍,白大叔还叮嘱了一句:不要来这种商业街吃东西哦。转眼,他就去了附近的一个露天小摊吃了肥肠粉。

如果《风味人间》是学院派,那么《人生一串》只能算经验派,后者以烧烤这一风味为主题,是一部真正凭“烟火气”俘获人心的美食纪录片,被网友赞叹“拍出了中国人最熟悉的深夜食堂”,由烧烤摊上热辣的推杯换盏,可以看到市井万象和人间百态。

虽然《人生一串》豆瓣有9.0的高分,但是评论属于两极分化,除了一部分认可其对市井烧烤美食原汁原味的还原;还有一部分质疑其忽视“空气污染”、“活烤很残忍”等等。尤其第二集《比夜还黑》,一些观众表示看完毁掉自己的好心情“仅是想像下猪眼睛在口腔内爆浆的感受,就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但《人生一串》绝对是《风味人间》这种涵盖所有美食门类之外的,垂直细分内容的补充,在高风评的表现下,能看到观众对这类内容的需求(除了撸串,导演们能延伸想到几十个可以拍的题材了吧)。

外国人见面说:Good morning、 Good evening!

中国人习惯问:吃了吗?

食物在中国文化里,有着“民以食为天”这样尊贵的地位。吃饱之外还要吃得讲究,正如食神蔡澜先生说过,“好的人生,从好好吃饭开始。好好吃饭,就是好好爱自己。”在全年龄层热衷美食纪录片的现象亦可看出,即使那些边叫外卖边看美食节目的观众,仍渴望自己的“胃”被好好对待。

《风味人间》之所以大获成功,就是导演懂得中国人神圣的一刻,是家人围坐一餐饭菜的时光。在《风味人间》中,无论是边陲新疆还是四川山林,只要热腾腾的烟火气,就能让人们的心暖和起来,就像作家林宛央说的那样:“一家人彼此相爱,最期待的那一点不就是夜幕降临,昏黄的一盏灯光下,彼此坐下来,就着热腾腾的饭菜,吞咽尽一天的辛苦奔波。”

(爷爷家的小饭桌)

结语:价值官发现,与美食相关的节目,无论商业回报如何,至少口碑风险不高。谢霆锋的《十二道锋味》就是从6升一路到7;而《人生一串》的9.0高分更是说明,观众对吃的在意。

其实,高风评内容题材并不难找,只要回到我自己出发的地方去看,那里就是观众渴望被表达的所在。陈晓卿教科书般的的大制作外,还有很多细分的类型可以去拍,但成功的关键在于要让“人”成为内容的内核,在美食里看人情、见人性,才是观众乐于接受和传播的关键因素。

【原创声明】

(0)

相关推荐